2016年
财会月刊(21期)
教学之研究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建设

作  者
李华军(博士),邓孙棠(副教授)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  要
     【摘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推动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等顶层设计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在 “宏观(人才培养方案)—中观(课程体系)—微观(课程标准)”的整个实施路径上,微观层面的课程标准建设和研究比较滞后。课程标准建设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下而上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特征的基础上,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对相关的课程标准建设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标准;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21-0121-4

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于2013年6月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年4月创建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这一系列举措说明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成定局。近些年,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等顶层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以深入。
但是,在 “宏观(人才培养方案)—中观(课程体系)—微观(课程标准)”的整个核心改革路径上,微观层面的课程标准建设和研究还是显得较为滞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一般来说,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下而上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如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标准建设,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
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对相关的课程标准建设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特征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是当前众多学校的困惑。学校一方面有着“申硕改大”的自身提升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为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权衡二者,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向应用型转变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要吸收高职院校的“应用型”特色,又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对应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应当区别于高职院校以“以职业技能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定位,以发展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倒Y型”结构,通过职业技能和学科知识的融合推进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
发展能力,就是在应用型、技能型的基础上,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相互融合推进、在实践过程中(包括企业实习和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逐步形成的。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定位,不应当仅仅是财会核算类职业岗位,还应当包括部分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职业岗位(因为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只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没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因此,该类没有财务管理专业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既要包括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的财会类课程(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也要包括掌握学科进阶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的课程(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等)。本文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拟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标准建设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的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建设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财务管理课程是基于企业财会管理职业及相应岗位业务内容和工作过程开发的专业课程,是培养会计学专业人才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课程在讲授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目标、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等)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财务管理业务和岗位技能,着重讲授财务分析、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实操方法(工具)及技能。课程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岗位工作所需财务管理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和分析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财务管理课程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过程及业务流程,设计学习情境,整合、优化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对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模块: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模块、财务管理业务模块(具体包括财务分析、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企业利润分配管理等5个子模块)。
课程实施“课堂+课外”教学模式(课堂以理论知识讲授和业务技能训练为主,课外以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者专题报告和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见习为主),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课内教学方法,并且结合企业财务专家专题报告、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见习等课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具体业务学习的过程中来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岗位认知,提升实践应用技能和发展能力。
(三)课程标准建设目标
1. 学科知识目标。经过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体业务内容、业务流程,并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决策方法及工具。学科知识目标包括:
(1)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工具。具体为:①企业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管理内涵;②时间价值、风险报酬和证券估价等。
(2)财务管理5个业务模块。具体为:①企业财务分析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及工具;②企业投资管理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及工具;③企业筹资管理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及工具;④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及工具;⑤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及工具。
(3)职业资格考试基础理论。具体为:①为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获得注册会计师(CPA)执业资格证书打好相关理论基础;②为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获得国际财务管理师(IFM)证书做好相关理论基础辅导。
2. 职业技能目标。经过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业务内容、业务流程和职业素养,并基本具备财务管理相关领域和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目标包括:
(1)基本职业技能。具体为:①掌握管理决策分析相关的方法及工具;②具备财经报告及总结的分析、写作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具备团队管理、协调、协作、沟通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④具备诚实守信、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品质和素质。
(2)关键职业技能。具体为:①企业财务分析相关的专业技能;②企业投资管理及决策相关的专业技能;③企业筹资管理及决策相关的专业技能;④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决策相关的专业技能;⑤企业利润分配管理相关的专业技能。
3. 发展能力目标。经过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践,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在这二者的相互融合下,以及企业对应岗位的实习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积累后,能形成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发展能力目标在学生的整个在校培养期间不能完全实现,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努力。该目标也不是单独依靠本课程就能实现的,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依托整个课程体系甚至是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来辅助完成。
(四)课程学习情境规划与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按照6大业务模块规划和设计教学项目模块(总学习情境)和项目载体(子学习情境),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程的总课时为48学时,其中30学时用于课堂教学,18学时用于实验实训。专题报告、讲座及企业岗位认知和见习等实践环节另外安排时间。具体设计见表1。
(五)课程实施
1. 理论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
(1)理论讲授法。主要针对课程模块涉及的财务管理基础理论模块和5个财务管理业务模块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明确相关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
(2)案例教学法。主要针对本课程模块涉及的财务管理基础理论模块和5个财务管理业务模块,通过案例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结合教材现有的案例进行教学;二是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业务的热点问题,收集素材,编写新的案例。在此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案例,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初步应用。
2. 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结合。
(1)任务驱动法。以企业财务分析业务模块及其项目情境为例:
第一,创设情境——根据财务分析综合指标体系(杜邦分析指标体系),选择某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创设情境(股东权益报酬率变化—对应结构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结构指标对应财务状况分析)。
第二,确定问题(任务)——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影响指标、财务业务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上述思路和线索的指引下,由学生收集结构指标数据资料以及相关基础业务数据,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完成财务分析的任务。
第四,效果评价——包括对学生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2)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筹资管理决策业务模块及情境为例:
第一,项目目标和任务确定——由教师根据筹资课程内容模块对应的业务提出项目任务设想,学生参与讨论,共同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资金需要量预测—外部资金筹集方式和规模—综合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第二,工作计划确定——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围绕筹资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决策分析计划及工作步骤和程序(项目数据资料收集—项目具体内容分析—项目结果反馈—教师指导和检查—项目结果修正—项目实施小结)。
第三,项目工作计划实施——在指导老师认可后,学生组成项目团队,确定团队内的分工及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第四,项目检查评估——先由学生结合筹资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对筹资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估。
第五,项目总结分析——师生共同讨论和评判在筹资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为特征,并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3. 实验实训教学法与课外实践教学法结合。
(1)实验实训教学法。主要根据课内教学的课程模块,结合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特征,选择具体业务情境和素材,开展验证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外实践教学法。主要根据课内教学的课程模块,结合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特征,选择具体业务情境和素材,通过邀请企业财务专家开展专题报告讲座和财务管理岗位见习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财会相关岗位的认知,实现对其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六)课程评价与考核
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开放式体系。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程度、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按照“投入—过程—结果”业务流程构建,具体如表2所示:

 

 

 

 

 

 

 

 

 


表2中:出勤率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平时学生到课情况为依据;工作量主要考核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以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的贡献度为依据;自主学习主要考核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准备情况为依据;协作学习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力度为依据;准确性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项目实施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为依据,可以按照三个程度档次(结果准确、结果不准确、过程准确、结果和过程都不准确)分别给出对应的分值;创新性主要考核学生的发展能力,以项目实施最终结果获得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依据,可以按照三个程度档次(强、较强、一般)分别给出对应分值。
(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 硬件条件。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施需要的基本硬件条件为教材、课件、多媒体课室、计算机实验室及网络。本课程实施的“课外教学”模式,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或实习实践基地相关企业。
2. 师资条件。财务管理课程要求课内任课教师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财务管理教学经验,要求课外讲座专家具有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经验和职业技能。能够利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或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3. 教材编写。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建设可以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管理》(第四版)实施,该教材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内容简明、难度适中,比较适用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课程模块,围绕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重新组织规划或动态调整案例素材、项目内容,并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大纲、讲义和课件。
三、小结
课程标准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但对其的研究在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较为滞后。本文基于以上考虑,分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征,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探索了相关课程标准建设,以期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孙泽平,漆新贵.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
余冠芳.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管理课程标准研究[J].企业导报,2013(20).
刘丽梅,张英良.建设应用型课程,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杨敏,容莉欣.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4(9).
刘克勤,佘德松.基于联合体合作学院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汪周生.高职应用型课程标准建设研究——以《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