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20期)
金融·保险
资产规模、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

作  者
杨雪萍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 450000)

摘  要

      【摘要】本文以2007 ~ 2013 年共计54家中资银行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来研究银行资产规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资产规模在盈余管理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过程中的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银行盈余管理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要小,全国性商业银行更能约束其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根据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在于:为防范金融风险集聚,可以通过实施严格管制以充分发挥管制抑制银行内部人控制的作用或深化金融自由化道路以市场约束力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者规范自身行为,从而降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提高金融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资产规模;盈余管理;银行风险承担;动态面板模型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济体制截然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目前计划经济虽已经瓦解,但并非由市场机制主导,而是处在半市场交换、半“随意化”行政性干预的“双轨制”阶段。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行,受到政府的管制较大,这种政府管制差异也可能会反映到资产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上。从银行经营来看,银行受到政府管制和市场关注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其经营管理及盈利能力,银行管理层为获得监管部门的赞许和人事升迁的好处,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以平滑利润。
当前,我国银行主要通过贷款损失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来进行盈余管理(段军山、邹新月、周伟卫,2011;孙丽、徐一泉,2013),这可能会影响到不良贷款率核销以及风险资产的构成。因此,研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以及不同规模的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风险承担作用的差异性,对于银行监管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于资产规模对企业盈余质量影响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论。在国外的研究中,大多学者认为规模大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会更低,盈余质量会更高,主要理由是相对于小公司来说,大公司一般都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减轻盈余管理程度,改善财务报告质量,将会降低管理层操纵公司盈余的程度。Gore、Pope和Singh(2001)研究发现非五大审计的公司比五大审计的公司允许更多的盈余操纵。Francis、Maydew和Charles(1999)研究发现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减少公司的盈余操纵。另外,大公司也更为关注其历史累积的声誉,也使其在操纵盈余的时候更为谨慎。然而,部分学者也提出了相反的结论。Dechow和Skinner(2000)研究发现大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并没有披露准确的盈余信息。Nelson、Elliott和Tarpley(2002)研究认为审计师更可能在大客户的驱使下操纵盈余。Kim、Liu和Rhee(2003)认为大企业往往具有更多的资产以使其具有更大的操纵盈余的空间,大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管理去操纵盈余。
在国内的研究中,学术界对规模和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对规模——政治成本假说的检验。王跃堂(2000)发现政治成本对于企业会计选择并无影响。沈振宇、王金圣和薛爽(2004)发现上市公司更容易利用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来操纵利润,且规模越大的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越大。李增泉(2001)研究认为规模越大,企业的资产减值比率越低,即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乔永波、闫予磊和王宾(2005)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于使用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由于我国大规模企业多是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国有控股公司比非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使用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江金锁和胡焱鑫(2010)以2004 ~ 2008年沪深两地上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发现政府管制与盈余管理存在倒U型的关系,即盈余管理程度随银行规模先上升后下降。截至目前,对于研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文献非常少。学术界认为银行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贷款损失准备等手段来实现(Fonseca、Gonzalez,2008;李宇嘉、陆军,2008)。贷款损失拨备的盈余管理假说认为,银行的预期盈余水平较低时,银行可能会故意低估贷款损失拨备或当期提取较少的贷款损失拨备来缓冲其他因素对盈余的不利冲击;相反,当银行的预期盈余水平较高时,它可能会选择对一些自由裁量的、能减少收入的应计项目进行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的波动性(Bouvatier、Lepetit,2008)。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研究发现,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事前计提的用于涵盖预期损失的一种拨备,能降低银行报告盈余的波动性,可被用于满足盈余管理的需要。当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时,其报告盈余将与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Yasuda、Okuda 和Konishi(2004)以日本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以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银行股票波动率表征盈余管理程度和银行风险,研究日本银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显著负相关,说明银行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状况,而非理性的投资者确信银行财务状况良好而低估银行风险。王小稳(2010)研究发现, 银行的规模与贷款损失准备有关,规模越大,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越多;不良贷款与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不良贷款越多,银行的风险便越大。
目前对我国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的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对规模——政治成本假说的检验。跟踪学术发展前沿,引入我国制度背景,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将丰富研究规模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除此之外,国内外文献主要是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没有将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结合起来,探讨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文献非常少。因此,本文将基于我国的银行数据来研究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影响以及银行资产规模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一)研究假设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规避源自外生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需要政府的管制。实施金融管制的原因:其一,金融产业脆弱性引起的负外部性,银行与银行之间有着复杂的债券债务关系,一家银行破产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大银行的负外部性程度高,政府对其管制自然更严格;其二,金融产业的自然垄断性,金融产业与其他自然垄断行业一样,存在规模经济,大银行的垄断性程度高,政府对其管制自然更严格;其三,金融产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于小银行,大银行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金融管制手段)来解决金融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政府的“帮助之手”可以对商业银行股东实施较强的约束(江金锁,2009),并规范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同时,相对于小银行来说,大银行一般都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减轻盈余管理程度,改善财务报告质量。此外,大银行一般会接受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大会计师事务所更容易识别和发现银行的盈余操纵行为。大银行也更为关注其历史累积的声誉,也使其在操纵盈余的时候更为谨慎。因而,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的盈余管理会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基于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1:银行资产规模越大,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小。
Greenwalt 和 Sinkey(1988)发现商业银行存在以贷款损失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为手段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在于平滑利润。张立群(2011)也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损益确认时间的提前或延后、贷款损失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等手段进行可操纵性应计项目的调节。我国银行业特定的所有权结构、控股结构及其衍生的管理激励制度,也有助于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在我国众多的商业银行中,除民生银行外的主要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均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控股,这种特殊的所有权结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利润分配机制势必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国家控股的激励约束下,企业经营者有动力尽可能地提高其报告盈余,目的是为了获得监管部门的赞许和人事升迁的好处,这种“业绩邀功倾向”使之在任何时候都有动力向外部披露更多的报告盈余。因此,即使在盈利较好的时期,商业银行并无激励提取较多的损失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来平滑未来的盈余波动和降低当期的报告盈余,从而削弱其在监管者中的绩效表现和良好印象,因而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与风险资产并不会降低。而在利润较低的时期,商业银行则尽可能地减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或是从前期转回,从而避免当期报告盈余水平的降低和较大波动性,从而有减少不良贷款和风险资产的核销。而且,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也只是从账面上核销不良贷款或风险资产,并不会减少真实的不良贷款和风险资产。因此,银行有动机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降低商业银行报告盈余的波动性,“隐藏”其真实风险水平或风险承担倾向,从而弱化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基于此,结合H1,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随着银行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也增加,且相比小银行,大银行的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提高要小。
H3:相比资产规模小的银行,资产规模大的银行更能制约其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提高。
(二)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三个假设,本文对三个基本假设的实证分析检验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部分:主要研究资产规模是否会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以贷款损失准备与资产减值损失等方式来进行,故将其作为控制变量。静态面板模型设定如下:
DAit=α0+α1Sizeit+α2Loanlossit+α3Aimplossit+α4HHIt +εit
第二个部分:主要研究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考虑到银行风险暴露对宏观调控变化的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我们参照Jiménez、Ongena和Peydró(2010)的研究,引入风险变量的滞后一期变量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动态面板模型设定如下:
Riskit=β0+β1Riskit-1+β2Dait+β3Sizeit+β4MPt+β5Carit
+β6Roait+β7Levit+β8Gdprt+β9HHIt+μit
第三个部分:主要研究银行规模大小在盈余管理行为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过程中的异质性作用。动态面板模型设定如下:
 Riskit=γ0+γ1Riskit-1+γ2DAit+γ3Sizeit+γ4DAit+γ5MPt+γ6Cart+γ7Roait+γ8Levit+γ9Gdprt+γ10HHIt+μit
三、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定义
1. 银行风险承担行为。Delis 和Kouretas(2011)在文献中列举了常用的银行风险测度指标,主要有加权风险资产比例、不良贷款率、Z—Score 等,本文主要选取风险资产占比(RWA)和不良贷款率(NPL)作为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测度指标。RWA 越大说明银行的风险偏好越大,NPL 越高表明银行的信用风险越高。
2. 盈余管理水平。本文借鉴孙丽和徐一泉(2013)的研究,基于Jones(1991)的基本模型并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对Jones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正,最终形成如下模型:
[TAitLoanit]=β0+β1[△REVitLoanit]+β2[PPEitLoanit]+β3[DeposititLoanit]+β4[TAit-1Loanit]+εit
其中:TAit为第i银行第t期应计利润,采用当期营业利润;△REVit为第i银行第t期营业收入扣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后余值与t-1期营业收入扣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后余值的变动额;PPEit为第i银行第t期固定资产净值;Depositit为第i银行第t期客户存款;Loanit为第i银行第t期期末发放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未剔除减值准备)。本文采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代理变量,即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3. 银行微观特征变量。由于银行规模(Size)、资本充足率(Car)、银行资产收益率(Roa)以及杠杆率(Lev)对银行风险承担有重要作用,将这些变量作为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控制变量。另外,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以贷款损失准备(Loanloss)与资产减值损失(Aimploss)等方式来进行,故在研究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时,本文选择贷款损失准备与总资产之比和资产减值损失与总资产之比作为控制变量。
4.外部环境变量。在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外部因素中,宏观经济和银行业市场结果作用很大。本文将HHI指数(HHI)作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代理变量,并选择GDP 增长率(Gdpr)作为宏观经济观测指标,该指标包含了较多宏观经济信息,可以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另外,由于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也有加大作用,本文选择7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年度加权平均值(MP)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7 ~ 2013 年共计54家中资银行的数据,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39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主要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中经网、锐思数据库以及各家银行在2007 ~ 2013 年的年度财务报表。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知,从样本银行的风险承担指标来看,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531%,风险加权资产比例的均值为64.795%,另外,从盈余管理的指标来看,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均值为0.657,说明银行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从分类样本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要小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程度要低于城市商业银行。另外,本文的样本在计算盈余管理程度时,已将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样本剔除掉,共剩下54家银行5年的样本,共计270个观察值。
在表2中,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DA)与不良贷款率(NPL)、风险加权资产比例(RWA)的相关性系数为0.173、0.201,在1%水平上显著。银行规模(Size)与DA的相关系数为-0.062,但并不显著。
(二)银行规模对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表3中,全样本模型、全国性银行样本模型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样本模型类型选择结果表明:F检验值结果都显著地拒绝了混合OLS模型,都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LM检验结果都显著地拒绝了混合OLS模型,都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都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因此,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其进行修正。这三个模型的Wald chi2值分别为61.95、53.48和30.48,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回归结果稳健。
银行规模的系数分别为-0.182、-0.344和-0.166,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而且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样本,全国性商业银行样本的银行规模的约束性作用更大。银行规模越大,隐含着银行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相对于小银行更容易受到大众及相关部门的注意,因而产生较大的政治成本负担,受到监管的程度更大,因而盈余管理水平更低,从而证实了H1。
从控制变量的系数来看,贷款损失准备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呈正比,这与李宇嘉和陆军(2009)的结论一致。资产减值损失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资产减值损失有助于抑制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与左晓惠和袁千惠(2012)的结论一致。HHI为负,除全国性商业银行样本不显著外,其他样本都显著,说明银行竞争越激烈,银行越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冲动,从市场竞争的约束机制角度看,市场竞争强度的增加会降低公司利润,当会计盈余表明公司处于竞争劣势时,从而可能使经理人的私有租金受损,比如受到更严格的监督,显性与隐性收入的降低,经理人有动力采取措施扭曲公司真实业绩以避免被解雇。
(三)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DIFGMM方法对动态面板模型(1) ~ (6)进行估计。从表4可知,模型(1) ~ (6)的Wald chi2值分别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扰动项的自相关性进行估计的结果显示,模型(1) ~ (6)的AR(2)P值均大于0.1,故扰动项不存在二阶自相关。过度识别检验(Sargan test)的P值分别都大于0.1,亦表明模型(1) ~ (6)的工具变量有效。
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DA)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而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系数要小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系数,说明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而全国性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提高要小于城市商业银行,从而证实了H2。银行资产规模的系数显著为负,且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系数要小于城市商业银行,反映了银行规模越大其经营策略越保守,也可能是由于规模越大的银行其受到了更严格信贷管控和监管的结果,这与Delis、Kouretas(2011)的结论一致。
从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来看,货币政策(MP)、资产收益率(Roa)、资本充足率(Car)、杠杆率(Lev)、GDP增长率(Gdpr)以及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HHI)的系数均显著为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与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的发现一致。资产回报率越低,反映了盈利能力较弱的银行为改善盈利指标而更倾向于采取高风险承担的策略,而盈利能力越强,银行可以将盈利更多地转化为资本,风险承担越小,与徐明东和陈学彬(2012)的结论一致。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可能反映了银行更加谨慎的行为,资本不足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相比资本充足银行更为激进和冒险,这与徐明东和陈学彬(2012)的结论一致。杠杆比率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即银行杠杆比率越大,银行贷款审查等也会越严格,因而风险承担越小。GDP 增长率与银行的风险承担正相关,说明宏观经济形势较好时,银行可能会放松发放贷款的标准,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加,增大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HHI的系数显著为负,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削弱了银行的市场力量,继而导致特许权价值下降,有限的负债鼓励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会引发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这与张雪兰和何德旭(2012)的结果一致。
(四)资产规模对盈余管理作用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采用DIFGMM方法对动态面板模型(7) ~ (12)进行估计,表5中模型的Wald chi2值分别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扰动项的自相关性估计结果在1%水平上,表明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Sargan test的P值亦表明模型(7) ~ (12)中的工具变量有效。
本文主要关注DA×Size的系数及其显著性。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7) ~ (12)的DA×Size系数都为负,都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相比资产规模小的银行,资产规模大的银行更能制约其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提高,证实了H3。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 ~ 2013 年共计54家中资银行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来研究银行资产规模对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是否会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以及资产规模在盈余管理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过程中的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银行资产规模会降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第二,银行盈余管理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作用要小;第三,相比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更能约束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提高。
根据本文结论,防范金融风险集聚的政策有:一是可以实施非常严格的管制,充分发挥管制抑制银行内部人控制的作用,以此降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提高金融会计信息质量。二是继续推行金融自由化,以市场约束力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者规范自身行为,这样同样可以降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提高金融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段军山,邹新月,周伟卫.贷款行为、盈余管理与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调整[J].金融论坛,2011(5).
孙丽,徐一泉.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的实证检验[C].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Gore J. P., Pope P. F., Singh A.. Non-audit services,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D].United Kingdom: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Lancaster University, Lancaster,2001.
Francis J. R., Maydew E. L., Charles Sparks H.. The Role of Big 6 Auditors in the Credible Reporting of Accrual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1(2).
Dechow P. M., Skinner D. J.. 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J]. Accounting Horizons,2000(2).
Nelson M. W., Elliott J. A., Tarpley R. L.. Evidence from auditors about managers" and auditors" earnings management decision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1).
Kim Y., Liu C., Rhee S. G.. The effect of firm size on earnings management[J].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2003(1).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
沈振宇,王金圣,薛爽.坏账准备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2).
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乔永波,闫予磊,王宾.关于政治成本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5(9).
江金锁,胡焱鑫.政府管制,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10(2).
Fonseca A. R., Gonzalez F.. Cross-country determinants of bank income smoothing by managing loan-loss provis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8(2).
李宇嘉,陆军.银行业前瞻性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法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8(2).
 Bouvatier V., Lepetit L.. Banks" procyclical behavior:Does provisioning matter?[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8(5).
许友传,杨继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J].经济科学,2010(2).
Yasuda Y., Okuda S., Konishi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 Risk and Earnings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Japan[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4(3).
王小稳.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
江金锁.政府管制能解决商业银行的代理问题吗[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Greenawalt M. B., Sinkey F. S.. Bank loan-loss provisions and the income-smoothing hypothesis:An empirical analysis, 1976 ~ 1984[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98(1).
张立群.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盈余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Jiménez G., Ongena S., Peydró J. L., et al.. Hazardous Times for Monetary Molicy:What Do Twenty Three Million Bank Loans Say About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on Credit Risk-Taking?[J]. Econometrica,2014(2).
Delis M. D., Kouretas G. P..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1(4).
Jones J. 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
左晓慧,袁千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徐明东,陈学彬.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