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 9 期
财会月刊(9期)
借鉴与参考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内在机理与全景式展现

作  者
胡亦玺1(高级会计师),丁伟斌1,郭化林2(教授)

作者单位
(1.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 310000;2.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杭州 310018)

摘  要

【摘要】 本文从时间和数量、研究内容及重点、中文核心期刊和研究学者、研究方法等维度梳理和评价了1978 ~ 2013年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CAM)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的研究重心集中于概念厘定、阶段划分、成本分类与构成等方面,尚存在重概念阐释及思辨性研究、轻实践应用和经验总结等不足。据此本文认为,今后应从资产全寿命周期内在机理维度,加强动态战略LCAM系统构建、共同费用分配及成本精细化管理、输配电成本信息披露及监管机制、输配电资产使用绩效第三方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内在机理;全景式展现经济学“冰山效应”理论表明,浮出水面可见的设备购置费用仅占整个设备寿命周期成本的20 ~ 40%,而设备维护和运行等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费用却占80 ~ 60%。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从资产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简称LCC)是成本管理最小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
为将LCC扩展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简称LCAM),并准确把握LCAM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轨迹及趋势,本文在汲取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1978~201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数量、研究内容及重点、中文核心期刊和研究学者、研究方法等四个维度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文献回顾、梳理与评价
(一)从文献发表时间和数量来看
我们以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匹配为“模糊”,检索方式为“跨库检索”,2014年7月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得到1978~2013年学术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文献统计数据,描绘如图1所示。
图1数据显示,从时间和数量角度看,1978 ~ 2013年LCAM、LCC为题发表的论文总计为355篇和12 168篇(含外文文献),并分别于2011年、2012年达到了最高值。梳理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
1. LCAM理论的发展历程。LCAM理论产生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其发轫于1904年瑞典的铁路系统,但在随后的50余年间却鲜有研究文献和实践。1962年美国国防部长提出将LCAM管理方法应用于装备维护费管理,v得了显著成效,自此LCAM理论与方法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英国、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西班牙、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纷纷将其思想引入机器设备的建造、使用和处置。

 

 

 

 

图2描绘了LCAM主要的发展演进节点,尤其是1987年1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概念、程序及应用》标准,并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这标志着LCAM方法在国际上得到了公认,已成为国际标准,并以技术标准、规范的形式加以推广。1987年11月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成立了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委员会,并于1990年11月召开了首届学术会议,收集并交流了各行业应用和研究LCAM方法的论文70余篇。罗云、张俊迈等人介绍了LCAM在我国空军、海军、二炮、航天、舰船、车辆、建筑机械等领域的应用。1996年,IEC发布了国际标准IEC300-3-3《寿命周期费用评价》,进一步推进了各国对LCAM方法的应用。
2. LCAM方法应用的主要领域。军工、航天、铁路、建筑、电力等资产密集型企业是应用LCAM方法的主要领域。美国、欧盟、瑞典、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或地区将LCAM用于发电机、大型变压器、励磁机、低压输配电系统、仪用空气系统,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瑞典、西班牙还将LCAM方法用于分析预测城市的公交车、私家车、电车、机械工器具等产品的成本管理,为采购决策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3. 我国应用LCAM概况。中国国家电网公司LCAM理论与应用文献占国内文献总量的90%以上。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与其从2009年起在全网推行LCAM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03年华东公司以单个或某类设备的LCAM服务于招投标和技术改造并取得成果后,2005年、2006年又分别在泰和变电站、斗山变电站取得了成功运用。上海、浙江、江苏、河南、北京、吉林等省市的电力公司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从研究内容及重点来看
从研究内容看,国内文献的研究重心集中在概念厘定、阶段划分、成本分类与构成等方面。
1. 概念厘定与理论探讨。梳理和阅读研究文献发现,国外多数文献为应用经验总结。而国内60%左右的文献属于LCAM的概念阐释,80%以上的文献涉及LCAM的概念厘定,说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国内还很不成熟。关于LCAM的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的文字表述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内涵趋于一致。
LCAM的内涵主要包括:①LCAM的核心是在确保现有功能得到维持并逐步提高的条件下,寻求设备LCC最低或者优化区间,亦即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曲线与运行成本、维护成本、故障成本及处置成本之和的曲线运动处于合理区间,如图3。②设备故障率是时间的函数,LCC在资产的整个寿命周期呈“浴盆曲线”,各阶段有不同的资产管理策略,应当从组织、技术及经济角度综合管理设备,将设备的可维修性及可靠性作为研究重点,寻求其经济使用寿命。③理论上讲,随着Y1逐渐提高,Y1、LCC呈下降的趋势,当Y1与Y2相等时,LCC达到最低;在B点之后,Y1上升的幅度显著高于Y2下降的幅度,LCC也呈现上升的态势。④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习性是LCC存在曲线变化及最低点的内在原因。⑤规划设计和采购建设阶段的不当,将会造成先天不足,管理当局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⑥ERP、GIS等实时信息系统是LCAM成功运行的重要保障。⑦绩效审查与评价是LCAM必不可少的环节。现有设备LCC及效益、效果的评价既是总结经验与汲取教训,也是新一轮设备更换的开始。
2. 阶段划分。LCAM的阶段有大阶段和小环节之分。从大阶段来看,有两阶段、三阶段、四阶段、六阶段、八阶段、十阶段等不同的划分。两阶段包括获得阶段和使用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建造阶段、使用阶段和废除阶段三个阶段。而建造阶段又进一步细分为开始、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四阶段即“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等阶段。六阶段即“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建设、运行维护、改造更新”等阶段。八阶段包括“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十阶段包括“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报废”。
英国NG公司将LCAM划分为电网资产绩效评估、资产策略制定,网络规划/设计和电网建设四个阶段。澳大利亚Powerlink公司的LCAM分为计划编制和资产投资、运行和维护及整新、到期后替换和处置三个阶段。
仔细观察上述LCAM阶段划分可知,不同观点之间主要存在详略程度的区别,而并无实质性的差异。结合中国国家电网应用情况,我们赞同“四阶段”划分观点。
3. 成本分类与构成。Puntel W R将电力企业资产的LCC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固定成本指初始采购和最终的回收成本,可变成本指运行和维护成本。
李涛构建的变电设备LCC模型为:CLCC=CIC+COC+CMC+CFC+CDC。其中,CIC为投入成本,COC为运行成本,CMC为维护成本,CFC为故障成本(也称惩罚成本),CDC为处置成本(退役处置成本)。
张勇认为,电力企业资产的LCC应包括安全成本、效率成本、经济成本、社会责任成本。
杨娜结合电网规划工作实践,认为电力企业资产的LCC可分解为:LCC=设备投资CI+运行维护成本CO+处置成本CD+损耗成本CL+可靠性成本CR+土地机会成本CT+环保成本CE。
上述成本构成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成本、土地机会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否应当计入LCC。我们认为,土地属于稀缺资源,再加上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社会责任成本、土地机会成本、外部环境成本等都应当纳入电力企业的LCC之中。
4. 实践应用经验总结。美国电力研究院、英国电网公司、新西兰Ashburton电力公司、加拿大Hydro One公司在应用LCAM方面颇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我国运用LCAM理论成效最突出的是华东电网公司。2005年该公司对泰和变电站设备大修、技术改造和更新方案进行了LCC比较,通过科学决策,实现了工程成本最低;2006年该公司在500kV斗山变电站改造项目管理中进一步运用LCAM进行技术经济评价,颇有收获。随后,各电力公司纷纷尝试LCAM的运用,如上海市电力公司主设备招投标项目、河南省电力公司变电站改造项目、江苏省电力公司研究LCAM“双维模型分析法”,从全口径项目管理和全过程管理两个维度,构建资产管理数据模型和资产信息收集管理框架。2008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将LCAM作为全面提升精益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快了LCAM在电网企业的应用。
(三)从研究作者和中文核心期刊来看
国外研究LCAM时间远远早于我国,文献数量及作者人数众多,知名的学者主要有布鲁斯(1980)、艾哈迈德(1995)、迪米特里(2003)、拉斐尔(2006)、施耐德(2006)等。罗云、曾庆禹(2000)、张勇(2008)、徐翀(2010)、孙艺新(2010)等为国内LCAM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相对而言,国内关于LCAM研究的研究生论文较多。研究生学位论文从文献整理、理论基础、方法应用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对LCAM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更为系统和全面。据统计,LCAM作为论文选题始于2008年,2008 ~ 2013年间国内共有23篇,分布在10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11篇(占47.83%)、山东大学3篇(占13.04%)、其余8所高校各1篇(各占4.35%)。从时间上看,2008 ~ 2013年各年分别为1篇、5篇、4篇、5篇、3篇和5篇。从选题内容上看,除何清华外,其余22篇均为研究供电企业LCAM问题,这与2009年起国家电网推行LCAM分不开,也是华北电力大学成为该领域研究主角的主要原因。
根据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六版)》及我们检索到的中文文献,经过统计计算,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LCAM的文献仅占6.45%,相关文献发表的核心期刊主要有:《中国电力》、《华东电力》、《会计之友》等,尚未发现发表在《会计研究》、《财会月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高级别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并不是很高。
(四)从研究方法来看
目前,国内实证研究包括案例研究主要反映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之中,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启示。滕乐天(2005)、张黎明(2009)、袁翔(2010)进行了设备LCC综合比较,且印证了实施的经济后果。宋挺(2011)以新建的10千伏莱阳庭安开关站为例,采用LCAM理念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造价技术措施。李培栋(2011)对电网工程全寿命周期年费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魏新杰(2012)结合石家庄供电公司实际,建立了基于LCAM的动态评价模型。焦敏(2013)以滨州供电公司建设的某变电站工程中的实际数据为例,对变电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备选方案进行对比和决策。
可见,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是推行LCAM的中坚力量,这完全契合了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资产密集型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大(约占公司资产总额的60 ~ 80%以上)、地域分布广、设备种类繁多、寿命周期长、多在野外作业的管理需要。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设想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LCAM诞生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或思想理念,从其发展历程看,它主要用于军工、航天、铁路、建筑、电力等资产密集型企业。国内学者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摸索,研究文献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厘定了LCAM及其相关概念、阶段划分及成本构成等方面,且取得了局部实践的初步经济效果和经验。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用,都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体现在:
1. 重概念阐释、思辨性研究,轻实践应用和经验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中,绝大多数为概念、原则阐释性文章,重思辨,轻实践应用和总结,主要囿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缺乏系统、深入地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梳理及深化,可操作性差,对实际工作缺乏理论指导价值。
2.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不足。鉴于输配电公司资产总额、成本、营业收入、利润等数据的透明度弱以及LCAM效果的时滞性长等原因,LCAM实施与效果、效率、效益之间的关联度实证研究有所欠缺,相关的案例研究也大多局限于文字或模型说明,缺乏具体的数据验证。
3. 研究及实践领域不够广泛。目前国内LCAM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力系统,作为研究生论文选题的仅有10所高校,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仅占6.45%,且与相关最新管理方法的融合不够,表明LCAM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质量与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从有关省市国家电网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看,也仅限于诸如标准成本等相关配套措施制定或局部应用。
(二)后续研究设想
针对我国当前LCAM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更多地进行实际应用包括 案例分析研究,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1. 构建动态的战略LCAM系统。基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将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经济增值(EVA)、价值工程、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管理方法有机融合,从宏观和微观上综合考察整个作业成本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寻求机器设备等资产的经济寿命,力求以最低LCC实现设备的必要功能。
2. 推行共同费用分配及成本精细化管理。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输配电企业为例,从LCAM的视角观察,LCC至少包括投入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故障成本、废弃成本等,应当从规划、谈判、采购、建造、使用、报废等环节加强成本控制。从输配电企业生产成本角度看,一般包括折旧费、材料及修理费、工资及附加、其他运营费用、委托运行维护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财产保险费、研究开发费等。这些费用的特点是“两多两少”,即:间接费用多,直接费用少;固定成本多,变动成本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共同费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应在输配电企业建立不同层级的责任中心,制定其作业责任标准成本(可控成本)并落实到人,以实现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此外,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成本的内涵和外延等也是输配电企业亟待研究的问题。
3. 从输配电企业来说,要建立输配电成本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及监管机制。输配电企业收入、成本、利润、社会责任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是沟通输配电企业与社会公众、舆论媒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企业成本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利益相关者从外部进行监督,也有利于主管部门进行监管,从而促进输配电成本控制及提高资产使用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4. 开展输配电资产使用绩效的第三方评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实行公平竞争,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相对于传统输配电企业内部自我评价的“自拉自唱”,社会化专业力量主导的第三方评估属于一种外部制衡机制,因其“超然独立”、“不偏不倚”的地位,从而能够得出更加真实的结论,提供更科学的解决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魏新杰.石家庄供电公司电力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培栋.电网工程全寿命周期年费用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11(3).
袁翔.架空输配电线路的LCC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滕乐天,凌平,黄玉,韩天祥.泰和变电站220KVGIS设备LCC模型和计算[J].中国设备工程,2005(6).
徐翀.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在电力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2010(3).
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2008(4).
曾庆禹.变电站的寿命周期成本与新技术发展分析[J].中国电力,2000(12).
Rafael Enparantza,Oscar Revilla,Ander Azkarate,Jose Zendoia.A Life Cycle Cost Calcul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Machine Tools[C].13th CIR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Cycle Engineering,2006.
Dimitri V. Val,Mark G. Stewart.Life-cycle cost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in marine environments[J]. Structural Safety,2003(25).
李彩萍.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杨娜,葛斐,叶斌,王清.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500千伏电网规划方案评估[J].科技和产业,2013(12).
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2008(4).
【基金项目】 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省公司级典型输配电成本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