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10 期
总第 686 期
财会月刊(下)
教学之研究
营运资本管理教学改革探讨

作  者
于 博(博士)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222)

摘  要

【摘要】 营运资本管理对于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在解决该学科与金融学、计量学等交叉学科的关系方面具有局限性。为此,本文分析了Seminar教学模式的结构缺陷,设计了更加适合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并给出了营运资本管理下的教学设计案例。
【关键词】 切面式教学法   营运资本管理   Seminar教学法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12年推出了名为《要高度警惕当前新的企业“三角债”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曾严重困扰中国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有卷土重来之势”。与之对应,近年来,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地,因债务问题导致的老板跑路潮及由此引发的企业流动性危机也愈演愈烈。
然而,现有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类课程对于厂商层面的流动性危机及其防范与治理对策都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从风险管理类课程来看,风险在微观层面包含经营性风险与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本身又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具体到流动性风险时,“风险管理类”课程往往侧重于如何对“金融中介”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流动性度量(如如何计算在险价值VAR或流动性调整风险值LAVAR),即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考察,而对微观主体(企业)的流动性水平,则缺乏“全局”层面的压力测试和危机防控研究。相反,“财务管理类”课程则侧重于讲解诸如流动性比率、现金流量缺口、营运资本管理等微观财务学视角下的各种风险度量指标,缺乏对风险形成机理、动态演变路径、管理与预警机制(尤其是与宏观经济周期及政策演变相结合的治理与预警机制)等内容的研究。可见,当前的教学在解读现实矛盾和提供政策辅助方面尚存在较大不足。
举例来看,现有教学内容很难对以下现实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①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政策波动,是否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从而对企业流动性构成冲击?②当宏观冲击导致现金流短缺时,企业如何平衡长期固定投资与短期流动性支出?上述平衡策略究竟是有助于化解流动性风险还是会进一步堆积流动性风险?③伴随经济周期的波动,企业的流动性管理具有怎样的波动特征?宏观经济政策对上述波动过程是否具有冲击效应,其经济后果如何?④在宏观冲击条件下,企业的“流动性结构”是否会因企业偏好与动机的变化而产生特殊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的变化,对流动性风险具有怎样的影响?⑤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节金融供给水平(宏观流动性)的手段,与“厂商”层面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如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上述每个问题,都同时涉及“金融”、“财务”、“计量”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每个问题却又往往仅涉及相关学科的一部分内容。换言之,与传统教学流程的纵向联系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将更多体现教学流程中的横向联系。
为此,本文以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营运资本管理”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来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力争在实现课程建设、科研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综合目标的同时,探索出适合问题导向的教学范式。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纵向结构设计——Seminar教学法应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任务性”;与这一模式具有相似性的另外一种教学模式是Seminar模式,该模式侧重于“教学组织过程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前者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后者旨在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二者都是研究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不过两种教学模式的“维度”不同,Seminar模式属于一维结构,而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属于二维结构。Seminar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需要参与人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其教学过程更强调“思想互动”,因此,教学设计应突出“纵向设计”。以营运资本管理为例,可以设计如下三条主线:①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与管理路径分析;②营运资本需求及决定因素分析;③营运资本动态调整分析。
然而,上述三个主题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会计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货币金融学及计量经济学基础。如何结合“学科交叉”来优化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呢?刘荣(2008)探讨了案例式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的综合运用问题,但是也没有就如何展开跨学科教学进行专门性的分析;陈潭和程瑛(2004)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融合Seminar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模型,但是该模型也没有特别针对跨学科只是对结构进行特殊设计。
为了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经验,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切面式”教学法(AOT,Aspects Oriented Training)的基本内涵,并给出利用该方法重构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框架。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横向结构设计——切面式教学法应用
上述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设计,仅仅引入了教学过程的“纵向结构”,然而由于问题导向式教学往往具有极强的跨学科交叉特征,如何有效地将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引入主干结构呢?为此,本文采取了切面式教学法来解决“横向结构”的“织入”设计。
1. “切面式处理”起源于信息技术领域,其经典应用是“切面式编程(AOP)”。其含义是指将“功能独立”且“调用广泛”的程序结构(如安全认证,既功能独立,又会被大型系统中的诸多模块进行调用)进行规范化处理,使其成为一个轻量级的“切面”,进而将其“无缝切入”主干系统的过程。在本文中,切面代表了独立且庞大的知识体系(如图中的货币政策切面和研究方法切面)。切面的引入,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横纵交叉,即组成了教学的二维结构。二维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突出“横纵”不同类型知识的“交叉性”。而这种对交叉性的扩展分析,通常对解读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丰富财会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跨领域研究能力”的重要切入点。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交叉知识进行引入,本文采用AOP规范,将交叉点定义为“织入点”,将上述横向教学结构的引入称为“织入”(Weave in)。
切面式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对“织入点”的学习以及对织入点所连结成的知识结构的掌握,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相融合,从而节约了学习的时间成本,也实现了复杂学习过程的“分散化”。因为,一个复杂的切面知识体系,已经被分解为不同的织入点,通过不同的时间来进行“分散式”的消化和学习。
切面式教学法的难点是:第一,如何寻找其他学科“切面”;第二,如何定位学科间的“织入点”;第三,如何设计合理的“主干教学结构”,实现织入点之间的有机连结。
2. 通过对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本文以营运资本管理为例,设计了反映切面式教学思想的教学框架图(见下图)。图中包含两个横向结构(即“切面”),分别为货币政策切面和研究方法切面。每个切面都和三个主干教学结构(即前文所说的纵向设计的三条主线,可扩展)形成“横纵”(二维)交叉结构。每个交叉点(即“织入点”)都包含一系列具体的学科交叉内容,这样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以下具体介绍上述“切面”与“织入点”的设计思路及具体教学内容:
本文选择以“货币政策”这一货币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作为“切面”,分析其与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证联系。其原因在于:尽管经济周期理论、金融结构理论等都与营运资本管理有关,但是就目前而言,其传导路径及微观机理尚存在争论。考虑到货币政策是政府能动性的体现,而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内生的财务决策,即企业能动性的体现。当经济周期及金融结构发生变化时,两种能动性都会影响企业财务行为。然而,其影响作用却很可能并不一致。例如,宏观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很可能通过营运资本管理释放流动性,平滑固定投资波动(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如果宏观政策的导向是产能治理,那么,上述营运资本管理行为很可能对冲部分政策调控的效果,从而弱化产能治理效率。可见,以货币政策为切面,具有更突出的政策分析价值。
在货币政策与营运资本管理之间的“织入点”设计上,本文结合上一部分的三个“主干教学结构”,设计了与之对应的三个“问题”,从而实现货币政策切面与计量经济学切面的“织入”。这三个问题是:第一,宏观冲击条件下,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路径具有怎样的变动特征?这一管理波动是否受“货币政策”影响? 第二,企业的营运资本需求及营运资本管理绩效是否受“货币政策”波动的影响?上述影响是否具有非对称性?第三,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是否具有“收敛性”特征,收敛速度是否受“货币政策”冲击?
3. 上述内容从营运资本管理的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管理路径分析三个角度,构建了营运资本管理与货币政策及计量经济学切面之间的6个织入点(如图所示)。
上述织入点的具体教学内容介绍如下:
(1)与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织入点①和④)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体现为高营运资本融资率,即流动负债/总资产的比率较高)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未来的偿债风险。所以,分析和比较不同行业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激进度及其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特征。为此,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One-Way ANOVA及Tukey’s HSD等聚类分析方法(即“织入点④”),对上述激进度进行行业差异分析,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Fazzari与Petersen(1993)的研究,具有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会借助营运资本来平滑固定资产投资,即降低营运资本投资水平来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路径(因为前者调整成本更低)。这一固定投资平滑特征,体现为模型(1)中,就是β2应显著为负,即营运资本投资与固定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
Ii,t=β0+β1CFi,t +β2△NWCi,t +β3ROEi,t +∑Controls +μi+μt+εit (1)  
模型(1)中,NWC代表净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NWC为企业跨期的净营运资本变动水平,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净营运资本投资水平。△NWC反映了企业自身的财务决策,因此具有内生性。所以,对上述模型的实证检验需要借助计量经济学中的二阶段最小二乘(2SLS)或广义矩(GMM)估计。同时,为了控制不同厂商的个体异质性,模型将采用面板回归方式(即“织入点4”)。可见,上述教学过程通过织入点设计,将面板回归方法及内生性处理方法通过案例的方式“织入”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不同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融合性,也提升了跨学科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及效率。
在这一主干教学过程的最后,还可以通过引入货币政策变动水平(如信贷增速或M2增速),来研究上述营运资本平滑过程受货币政策扰动的程度及反馈效应。具体而言,方法上可以采用在模型(1)中引入货币政策与△NWC交叉项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营运资本、计量统计的三维交叉分析。
(2)与营运资本需求及其决定因素(织入点②和⑤)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对于不同融资约束水平的企业而言,其营运资本需求的波动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货币政策如何干扰上述影响过程?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检验,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引入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基于内生分组的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即模型2)来考察货币政策影响债务风险的“非线性”效应(即“织入点⑤”):
△NWCi,t=αi +β0Xi,t+β1Xi,tG(SAi,t,γ,c) (2)  
模型(2)立足于融资约束的异质性,分析货币政策波动对营运资本波动的影响如何随融资约束水平(以KZ/WW/SA指数作为代理)的变动而产生非线性特征。
其中,X是由各影响因素(自变量)构成的矩阵,β0为线性条件下的系数矩阵。由于是分析货币政策的非线性效应,因此,X仅保留了货币政策变量(MP和M)及△NWC的滞后一期。转换函数G(SAi,t,γ,c)是关于转换变量SAi,t的连续函数,随时间t和个体i的变化而变化,其取值为0和1之间,形式采用常用的Logistical函数:G(SAi,t,γ,c)={1+exp[-γ(SAi,t -c)]}-1。式中,斜率参数γ决定了平滑转换的速度,c 为融资约束门槛。γ和c的确定采用网格搜索法,滞后一期的内生性问题将通过“系统GMM”进行处理(即“织入点⑤”)。
上述研究过程体现了货币政策、营运资本管理及计量经济学的“三维”融合,即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实现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3)与营运资本动态收敛过程(织入点③及⑥)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Sonia Baños-Caballero(2010)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营运资本管理存在目标水平。然而,也有学者指出,企业由于无法准确估计销售量,以及无法预测宏观冲击、政策变化及商业信用出现坏账的概率,其实际的营运资本需求水平会偏离目标值。为验证营运资本目标水平的存在性及动态调整过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上述环节展开专题分析。
例如,相关教学环节可以引入费希尔精确概率检验(Fisher Exact Probability Test)来检验收敛性,并采用如下分布滞后模型中的部分调整模型来估计收敛速度(即“织入点⑥”):
NWCi,t- NWCi,t-1=γi,t(NWCi,t∗-NWCi,t-1)+εi,t
 (3)  
其中,NWCi,t和NWCi,t-1分别表示第i家公司在t年和t-1年的营运资本需求,NWCi,t∗表示第i家公司在第t年的目标营运资本需求。调整速度决定于调整系数γ(0≤γ≤1)。如果γ=0,表明公司基本不进行调整,如果γ=1,说明公司可以在当期调整到目标水平。
若最优营运资本水平NWCi,t∗表示为:NWCi,t∗=β0+β1X1,i,t+β2X2,i,t+…+βjXj,i,t,则将上式代入式(3),并引入个体异质性ηi(当假定存在n个自变量时),可得:
NWCi,t=(1-γi,t)NWCi,t-1+γi,t     βjXi,j,t+ηi+εi,t
 (4)
为了克服滞后一期及其他变量的潜在内生性问题,继续引入“系统GMM”进行估计。
在这一主干教学过程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入调整速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来考察货币政策(MPt-1)对调整速度的影响作用,从而将“货币政策”这一“切面”进行“织入”,实现货币政策、营运资本、计量统计的三维交叉分析。该分析模型的形式如模型(5)所示:
△NWCi,t=(1-φ0)△NWCi,t-1-φ1MPt-1△NWCi,t-1+φ0    βj△Xi,j,t+φ0    βjMPt-1△Xi,j,t+vi,t (5)
上式中,货币政策与营运资本的“交叉乘项”的系数,代表了货币政策波动对营运资本调整速度的影响,下标j表示第j个解释变量。
借助上述6个织入点设计,本文完成了主干教学结构与货币政策切面与计量经济学切面的学科交叉设计。由于这些交叉点的设计并非随意摘取,而是在对现实经济学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组织而成的,是对“问题导向式”二维教学模式及切面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拓展,所以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注】 本文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与营运资本动态协同选择”(项目编号:71302114)以及天津财经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Seminar模式的切面化教学范式研究”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卫兵.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财会月刊,2013;6
2. 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2
3. 金笙.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反思——以《经济计量方法研究》课程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 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