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1期)
改革探索
新常态下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模式研究

作  者
乐长征(副教授)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会计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摘  要

     【摘要】现代企业的研发创新管理是将市场所关注的全部要素都纳入研发活动框架,并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有机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适应未来股票发行的“注册制”要求,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实现从项目研发阶段模式到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项目管理模式既能够从供给侧降低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也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新常态;研发投入信息披露;项目研发阶段模式;项目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1-0015-7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2007)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2010)的发布实施,一方面规范了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管理。但是,对一项无形资产来说,到底哪些阶段的花费是研究阶段的支出,哪些是开发阶段的支出,这就很难区分(高鹤,2011)。即使有了政策文件,实施起来也并不容易,研发投入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依然是个难题(程新生等,2016)。
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既会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管理,也会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提出新要求。把握新常态,创造条件引领我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从“审核制”向“注册制”转变,加快制造产业改革步伐,立足中高端市场,进一步探研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对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策略价值。
一、新常态对企业研发创新管理的影响
新常态是新形态的稳定结构,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革命性转变,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系统性转变,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实质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而且新的形态不可逆转(刘解龙,2014)。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也是企业应对、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全国上下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经达成共识,新常态必将对各项管理决策、机制建设和行为产生新的重要影响。对企业研发创新管理来说,除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逐步加强,财税政策支持更加科学、合理,对创新失败更加宽容外,新常态对企业的微观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的研发创新模式逐步从模仿式创新迈向自主创新
技术和管理的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创新、传播,再引进、再模仿、再消化吸收、再创新、再传播的模仿式创新是一般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欠发达国家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的这种模仿式创新。
对模仿式创新的过度依赖必然会造成自主创新不足,经济发展迟缓。新供给主义认为,经济供给结构老化导致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新需求缺乏有效供给是我国近5年来经济持续下行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产品积压、财务风险加剧、盈利能力下降和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为应对和引领新常态,企业的发展动力必须实由模仿式创新到自主创新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性质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也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别,即存在整体上的同步创新现象——有的企业还是要以模仿式创新为主,有的企业要靠同步创新,大部分的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领导性企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二)企业研发创新方式将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员工流动频繁、知识飞速发展和技术溢出速度加快、企业利用专业知识壁垒获利能力逐步减弱和研发风险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应对新常态,加快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要求企业改变“一切都靠自己做”、一切活动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封闭式研发创新思维方式,树立“平等合作、竞争合作、互补合作、互惠合作”的开放式研发创新理念,更多地从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环境共建、风险共担、机会共创和机会共用上,而不是放在对稀缺资源的盲目争夺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
开放式创新并不是排斥封闭式创新,而是在利用传统研发模式的同时,立足于市场范围,努力寻求外部渠道进行研发和商业推广,如采用合作研发、技术许可授权、研发外包、网络创新、产学研合作、供应商与用户创新及风险投资等方式扩大竞争优势(周立群和刘根节,2012)。开放式创新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更有效地利用他人的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会在客观上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多向流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成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的互利互惠、共担研发风险和共享研发收益。
(三)企业研发创新管理将从产品功能导向转向市场需求导向
我国经济下行或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不是消费需求的下降,而是供给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创新不足。创新的本质是有市场需求的发明,发明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全部。传统的企业研发创新管理模式坚持研发人才“为我所有”理念,强调产品功能或性能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研发创新管理模式则坚持市场导向、为客户创造超过预期的价值观,主要依靠制度、机制建设,而不是只靠个别突出人才贡献。现代企业采用精确定义客户需求、详细规划研发方案、端到端的同步开发措施和方法,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研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市场需求导向的研发创新管理坚持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发展理念,强调无形资产的价值管理,依靠持续不断的创新来驱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落脚点不再是“科技、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而是创新“驱动发展”。
引领新常态,我国的技术领先型企业,如华为等企业的研发项目管理已经突破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项目或工程开发的传统研发定义,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定义为面向市场需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相协调的技术预研、产品预研、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等四个类别,采用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和“产品包”的方式,实现了项目研发阶段、生产经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的现行模式——项目研发阶段模式
项目研发阶段模式是当前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信息披露模式。这一模式是以研发创新项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科学界定为起点,通过定义研发经费投入内容、费用化和资本化会计标准,及其表内、外的相关信息披露等来规范企业研发投入报告的一种制度安排。
(一)项目研发阶段模式的一般分析
项目研发阶段模式以企业研发创新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和收益难以确定为理论依据,主要遵循谨慎性原则,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依据制度安排的差异,研发创新投入信息的会计处理可以分为费用化、有条件的资本化和全部资本化等三种方法。三种会计处理方法的代表性国家或组织,及其表内和表外信息披露的特点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研发阶段模式下,各国的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①主要发达国家一般采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则采用了有条件资本化或全部资本化的方法;②费用化的表内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有条件的资本化和全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关注的是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真实反映,强调谨慎性和一致性原则,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一般要求;③费用化的会计处理要求表外信息的清晰、明了披露,全部资本化或有条件资本化更强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原则。
美国的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指出,会计具有反映性,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顺应商业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朱小平,2003)。换言之,无论采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模式,会计在本质上应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从实践效果上看,项目研发阶段模式满足了工业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后工业时代市场对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二)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和存在的问题
如表1所示,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研发投入的表内信息披露采用的是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表外信息披露遵循了重要性原则。
1.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加入WTO之后,为了适应相关规则,满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的基础上,于2006年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界定了研究和开发的内涵,定义了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规定了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当满足技术可行性、有意完成、有用性、有能力完成和可计量性等五项条件时才能在表内确认为无形资产;明确了外购无形资产继续研发的按上述原则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等。
作为补充,2007年发布的《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规定:企业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还应适当披露研发费用支出规模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和企业集团的研发费用集中收付情况等信息。
2. 我国现行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模式存在的问题。自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行以来,我国学者对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会计基本理论、可操作性和会计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基于企业研发创新管理实践的讨论。
(1)现有文献对我国项目研发阶段模式的批评。研究支出费用化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裘宗舜和杜志强,2006)。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我国对开发支出资本化规定了五项条件,但是这五项条件主观性太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也为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空间,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际上,任何在理论上完美的方法,在实践运用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王化成,2012)。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在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其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委托研发投入或购买后继续进行研究的研发与自主研发的会计处理缺乏一致性,导致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研发活动的不可比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只对企业研发强度、费用化总额和资本化金额等作出了强制性规范要求,为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借鉴美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英国等的经验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表外信息披露(张铁铸和周红,2007;李滋新,2008;王棣华,2008;谢苇等,2010;李绮和汪英,2015)。
(2)基于企业研发创新实践的认识。笔者认为,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压力外,造成我国现行研发信息披露制度安排存在上述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学术研究和准则制定机构把企业的研发行为视为一个游离于经营活动之外、相对独立的系统,基于传统的研发定义(产品实体),而不是“产品包”概念(把客户所关注的内容或要素都研发出来)来探研或规范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
基于传统的研发概念,企业研发流程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等三个阶段。根据“产品包”的思想,研发创新活动是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引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沿着产品预研、技术预研、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路径展开的。产品预研关注市场长期需求,技术预研为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提供支持平台,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是为了满足市场短期需求。没有产品和技术的预研,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犹如“空中楼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认为,研发活动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合理估计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发达国家采用项目研发阶段模式来规范企业研发活动信息披露的根本原因是,其制造产业在国际上处于中高端水平,企业的当期收入能够完全弥补即期的高额研发投入。这样的会计处理虽然降低了即期经营业绩,影响了投资者的当期收益,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政治成本。此外,这些国家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受高额研发投入会产生高收益的影响,投资者损失的即期利益也会因为股价上升而得到适当的补偿。部分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基于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事实,采用了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即研发投入有条件的资本化或全部资本化。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研发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与其说是准则制定机构偏好的反映,倒不如说是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理论的实证研究文献证实:资本始终是在追逐利润的,企业不可能在风险很大的研发项目上投资,更多的情况下是在研发项目预计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时才进行的,其成功转化为商品的概率是很大的(裘宗舜和杜志强2006;张铁铸和周红,2007)。资本化政策更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戴天晟,2015),并显著地提升公司价值(许罡,2011;王海军和孔玉生,2015)。私人部门的研发项目投资效率远远高于国家部门,但在盈利能力下降或高管任期届满,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管理层都可能会降低当期甚至长期的企业研发投入,以使得短期的盈利水平提高(Nix et al.,1988);研发经费的降低和研发活动的中断会降低企业研发效率,如何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是研发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个挑战(Beneito et al.,2015)。美国一直是全球研发投资最大的国家之一,而美国的研发投资仅达到理论最优水平的一半(Lev,2003)。
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信息披露规范同样具有经济后果的功能。在项目研发阶段模式下,企业研发投入是选择全部费用化还是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主观意愿,这会助长企业的短期行为(裘宗舜和杜志强,2006),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研发经费和研发项目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创新。
三、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创新模式——项目管理模式
我国早在2010年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以无形资产管理为基础,支撑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价值创新体系(李绮和汪英,2015)。为应对新常态,通过制度创新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树立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理念,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战略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必要。
研发投入信息披露的项目管理模式是以研发项目的立项为起点,主要采用作业成本法来归集和分配项目研发成本,关注研发创新项目进程和时间安排,以研发期限内项目是否成功为判断标准,进而作出研发投入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决策,并进行表外信息披露的一种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模式。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研究与开发的内部控制规范及其他与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相关的制度安排可知,项目研发阶段模式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假设任何一个研发项目都可以或应该区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并以此来规范企业的研发创新管理活动。事实上,在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即使专职的研发人员也很难准确地区分什么时间是在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从事开发活动;优秀企业的研发创新管理是面向市场,将研发创新活动细分为产品预研、技术预研、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等长短期利益兼顾、依次递进、紧密相连的四个环节或类型,分项考核其资金耗费和研发进程。从这一角度来看,现行的企业研发投入信息披露规范并没有起到引领企业研发创新管理实践的作用。
不过,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2013)的第46条“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等对产品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和第50条“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确定多维度、多层次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上,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来看,适应企业管理实践,区别成本动因,按照成本费用对象、责任中心或作业中心归集和分配各项资金耗费将是一个必然趋势。新常态下,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也应积极地适应这一态势。
(一)企业研发投入信息的表内披露
企业研发创新项目主要包括自主研发项目、合作研究项目、委托研究项目和外购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参照《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2013)的相关规定,在项目管理模式下,研发项目立项前所发生的支出都应作为期间费用在利润表中列示,立项后,应按以下原则进行相关信息披露。
1. 自主研发项目。由企业研究机构自主研发的项目按照成功法进行会计处理。研发项目的直接支出按照项目类别在“研发支出”科目中进行归集,间接支出应区分成本动因,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要求在项目之间进行归集和分配。
与项目研发阶段模式进行对照,项目管理模式下企业研发投入的表内信息披露见表2。
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模式是以研发项目立项和产品研发成败,而非实务中难以操作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为标准来判断各项研发投入是进行资本化处理还是费用化处理。这样的表内会计处理:①可以降低会计业务处理难度和减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空间,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②会减少由于代理问题所产生的企业为研发而研发,却忽视对研发创新成果的及时和有效利用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管理战略与日常经营活动和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所产生的价值效应。③与相关报表项目,如企业存货和在建工程等的核算方法相一致,体现了报表项目成本列示的一致性原则。
为减少盈余管理空间和简化会计处理,对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如无确凿的证据,一般不应进行减值处理,待转入无形资产后,再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进行减值测试和会计处理。
2. 合作研究项目和委托研究项目。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和委托研究项目,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在发生实际支付时,直接记入“研发支出”科目。合同结束时,项目研发成功则将所有的“研发支出”科目发生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研发失败,将所有的“研发支出”科目发生额转入期间费用。若根据研发协议可获得适当补偿的,则按照实际收到的款项冲减研发投入,余额转入期间费用。
3. 外购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对于外购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在购买日应记入“研发支出”科目,形成无形资产的,期末将余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如果继续研究则按照独立研发的项目规则进行会计处理,否则应将该项购买支出转入当期费用。
4. 对于交付集团母公司集中使用的研发投资,可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68号——研究开发安排的会计处理》的做法,严格区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合约性质,属于借款的,应分别在应收或应付款项中列支,属于合作研发或委托研发的,参照前文所述原则进行账务处理和报表列示。
(二)企业研发投入信息的表外披露
基于资本市场信息的透明性原则,企业研发投入信息的表外披露应当遵循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则,除应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简要介绍企业研发创新战略、研发机构及其人员构成情况,前期、本期和下期的研发经费预算等基本情况外,还应披露企业当期研发投入总额、研发强度、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及相关比例(见表3),根据重要性原则适当披露本期已经完成的项目、正在进行项目的相关情况等(见表4)。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自2007年起,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已达到70%以上,事实上企业已成为我国的研发创新主体,截至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关键的核心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如光学、发动机、运输和半导体等领域属于我国企业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技术,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企业的研发创新仍处于相对封闭阶段,缺少联合研究、重要技术合作攻关的基础和平台。新常态要求企业树立“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价值创造理念,采用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披露企业的研发投入信息——除能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必要信息外,还可以促进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共同研发、联合攻关和成果共享,进而降低我国研发投入的社会成本。
四、结论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应对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且不可逆转。这一历史性变革,在宏观上,意味着我国从此将走向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发展的道路;在微观上,企业需要树立无形资产价值战略管理理念,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实现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
现阶段,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将其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习近平,2016)。特定的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研发投入信息的披露规范是我国宏观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制度安排。
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更多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做法,即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将研究支出在发生的当期费用化,开发支出在同时满足5项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但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是一个过程,应该在最有利的路径下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张铁铸和周红,2007)。
在我国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企业研发创新管理应该或已经成为经营活动框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历史背景下,企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回归会计的真实反映属性——区分研发项目类别,遵循研发项目管理程序,从项目研发阶段模式转向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模式下,企业研发投入信息的披露与研发创新管理程序相一致,可以客观地反映研发项目的全部流程,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和减少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操控空间。规范化的表外信息披露也能够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一步降低投资者的信息使用成本。适当、合理的表外披露还可以引导同行业企业加强同质性研发项目的竞争性合作和互补性研发项目的互惠、互利合作,节约研发投入的社会成本,提高研发投入的社会效应,加快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历史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高鹤.无形资产: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划分是个难题[N].中国会计报,2011-01-14(13).
刘解龙.对经济“新常态”的若干思考[N].长沙晚报,2014-08-22(AA4).
周立群,刘根节.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的转变[J].经济学家,2012(6).
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谢苇,孔庆林,屈萌.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财会通讯,2010(5).
王棣华.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
李绮,汪英.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5(3).
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李滋新.研发投入处理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变化及评价[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张铁铸,周红.R&D支出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7(4).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著.王世定,李海军主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37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戴天晟,饶艳超,苏勇.企业研发投入的会计处理与信息不对称——基于我国高新技术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江西社会科学,2015(4).
许罡.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和费用化的价值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
王海军,孔玉生.研发费用化到资本化能改进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相关性吗——基于平衡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
Paul E. Nix,Richard M. Peters. Accouting for R&D expenditure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8(1).
Pilar Beneito,María Engracia Rochina-Barrachina,Amparo Sanchis.The path of R&D efficiency over ti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5(7).
Baruch Lev.Remarks on the measurement,valuation,and reporting of intangible assets[J].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9).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 搞出一大堆“新常态”: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中国经济网[2016-05-10]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605/10/t20160510_113990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