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33期)
改革与发展
技术约束、真实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

作  者
刘 嫦(副教授),赵姗姗,谭清月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摘  要

     【摘要】本文以2001 ~ 2012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盈余管理与技术约束及其二者交互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实现收益目标,管理层会采取真实的盈余管理手段,这导致公司费用粘性显著下降,变为反粘性,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对费用粘性下降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技术约束加大了公司费用调整的难度,继而使得高技术约束与高费用粘性对应。同时,技术约束导致公司盈余管理空间受限,使得技术约束削弱了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的相关性。
【关键词】技术约束;真实盈余管理;费用粘性一、引言
随着费用粘性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开始从盈余管理的视角探析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及动机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已有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公司管理层有意识的成本管理行为已经成为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这已经对费用粘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现有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费用粘性研究主要从应计会计盈余管理的视角入手。然而,随着行业监管的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层更多地通过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真实的盈余管理。这些行为已经改变了企业收入和费用的真实分布情况,势必使得公司费用呈现出不同于正常情况的分布,但目前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证据。
本文将在检验真实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三种不同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探究真实盈余管理以及何种类型的盈余管理方式会真正导致公司的费用粘性,这是本文关注的第一个问题。
另外,公司管理层存在着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行为,但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尤其是成本管理行为的调节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公司前期的技术投入。然而,公司技术约束是否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对费用粘性程度产生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为此,本文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司前期的技术性约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而影响着费用粘性?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献回顾
在政府强化盈余管理行为监管的大背景下,企业已经从应计盈余方式转为真实盈余管理(Graham Harvey and Rajgopal,2005;Roychowdhury,2006;Cohen Dey and Lys,2008)。国内学者也证实了我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通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同时或替代性地操纵利润(李增福等,2011),其盈余管理手段包括调节公司减值准备金额(王虹,2011)、削减R&D支出(马如飞,2012)等。
随着对费用粘性概念及其动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部分学者(Kama and Weiss,2010;Chen et al.,2012)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自利动机是导致费用具备粘性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如Kama and Weiss(2010)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资源调整决策时,管理者自利动机及其行为将导致成本费用具有粘性特征。刘嫦等(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和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呈现负相关关系。刘嫦和谭清月(2013)则直接证实了公司管理者与股东的代理冲突会导致公司更高的费用粘性程度。
从技术约束的角度来看,直接关注技术约束与费用粘性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是部分文献关注过企业契约类型、资产类型等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如Jaramillo et al.(1993)的研究表明,企业向下调整(即减少)资源的承诺成本要高于企业向上调整(即增加)资源的承诺成本。ABJ(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依赖于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销售及管理费用粘性更强。Balakrishnan Peterson and Soderstrom(2004)的研究表明,较之一般服务而言,病人护理服务相关的成本费用粘性要高于一般服务成本的粘性。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企业的行业特征影响着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程度。
由上述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已经从应计盈余管理转为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费用粘性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细化。但是,从上述研究回顾亦可以看出如下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①基于收益目的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应该改变了公司正常的成本费用开支活动,这是否会进一步改变公司费用粘性的正常表现?目前该问题尚没有得到学者的关注。②真实盈余管理包括三种不同的具体手段,这三种手段是否均对成本费用粘性产生影响,目前亦没有相关研究证据。③从某种程度上看,企业契约类型、资产类型与企业技术约束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但是,技术约束并不等同于企业契约类型、资产类型。因此,基于企业契约类型、资产类型视角的费用粘性相关研究结论不能直接用于解释技术约束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可见,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技术约束对费用粘性影响的研究。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主要基于我国现行绩效考核制度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任免背景,从真实盈余管理和技术约束的视角考察这两个因素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以深入探析费用粘性的根源,从而充实费用粘性的理论解释。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主流费用粘性动因解释观点认为,当公司管理者认为业务量的下降是暂时的或者调整既定资源的成本很高时,管理者将选择维持当前的既定资源并承担未最大化地利用产能的经营成本,进而产生成本费用的粘性特征。然而,上述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管理者自利行为,尤其是管理者基于收益目的的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的影响。ABJ(2003)认为,基于价值最大化考虑,管理者在选择维持未利用资源规模时会考虑其自身利益,这将对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费用粘性的程度。
现有盈余管理研究成果表明,为避免亏损,公司管理层会采取不同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这种行为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余。较之外生性的销售收入而言,企业成本费用决策更容易受到管理层控制,属于企业管理者的可控制因素。于是,为避免收入下降可能导致的收益巨幅下滑,公司管理层可能采取削减公司资源规模、控制费用开支等有意识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大幅度降低费用。这将改变传统的成本费用粘性表现,使得公司成本费用粘性消失,甚至可能成为反粘性。即在收入下降时,费用下降幅度高于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收入下降时,为迎合收益目标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得公司成本费用粘性显著下降,甚至变为反粘性。
一般而言,公司进行技术性投资,包括生产设备、劳动力和知识等投资,其投资时间均先于这些资源的实际使用时间。在公司面临未来不确定需求弹性时,公司需要在具有不同弹性的技术性投资方案中抉择,为日后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不确定奠定基础。一旦企业的投资确定,公司就需要调节需求的反应能力。尤其是在公司需求下降时,公司利用调整折旧费等方式削减公司成本费用规模就受限于其前期投资的技术约束。这一点在Weiss(2010)的研究中得到了部分证实。该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航空公司早期关于规范化机组和飞机所有权的决定提升了公司在成本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而提高了公司在面临9·11恐怖袭击时的快速反应能力。由此可见,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期技术投入,使得企业资源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企业之间不同的维持成本与调整成本。
从企业资源投入角度来看,企业成本的调整受制于公司的资源类型,而资源类型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约束。当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约束较强时,企业更大比例的资源属于高固定性、低变动性,收入降低时公司很难迅速作出反应以削减成本,于是企业更倾向于保持现有资源而承担资源未充分利用的维持成本。当技术约束较弱时,企业前期投入更大比例的资源属于低固定性、高变动性,当市场需求增加时,企业现有生产力可能供不应求,但当面临市场需求降低时,企业能快速作出反应以降低费用,其调整成本相对较低。
进一步来看,技术约束将进一步限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和程度。当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约束较强时,企业更大比例的资源属于高固定性、低变动性。公司较强的技术性使得公司面临着更高比例的约束性成本,包括按直线法计提的厂房及机器设备折旧费、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等。这都限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进而间接影响着成本费用的粘性。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其他条件一定时,公司技术约束越强,则公司成本费用粘性越高。
H3:技术约束限制了公司盈余管理空间,进一步削弱了盈余管理和费用粘性的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 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
本文参考Roychowdhury(2006)、林芳和许慧(2013)的研究,分别采取模型1 ~ 模型3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多元回归并求出各自的残差。其中,各模型的残差就是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方式下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R_CFO)、异常生产总成本(R_PROD)和异常操控性费用支出(R_DISX)的衡量指标。

 

 

                 

鉴于企业有可能同时采取以上三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我们令R_PROXY=R_PROD-R_CFO-R_DISX,R_PROXY代表真实盈余管理总和。
(二)技术约束的衡量
前文已经提及,公司调整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公司前期的生产设备、劳动力和知识等投入选择。进一步来看,企业的技术投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所在行业特征,尤其是公司在面临收入不确定性情况下调节需求变化时的反应能力。因此,国外学者通常会选取收入标准偏差及销售收入对数的变异系数衡量技术约束程度,如Stock and Watson(2002)、Comin and Philippon(2005)。本文同样采取公司的收入变异系数(VREVi,t)作为公司技术约束衡量指标。
(三)研究模型的设定
孙铮和刘浩(2004)、刘武(2006)等采取Anderson等(2003)的方法来识别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程度,其研究模型为:
Ln(Expensei,t/Expensei,t-1)=β0+β1Ln(Salesi,t/Salesi,t-1)+β2×Deci,t×Ln(Salesi,t/Salesi,t-1)+μi,t (模型4)  
其中,Expensei,t为公司t期的销售和管理费用(简称“销管费用”);Salesi,t为公司t期的销售收入;Deci,t是哑变量,当t期销售收入低于t-1期销售收入时取1,否则取0。当β2显著小于0时,则说明销管费用具备粘性特征。
借鉴王明虎和席彦群(2011)、万寿义和王红军(2009)等提出的方法,本文采用模型(5)来检验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及技术约束联合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Ln(Expensei,t/Expensei,t-1)=β0+β1Ln(Salesi,t/Salesi,t-1)+β2×Deci,t×Ln(Salesi,t/Salesi,t-1)+β3×Deci,t×Ln(Salesi,t/Salesi,t-1)×Xi,t+∑γi×Deci,t×Ln(Salesi,t/Salesi,t-1)×Controli,t+μi,t (模型5)  
模型5中,Xi,t为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变量和收入变异系数(VREVi,t)。收入下降时,如果公司存在着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就会以其调增盈余,此时我们预期系数β3显著大于0(反粘性)。如果技术约束能够影响公司调整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费用粘性程度,则预期系数β3小于0。
Controli,t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自由现金流量变量(FCF)、资本密集度变量(Rasset)、公司代理成本变量。
文中各主要变量定义见表1。五、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2001 ~ 2012年度(使得公司至少需要存续6年)数据进行研究,样本筛选步骤为:剔除金融保险类A股主板上市公司;剔除经营活动异常的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上述数据处理,我们共获得样本12 514个。
同时对主要连续变量进行1%的WINSOR处理,研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描述性统计
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 2001 ~ 2012年间公司销售收入变动率的均值为0.133 4,中位数为0.128 6,可见2001 ~ 2012年期间,样本公司具有很高的成长性。费用变动率的中位数为0.122 4,表明费用呈增长趋势。真实盈余管理R_PROXY的均值为0.024 6,中位值为0.063 8,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确采取了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来调节公司盈余。从VREV指标来看,极大值为2.154 7,极小值为0.017 6,说明不同行业的技术约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将影响公司调整成本及盈余管理行为实施空间的大小。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从表3列A ~ 列D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①企业真实盈余管理(R_PROXY)程度变量系数显著大于零,进而证实了H1。即为了达到收益目标,公司存在着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费用的行为,进而使得公司费用粘性显著下降,变为反粘性。②从具体的盈余管理方式来看,更高的异常生产总成本(R_PROD)、更少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R_CFO)、更低的异常操控性费用(R_DISX)均降低了公司费用粘性程度。其中,扩大生产量以降低每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的生产手段、降价促销、赊销等刺激当期销售量的销售手段、以削减日常经营活动项目中的各项费用支出的经营手段,三者并驾齐驱,导致当期成本费用降低,使得公司费用粘性有所下降。这进一步证明:公司销售收入下降时,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以大力削减公司成本费用,使得收入下降时公司业绩不至于过于难堪,进而使得公司费用粘性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为检验技术约束(VERV)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本文同样采取模型5进行检验,回归结果见表3的列E。从其回归结果来看,系数β3显著小于0,进而证实了H2,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公司技术约束越强,则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就会越高。为进一步验证技术约束对真实盈余管理及费用粘性关系的影响,本文以技术约束中位数为标准将样本分为高技术约束和低技术约束两组,然后采取模型5进行回归,分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分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技术约束高的样本组中,真实盈余管理变量系数显著为负。而在低技术约束的样本组中,则不存在这种显著的关系,进而证实了H3。即公司较高的技术约束限制了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成本费用粘性。
从具体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来看,高的技术约束只对异常操控性费用(R_DISX)与费用粘性关系的影响显著,由此表明,高的技术约束更易限制企业采用异常操控性费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进而增加了费用粘性程度。但是,高技术约束对异常生产总成本(R_PROD)与费用粘性的关系影响不显著,亦未影响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R_CFO)与费用粘性的关系。这是因为异常生产总成本与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来源于企业的生产操控和销售操控,如提高当期生产量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通过打折促销提高当期销售收入,或者通过放宽商业信用来提高当期的销售收入等方法。很显然,这些行为取决于管理者当期的决策,与企业前期资源的投入无关,其更多地受制于企业现行的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一,企业管理层发生变更时,新晋管理者为了未来能够获得盈余的增长,变更当期更易实行盈余管理。为此,我们剔除管理层变更年份的样本重新进行了回归分析,检验结果与上文一致。
第二,在我国现行业绩考核的体制下,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为了其业绩考核需要及其政治晋升需求,可能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时存在着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为此本文仅对国有企业样本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与前文一致。
六、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为达到收益目标,管理层会采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这导致公司费用粘性显著下降,变为反粘性,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对费用粘性下降程度的影响存在着差异。由于技术约束加大了公司成本费用调整的难度,因此使得高技术约束和高费用粘性对应。同时,技术约束导致公司盈余管理空间受限,使得技术约束削弱了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的相关性。
本文的研究启示在于:第一,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得公司成本费用变成反粘性,这从侧面说明了企业真正的盈余管理已经改变了企业正常的成本费用分布,这可能进一步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强化费用粘性研究,尤其是加强对费用反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进一步强化真实盈余管理敲响了警钟。第二,鉴于具体的盈余管理手段对费用粘性影响存在着差异,而且具体盈余管理手段的影响因素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时有必要进一步对其细化,以深入评析具体盈余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万寿义,王红军.管理层自利、董事会治理与费用粘性: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2011(3).
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12).
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
刘嫦,杨兴全,李立新.绩效考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成本费用粘性[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3).
刘嫦,谭清月.市场化进程、代理冲突与费用粘性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26).
林芳,许慧.基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的股权制衡治理效应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王明虎,席彦群.产权治理、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费用粘性[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9).
常琳琳.成本粘性与产能利用率分析[J].财会通讯,2013(4).
Anderson,Banker,Huang,Janakiraman. Cost behavior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SG&A co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7(1).
Anderson,Banker,Janakiraman. 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
Balakrishnan,Gruca. Cost stickiness and core competency:A not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
Chen,C.Lu,H.,Sougiannis T.. The agency problem: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asymmetrical behavior of selling genera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2(1).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和费用粘性研究”(编号:XJEDU020113B01)和“兵团现代财政制度构建研究”(编号:XJEDU020214B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研究”(编号:12XJJA790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