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24期)
教学之研究
巧设计轻松搞定财务管理课程知识点

作  者
赵丽丽

作者单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济南 250103)

摘  要

      【摘要】财务管理课程着重讲解财务决策,运用数学知识的地方较多,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很大。鉴于此,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尝试设计模拟交易情境,借助图形及浅显数学推导等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记忆深刻。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预付年金;商业信用;存货经济批量决策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解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这四大内容,着重讲解决策过程。在这些决策过程的讲解中,需要大量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营运资金管理中,关于流动性资金筹资来源方式之一的商业信用讲解,若是能够融合现实交易情境,问题就会变得相当简单。本文对于这些知识点讲解中笔者运用的巧妙设计进行说明。
一、公式推导和“楼脆脆”图形解释即付年金终值现值的两种计算方式
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推导,笔者曾经撰文做过全面的例解尝试,本文仅针对于难点中的难点——即付年金终值与现值计算的两种方式进行设计。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年金终值与现值的计算方式如图1、图2所示。

 

 

 

 

 

 

 

 


FA=A+A(1+i)+A(1+i)2+……+A(1+i)n-1=A×
              。其中,               叫做年金终值系数,用符号(F/A,i,n)表示。
P=A/(1+i)+A/(1+i)2+ A/(1+i)3+……+A/(1+i)n-1+A/(1+i)n=A×                。其中,                 叫做年金现值系数,用符号(P/A,i,n)表示。
(一)公式推导中讲解方式一
为了便于得出结论,将即付年金(图4)与普通年金(图3)比较如下:

 

 

 

 

 

 

 

 


显然,即付年金的终值是在普通年金终值的基础上乘以(1+i),即:即付年金终值:F=A×(F/A,i,n)×(1+i)。

 

 

显然,即付年金的现值也是在普通年金现值计算的基础上乘以(1+i),即:即付年金现值:P= A×(P/A,i,n)×(1+i)。所以,即付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方式一就是:在普通年金终值和现值计算的基础上乘以(1+利率)即可。
(二)“楼脆脆”图形解释讲解方式二
1. 即付年金终值的计算。计算终值,是计算各个时点上的A折算到n点上后值多少,如图4所示。为便于利用已学的普通年金计算原理,将即付年金变成普通年金的样子吧。如何变呢?后面不像,普通年金“n”点上是有年金“A”的,那就给它加上一个吧,本来是没有的,图形上加了(如图5所示),数据计算中得再减去一个。前面也不像啊,普通年金最前面是空着的,怎么办呢?把即付年金这个图形想象成是躺下的“楼脆脆”,如果把它再立起来的话,求终值的计算,就如同每一层上的人员要爬到楼顶上去,那在下面加一层地下室,是没有影响的。这样,即付年金就变成了图5的样子,很显然是一个n+1期普通年金了。

 

 

所以,即付年金的终值:F= A×(F/A,i,n+1)-A=A×[(F/A,i,n+1)-1]。即,即付年金求终值,年金可以乘的系数是相比于普通年金终值系数,要期数加1,系数减1。
2. 即付年金现值的计算。计算现值,是计算各个时间点上的A折算到0点上值多少,如图4所示,为便于利用已学的普通年金计算原理,还是将即付年金变成普通年金的样子吧。如何变呢?前面不像,普通年金最前面是没有年金“A”的,那就在图形上去掉吧(如图6),但是得要在数据计算中加上一个A。后面也不像,普通年金最后面是堵着的,怎么办呢?这里也不难,把即付年金这个图形仍然想象成是躺下的“楼脆脆”,如果把它再立起来的话,求现值的计算,就如同每一层上的人员要走到地面上来,那楼上有没有阁楼,是没有影响的,那就将上面删去吧。这样,即付年金就变成了如图6所示的样子,很显然是一个n-1期普通年金了。

 


所以,即付年金的现值:P= A×(P/A,i,n-1)+A=A×[(P/A,i,n-1)+1]。即,即付年金求现值,年金可以乘的系数是相比于普通年金现值系数,要期数-1,系数+1。
利用这种公式推导,特别是图形展示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即付年金终值、现值的计算原理,学生学起来充满想象的乐趣,轻松易懂,印象深刻。
二、通过模拟企业交易情境讲解商业信用
营运资金管理内容中,流动资金筹集方式之一,商业信用。如果讲解时照本宣科的话,问题会显得抽象无趣。设计一个模拟交易情境,上课效果就会明显不同了。
商业信用,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三种预收账款很好理解。笔者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一模拟企业交易情境来讲解商业信用的前两种表现形式。以某织布公司到某纺纱公司买100万元纱线为例。织布公司要从纺纱公司处购买100万元纱线,一切谈妥了,但资金欠缺,签个合同,赊着吧。假设不考虑增值税,采购方织布公司回来记账,应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销售方纺纱公司记账,应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借记“应收账款”,同时按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这对哪方来说,是一种筹资方式呢?对采购方织布公司来说。这就是商业信用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应付账款。
(一)应付账款
很显然,应付账款是由于赊购商品而形成的。在这个形成过程中,销售方纺纱公司,也就是收款方是可以想办法刺激采购方织布公司及时付款的,用什么方式呢?往往可以通过推出现金折扣条件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销售合同中约定“2/10,n/30”。假设销售方纺纱公司针对这100万货款,在销售合同中约定了现金折扣条件“2/10,n/30”,那判断一下采购方织布公司会不会变更付款决策?对于采购方织布公司而言,这笔钱如果在折扣期之内付的话,只需要付出98万,若放弃折扣,最多可以再多用20天,为此付出2万的代价,那资金成本率计算过程如下:放弃现金折扣的资金成本率=[100×2%100×1-2%]÷(30-10)×360≈36.73%。即:
放弃现金折扣的资金成本率=现金折扣率÷(1-现金折扣率)÷(信用期-折扣期)×360
这说明,如果采购方织布公司放弃现金折扣的话,相当于借用了一笔年利率高达36.73%的款项,代价是很大的。相比较采购方其他的筹资方式,应该放弃还是该选择享受这个折扣,决策就十分容易了。
(二)应付票据
后来采购方织布公司又来到纺纱公司采购价值100万元的纱线,再次提出赊购,纺纱公司不同意,让买方出张商业汇票。商业票据最关键的是左下角承兑栏“本汇票已经承兑到期无条件付款”,并加盖承兑公司采购方织布公司的预留印鉴(财务专用章和公司法人代表名章),这是商业承兑汇票。但是销售方纺纱公司仍觉得不妥,要求采购方织布公司找一家银行来承兑,这就是银行承兑汇票。
假设刚才讲到的商业汇票是商业承兑汇票,是采购方织布公司于4月10日开具的,6个月期。但是,收款方纺纱公司持有到7月10日时,公司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急需用钱,拿该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找银行筹集些资金。假设该票据,票面金额100万元,票面利率月利率5‰,银行贴现率月利率6‰,那织布公司需要给银行多少贴现息,公司会拿到多少贴现金额呢?
分析:票据到期金额=100+100×5‰×6=103(万元)。这样将价值103万元的商业汇票交给银行,本意上是打算在银行借103万元的,借多长时间呢?等到10月10日票据到期,银行就可以收回这笔资金了,所以借款期限是从贴现之日起至到期日止的时间,这站在银行的角度,叫做贴现期。那自7月10日至10月10日的贴现期是多长时间?按照确定原则“满月按实际,零头天数算头不算尾”计算出92天,所以,需给银行的贴现息:103×[6‰30]×92=1.895 2(万元)。公司可换回贴现金额:103-1.895 2=101.104 8(万元)。
上例中,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以取得银行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就是票据贴现。可以说是银行信用的一种了。
利用这种模拟企业交易的形式讲解商业信用,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像是自己在为公司办一件事情,一步步怎么想、怎么做,相当于一个模拟操作的感觉,在操作中轻松理解掌握了知识点。
三、不等式原理讲解存货订货批量模型
营运资金管理决策中,有一重要知识点——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它是存货管理决策的基础模型,同时也是现金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课程的设计讲解中,往往运用大学数学的导数原理解决这个模型的推导,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这个原理推导既不便于理解,也不容易记忆。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中学数学中的不等式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的存货,以工业企业生产需要的某一种材料为例,企业为防止生产上可能出现的材料供应不及时带来停工损失,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库存,但是又不能备货太多,因为存货是有成本的,那就需要分次分批采购。怎么样决定最优的订货批量呢?引入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在一系列假设的支撑之下,得出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是:相关总成本TC=订货成本+储存成本[=AQ×B+Q2×C]。
其中,A表示某种存货全年的需要量;Q表示每次的订货批量;B表示平均每次的订货费用;C表示每单位存货的年均储存费。
当订货批量Q等于多少的时候,相关总成本TC最小呢?
(一)传统方法——求导
TC=订货成本+储存成本[=AQ×B+Q2×C]。
将TC对Q求导数,当导数等于零时,TC能达到最低点,此时,[Q=2ABC]。代入TC算式中,得出:TCmin=
    。
该方法虽好,但是它运用的是大学数学之微积分求导的原理,需要学生记忆公式,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二)不等式原理
大家都知道,x2-2xy+y2=(x-y)2≥0。x2-2xy+y2永远大于等于零,只有在x=y的时候,取最小值0。也就是说,x2+y2≥2xy,只有当:x2等于y2时,这两者之和取最小值2xy。令x2=a,y2=b,则a+b≥       ,当a=b时,取最小值       。所以,结论是,要想两者之和最小,让这两者相等即可。举例如下:
某企业全年需耗用甲材料14 400吨,该材料的采购单价10元/吨,每吨材料的年均储存费2元,平均每次的进货费用400元/次。请计算:①经济订货批量;②全年最小相关总成本;③最佳订货次数;④最佳订货周期(1年按360天计算)。
设每次的采购量是X吨,则相关总成本:TC=订货成本+储存成本=[14 400X]×400+[X2]×2。当[14 400X]×400=[X2]×2时,TC最小。
此时,X=2 400(吨),代入,得出最小相关总成本为4 800元。所以:经济订货批量为2 400吨;全年最小相关总成本为4 800元;最佳订货次数:14 400÷2 400=6(次);最佳订货周期:360÷6=60(天)。
这样讲解,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学生学习起来简单有趣,理解、记忆都比较方便。
财务管理课程也好,其他课程也是,知识点摆在那里,对于学生来说是难,是易,关键就在于这个知识点的阐释,是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解释透彻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会喜欢该门课程。微观的对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宏观的课程改革的思索,其实同样很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赵丽丽.资金时间价值例解[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8).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