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30期)
财经论坛
社会保障支出的城镇居民消费效应分析

作  者
王金波

作者单位
衡水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衡水053000

摘  要

      【摘要】在Ramsey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最优消费增长率与城镇居民稳态消费水平具有正向效应,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能够显著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和稳态消费水平。其次,分位数回归显示,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政府每增加1万元社会保障支出所引起的城镇居民消费增加最低幅度为 1.772单位,相应的最高幅度为2.491单位。再次,稳健性检验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优于中西部,但是,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依然明显。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城镇居民消费;Ramsey模型;分位数回归;动态面板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30-0116-6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增长乏力,我国调整了经济政策的方向,由原来依靠扩大外需,转向依靠本国内需,通过国内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对于扩大本国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我国财政部门统计:2014年1 ~ 7月,全国财政社会保障累计支出为9653.6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地方支出、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支出、行政事业离退休支出、就业补助支出分别比2013年增长10.4%、12.7%、17.4%、14.6%、15%。与此同时,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491元,比2013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968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数据显示,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二者随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这样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来说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特点是收入分配不均等且差距过大。这种收入上的差距造成了总体消费的不平衡,制约了经济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收入再分配的政策调节工具,对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体的预防性储蓄,增强个体对未来消费不确定的信心,促进国内消费有显著的作用,那么社会保障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机理是什么?如何影响及程度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进行分析与检验。社会保障作为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随消费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丰富的,进而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因此,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做出具体分析。
二、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保障是否能够促进消费、提高一国经济增长率,现有研究主要呈现出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社会保障资金用于个人账户,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刺激了消费。并且,社会保障具有保险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消费的信心。Keynes(1936)认为,人的消费需求取决于当期收入,而社会保障作为影响个人收入的主要因素,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Friedman(1957)认为,消费是由持久收入所决定,消费和持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关系,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个人的持久收入,进而社会保障可以影响消费。Modigliani(1975)提出了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个人是根据他所能够预期到的终生收入进行消费。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终生收入构成了随机变量,收入的波动不利于个人的平滑消费,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保险性质的支出,可以消除终生收入的不确定性、稳定消费者的预期,起到了促进消费的作用。Salai Martin(1996)认为,社会保障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增加了老年人的收入,刺激了老年人的消费,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Giorgio、Carlotta(2000)从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出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着地区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效果要高于发达地区。Wouter Zant(2005)研究发现,社会保障通过作用于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了消费水平的增加。
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没有提升消费水平,或者社会保障对消费的作用不明显。卡甘 (1965)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了老年人提前退休的愿望,养老保险转化成预防性储蓄,减少了消费。巴罗(1979)从财富的代际转移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父母出于对下一代的关心,希望为下一代留下更多的财富,社会保障作为财富的一种来源方式,并未体现在增加当期收入上,而是通过代际转移到了下一代,当代人的消费并未增加。Thomas(2009)对美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研究发现,美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并没有显著提高个人消费水平。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对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对于拉动消费、稳定消费信心方面具有正向作用。例如,李晓西(1998),臧旭恒、孙文恒(2003)。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个人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姜百臣等(2010)分析认为,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为0.1702,证实了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引致效应,且在长期上影响相对较大,在短期上影响相对较弱。刘苓玲、徐雷(2012),顾静等(2013)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区域间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作用不同,社会保障在欠发达地区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发达地区。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多数文献采用了时间序列分析,利用协整理论说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王晓霞、孙华臣(2008)。虽然多数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社会保障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但是他们在阐述作用机制时大多采用的是定性的理论陈述,缺少较为规范的模型证明。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社会保障支出纳入带有公共支出的生产函数,利用Ramsey模型构建了社会保障支出与消费之间的动态模型。在研究方法上将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相结合,分析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果,增强了变量的解释力度。
三、理论分析
在Ramsey模型的基础上,将社会保障作为变量引入模型,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假定: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并且代表性消费者和代表性厂商满足理性人假设。政府所提供的总支出包括两大类,即公共服务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并且社会保障支出变量隶属于公共服务支出。模型推导如下:
(一)家庭部门
假定该部门由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构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具有替代弹性不变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设定为:
[U(c)=0∞c1-σ-11-σe-ρtdt] (1)
其中:c为人均消费量,σ为消费者的替代弹性,ρ为贴现率。并且,该效用函数关于消费c是连续、单调、严格的凹函数。
代表性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者预算约束线如下:
c+i=rk+w+tr-t+π (2)
其中:r为利率,w为工资率,[tr]为政府转移支付,t为税收,π为公司利润分红。假定该消费者以资本k的持有量作为财富,并且不考虑资本折旧,则财富变动满足方程如下:
k=i (3)
理性消费者的最优决策为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满足规划方程如下:
[max:U(c)=0∞c1-σ-11-σe-ρtdt]
st:k=rk-c+w+tr-t+π (4)建立汉密尔顿方程,由变分法的一阶条件:
[         H=U(c)=0∞c1-σ-11-σe-ρtdt+λ[rk-c+w+tr-t+π-k]]
[∂H∂c=d∂H∂c.dt]
得到最优消费增长率:
[c.c=r-ρσ]   (5)
(二)政府部门
假定政府的公共支出包括公共服务支出和生产支出,用G1表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G2表示政府生产性支出。总量满足G1+G2=G形式,人均形式满足g1+g2=g。
政府的支出源于税收,即政府满足预算平衡约束:g=(1-t)y。其中:t为税率。
本文假设政府人均公共服务支出g1所占人均总支出g的比例为ξ,政府人均生产性支出所占人均总支出比例为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比例为θ,其中0<ξ<1,0<η<1,0<θ<1,社会保障支出表示为:
g3=θg1
g1=ξg  (6)
g2=τg
(三)生产部门
在生产部门中我们将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设置为C-D生产函数如下:
                (7)
其中,参数满足:α+β+γ+η=1,G1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G2为政府生产性支出。因为总量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写成人均形式如下:
                  (8)
该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决策为:在既定的产量水平下,实现人均成本最小化。因此,有以下规划方程:
minc=w+rk
                     (9)
建立拉格朗日方程:
由成本最小化求得关于k一阶条件,得到最优利息率:
                        (10)
(四)比较静态分析
由一般均衡理论可知: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供给=社会总支出=社会总需求,并且社会总支出等于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因此,有以下等式成立:
y=c+i=c+s=w+rk (11)
 (12)
                 (13)
由式(11)、式(12)、式(13)可求得最优的货币工资率w如下:
                (14)
本文将式(6)代入式(10),再将式(10)、式(14)代入式(5),可以得到两个方程如下:
[c.c=αAkα-1g3θrτgη-ρσ] (15)
       (16)
当经济达到均衡时,  与  分别等于0,可以得到均衡时的最优消费和最优资本存量的方程如下:


 (17)
联立求得最优稳态的消费值如下:
 (18)
由式(18)可以看出:消费达到稳态时,是各种参数、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总支出的函数。由于本文关注的核心是社会保障对个体消费的影响,为此,我们根据比较静态分析,求解消费增长率及稳态消费水平关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偏导数,结果如下:
  (19)
              

 (20)
由α+β+γ+η=1,0<ξ<1,0<η<1,0<θ<1可知,式(19)、式(20)中消费增长率对社会保障支出偏导数以及稳态消费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偏导数均大于零。说明最优消费增长率和稳态消费水平与社会保障支出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均是社会保障支出变量的增函数。其经济意义表现为社会保障作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变量之一,增加一国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一国消费增长率和稳态消费水平,消费增长率和稳态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扩大地区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该模型从理论上验证了社会保障会促进个体消费的作用机理,同时,为进一步的实证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数据网记载的1998 ~ 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社会保障支出为解释变量,同时以居民货币工资收入、居民财产收入、价格水平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利用Stata 12,做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的散点拟合图,如下图:

 

 

 

 

 

 


由图可知,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消费。当然,这只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描述性统计所做出的直观判断。要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建立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
Lncit=ai+βLngit+ΓX+Vit
其中:ai为个体效应,Vit为随机误差项,Lnc为城镇消费,Lng为社会保障支出,X为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一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居民货币工资收入(W)、居民财产收入(Set)以及价格水平(Price)。
在建立面板数据之前,为了检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本文计算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知,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财产收入、居民货币工资收入、价格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7、0.7390、0.3222;居民财产收入与货币工资收入、价格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125、0.2185;居民货币工资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77,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方程,以检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模型的估计及检验
由表3面板分位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方程1 ~ 5中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正相关,且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即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万元,会使城镇居民消费分别增加2.261 ~ .772个单位,社会保障支出在我国作用于城镇居民消费的效果明显。
同时考察控制变量发现,居民货币工资收入、财产收入与城镇居民消费正相关,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提升,并且与经典的消费理论观点相符合。价格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负相关,满足需求法则,即一国物价水平越高,尤其出现通货膨胀时会抑制本国消费支出,不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设,居民的消费不仅会受到当期因素的影响,个人过去的消费习惯同样影响当期消费,即消费具有动态性。为此,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以一阶差分GMM和系统差分GMM进行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Lncit=ai+αLncit-1+βLngit+ΓX+vit
其中:Lncit-1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滞后变量,其他变量与上相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比较差分DIFF-GMM与系统SYS-GMM,结果发现,两种估计方法在估计结果上并无太大差异,通过Wald检验发现两种差分估计都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方程9过度识别检验的P值达到了1,说明所采用的工具变量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在两步法中,方程7与方程9中AR(1)与AR(2)的值分别为0.0016,0.0002和0.0050,0.0031,表明两个模型中的残差项都不存在自相关,模型设定合理。
考察变量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时,方程7差分GMM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系数为0.0001469。即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万元可以使城镇居民消费提高1.469元,方程8与方程9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小,但是,在10%的水平上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三)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分位数和固定效应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在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根据表5,由分位数估计结果可知,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万元,可以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依次增加5.367元、3.227元、2.635元,而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在三大区域则显示增加8.534元、6.288元、1.391元。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在三大经济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就影响效果来看,社会保障支出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影响效果呈现出阶梯递减态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地区税收差异,经济发展程度高的东部地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都比较高,相应的社会保障支出比例也比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因此,政府财力的不平衡对消费刺激的影响也表现出递减趋势。但是,分区域来看,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仍然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Ramsey模型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城镇居民最优消费增长率和稳态消费水平的偏效应为正,最优消费增长率、稳态消费水平是社会保障支出变量的增函数,二者均与社会保障支出正相关,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能够提高一国消费增长率和稳态消费水平。实证发现在控制了居民货币工资收入、财产收入以及价格水平因素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推断。最后,通过分区域考察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效果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优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
(二)建议
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落后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内各部门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及城镇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做好社会保障政策的各项衔接。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筹资机制,在我国建立起以社会保障费(税)为主体、以财政补助和其他多渠道筹资为辅助的、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和管理体系,提高社会化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根据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要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管理体系,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主要参考文献:
Keynes J..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Cambridge:Macmil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6.
Friedman,Milton.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Albert Ando,Modigliani Franco.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1).
臧旭恒,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 ELES 模型和AIDS 模型的比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刘苓玲,徐雷.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3).
顾静,吴忠.社会保障、居民消费与地区差异性——基于2006 ~ 2010年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3(2).
王晓霞,孙华臣.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