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22期)
审计园地
基于问题导向的内部审计动因探索

作  者
姚福山(高级会计师)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监察部,北京100010

摘  要

    【摘要】内部审计动因是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现代的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受托责任理论等内部审计动因理论,因存在单一理论的不完整性以及理论与动因混淆的缺陷,难以满足内部审计动因研究的需要。因此,需要在问题导向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内部审计的完整动因,奠定审计研究的逻辑基础。
【关键词】问题导向;内部审计;动因;错弊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22-0125-4一、内部审计动因的主要理论及评价
(一)内部审计动因的主要理论
1. 代理理论观点。内部审计体现了一种代理关系,目的是保证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委托人为了最大化自己的财富,降低代理人道德风险,除了聘请民间审计,还会借用内部审计实现部分监督功能,支付监督成本。代理人出于自利的考虑,为让委托人充分了解其努力程度,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监督服务,因而产生守约成本。
2. 交易费用观点。内部审计既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收集组织及活动的关键信息,也可以通过组织内成员的协作得到内部重要信息,有助于其对组织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客观评价,向管理者提供成本节约方面的信息,具有成本节约功能。
3. 受托责任观。由多层次经营管理的分权制形成的受托责任关系,是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和评价、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内部治理机制。
4. 基本价值观。审计面对的基本问题都是财务舞弊的问题。组织内的财务舞弊将危害组织的经营,甚至威胁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组织为了防控财务舞弊的行为,必然要开展内部审计活动。防控财务舞弊是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动因。
(二)对内部审计主要动因理论的评价
1. 内部审计动因理论不完整。多数内部审计动因理论只借用了其他单一学科的理论,无法完整解释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问题。第一,代理理论是基于现代企业产生的理论,在审计产生初期,企业未出现,也产生了审计需求。在实践中不但存在不计成本而进行审计的问题,也存在无视成本而不审计的问题。此时的代理成本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交易成本理论的内部审计信息说难以从本质上解释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获取深层次的信息是组织赋予内部审计的权利,以便作出内部审计之后的制度和职能安排。第三,受托责任是两权分离的结果。所有权要监督剩余控制权,产生了内部审计需求,可见,受托责任是随着两权分离而与内部审计需求一并产生的结果。同时,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内部审计。只有受托责任而没有利益冲突,或者有利益冲突但不需要监管,或者不需要采用内部审计这种方式监管时才不需要内部审计。第四,从基本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的动因,将内部审计动因归集为共同的良好的价值观,概念不具体,弱化了内部审计动因的经济属性,逻辑性不强,不能由此进一步推导内部审计的其他理论要素。
2.未区分内部审计动因及其理论。内部审计动因理论是用来解释内部审计动因的,但理论本身并不能全面解释内部审计动因,这一本质的区别却被多数理论工作者所忽视。内部审计动因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概念,其基础性、稳定性的特征可以保证基于内部审计动因构建的内部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二、内部审计动因分析
(一)内部审计动因的逻辑分析
1. 两权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基础。不论从何种理论分析,内部审计产生的前提都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公司制企业出现并成为市场的主流经济体之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内部审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业务范围延伸到整个管理领域。因此,可以说没有两权分离就不可能有内部审计。
2. 利益冲突是内部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权分离决定了利益冲突的存在。首先,两权分离产生利益差异。所有者期望管理者忠实履行受托责任并尽可能减少经营损失,而管理者期望个人获利最大化而厌恶单向的付出。其次,人的欲望无穷性和利益不足导致利益冲突。随着企业的发展,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欲望会进一步膨胀。当实际利益差异日益加大而诉求无法满足时,利益冲突必然出现。最后,利益冲突需要调控。经营者利益分配制度的参与权有限,当利益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需要进行调控以防范冲突。内部审计监督是利益调控的主要方式。
3. 控制需求是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力。当所有者认为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或者危害需要加以监督和控制时,由内部审计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成了其最佳的选择。同样,高层管理者为了防控再次分权后出现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或者危害,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为维护其利益而监督底层经营者。
4. 防控舞弊是内部审计的内在要求。基于利益冲突产生的内部审计,其首要的职责必然是防控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而危害所有者利益的主要行为之一就是财务舞弊,因此,防控财务舞弊成了内部审计的天然属性,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如果不存在防控舞弊的需求,则内部审计也不会产生。
(二)内部审计动因的哲学分析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作为一种调节管理活动中不同行为人利益冲突的机制,内部审计的动因延伸到了哲学范畴。
1. 人的本性决定了经济行为的自利性。人性建立在人的价值与需求基础之上,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是社会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人的性质以及人性假说理论告诉我们,人在经济行为中是具有自利性的。自利行为原则是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的。性善论认为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人有自利要求,但人能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管理学中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理论,或是以自利性为基础,或是以自利性作为条件之一界定基础需求。
2. 自利性经济行为导致机会主义。人的自利性是其经济行为的天然属性,也是经济学的逻辑基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自利和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机会主义。因为人具有自利性的一面,其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们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时,常常会产生机会主义动机。同时,因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些人可能向对方说谎或者要挟对方以谋取私利。机会主义说明人的本性中损人利己的一面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机会就会行动。
3. 机会主义的防范需要制度约束。由于企业是各种自利人的集合,因此必然存在机会主义问题,要降低机会主义的危害,就需要通过企业内部制度来协调和控制。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投资者事先很难知道管理者在什么时候会以何种具体方式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宁愿相信机会主义行为会随时发生。因此,投资者就会采取措施防范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制度约束,在不断完善制度以适应更加复杂多样的机会主义行为时,也要采取更多控制措施,对利用制度漏洞或绕过制度约束的机会主义行为,加以防范。
4. 内部审计是制度约束的重要环节。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内部审计成为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投资者和各层级管理者之间对控制权(监督权)的分配决定的,内部审计的职能正是这一监督控制权的体现。投资者和管理者希望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企业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并使投资者和管理者获得控制权上的收益,使内部审计在管理控制过程的事前策划、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中发挥作用,弥补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仅限于事后监督的不足。从而使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内部审计错弊动因
(一)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选择
理论研究方法包括问题导向和方法导向两种研究思路。问题导向是指遇到问题时,不受现有理论认知或分析框架的限制,用系统性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内在逻辑,找到问题的起因和本质,然后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是:现象和提出问题、认识和分析问题、方法研究和文献选用、解决问题和事实检验。方法导向则是指在遇到问题之后,首先确定用何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遵循现已形成的或者普遍接受的常规范式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1. 以问题导向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发现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应该是问题导向的。首先,问题导向更有利于保证研究的客观真实性。问题导向认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应该源于直觉并将之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方法导向倾向于训练人们的直觉来适应现有的抽象理论。其次,问题导向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问题导向引导人们以问题为中心审视问题的内在逻辑,在抓住问题本质后才研究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而方法导向用现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会造成问题的简单化。再次,问题导向有利于成果创新。基于问题导向进行研究,在揭示事物本质之前,不会受任何现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容易获得创造性成果。而方法导向由于带着某种方法的固有思维模式,难以创新。最后,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理论研究要正确地解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要从认识问题开始,遵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2. 以问题为内部审计的核心思想和发展主线构建理论的核心要素。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是内部审计研究的核心思想。内部审计因问题而产生和发展,其使命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管控方面出现了问题,才产生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企业中管控问题的复杂化,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无论是内部审计理论要素还是内部审计实践方法,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正确认识管控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管控问题,履行内部审计的使命和职能。其次,以问题为抓手是内部审计研究的发展主线。内部审计基于管控问题产生,其使命在于解决管控问题,那么内部审计研究必然要以管控问题为对象,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围绕问题这一研究主线展开研究,一是可以保证内部审计不偏离核心思想,紧紧围绕本质和使命构建理论与实践体系,二是可以保证理论结构前后的逻辑一致性,进而实现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问题导向下内部审计的错弊动因
1. 内部审计的动因是错弊。在问题导向下,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活动管控的需求,而管控的对象就是错误和舞弊。正如《蒙氏审计学》(第11版)开门见山地指出:簿记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政府当时就建立了包括审计在内的控制手段以减少因官员不称职或欺诈所造成的错误和舞弊。随着审计逐渐演化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及内部审计,各自的动因和目标相应变化,错误和舞弊成为内部审计的动因。发现错误和舞弊行为是内部审计的内在动力,内部审计已经逐步渗透到预防、检查和评价错误和舞弊的活动中。
首先,内部审计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使企业提高各种管理程序对错误和舞弊行为的防御能力。然后,内部审计对管理控制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可以有效地、及时地发现错误和舞弊,降低其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最后,内部审计通过对错误和舞弊事实审核及评价,有助于企业改进管理。错误是指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舞弊是指行为主体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可见,错误和舞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错误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欲望不符,或者是未反映客观实际,错误重在揭示和监督。舞弊的前提是主观故意,其蓄意目的导致其行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都大于错误。作为内部审计的动因,错误和舞弊是动因的两个方面,内部审计不会单独面对错误问题,也不会单独解决舞弊问题,错误中可能隐藏舞弊,舞弊中可能包含错误。因此,将内部审计错误和舞弊的动因统称为错弊,以强调这一概念的整体性。
2. 错弊动因的概念特征。作为内部审计动因的错弊具备如下理论特征:第一,错弊是具体化的概念。内部审计动因是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之一,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错弊是一体化的概念。从动因需求上看,需要内部审计解决的不只是舞弊,还包括错误。对于一项审计问题应从错误和舞弊两个方面看。如果只是检查错误,可能会遗漏错误问题中隐藏的舞弊行为。如果只是关注舞弊,可能会淡化管理错误带来的风险。第三,错弊是经济化的概念。错弊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为获取经济利益而产生的,不包括为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产生的错弊。同时,只要是管理舞弊,虽然未产生财务舞弊,但如果违反管理程序和制度要求,就需内部审计来防范。第四,错弊是内含需求的概念。作为动因,错弊是指其本身内含了防控和解决的需求。如需要内部审计。
(三)问题导向下内部审计错弊动因的分析
错弊是内部审计的动因,是因为其具备内部审计客观实践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内部审计理论要素的逻辑特征,并得到内部审计相关理论的支持。
1. 错弊反映了问题的实质。内部审计动因作为内部审计理论构建的先导要素,必然要体现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实质,即错弊。首先,错弊就是问题本身。从主观上讲,由于有利益冲突的存在,管理者有了舞弊动机。从客观上看,由于管理者能力的有限性,业务活动存在差错风险。不论是舞弊还是差错,都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需要加以预防和处理。然后,错弊是内部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内部审计因错弊的存在而产生,若没有错弊及基于错弊的防控需求,就不会出现内部审计,或者说内部审计不会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职能。最后,错弊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错弊作为内部审计的动因是不变的,但错弊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履行防控职能的内部审计要不断地发展。
2. 错弊是问题导向逻辑分析的起点。基于问题导向,内部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路径可以概括为:问题产生——问题揭示——问题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实质的错弊就是研究的起点,研究问题是如何产生就是研究错弊问题。
3. 错弊体现了内部审计动因的特征。错弊作为内部审计动因符合审计动因的特征,即本源性、唯一性、稳定性、学科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连接。首先,错弊是内部审计面对的根本问题,具有本源性特征。作为内部审计理论要素的基础,从错弊动因可以严谨地推导出内部审计的本质、假设、目标、职能等各项核心要素,并引导整个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践。其次,错弊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错弊动因不会因为审计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外部需求或者压力而偏移,体现出了一贯的稳定性。错弊动因作为内部审计的逻辑起点具有唯一性,唯一性也保证了内部审计理论结构逻辑的一致性,内部审计面临的其他需求,都是基于错弊而产生或者演化来的。再次,错弊具有鲜明的学科属性。内部审计有别于其他学科,就是在于其以解决管理活动中的错弊问题为根本使命。抓住错弊这一动因,也就抓住了内部审计这一学科属性。最后,错弊是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错弊直接来源于实践,是实践对内部审计理论提出的基础要求。以错弊这一动因为基础构建的内部审计理论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错弊问题,使得理论回归实践。
4. 错弊是基于动因理论的概括总结。内部审计动因理论本身不是动因。这些从不同角度对内部审计动因进行分析的理论,最后都可以归结为错弊问题的存在。从代理理论来看,因为利益博弈关系的存在,错弊就会造成委托代理双方权责利不对等,为此通过内部审计来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的权责利分配更加公平。此时的内部审计虽然表现为一种代理成本,但其最初产生的原因是错弊。从交易费用理论来看,通过内部审计来提供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此时,内部审计的职能在于提供错弊方面的信息,而正常的信息提供是管理当局的职能。因此,内部审计依赖于错弊而存在。从受托责任理论来看,内部审计对受托人的监督和评价,是在发现、评估错弊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基于防控错弊来评价和改善受托责任系统的。内部审计的目的不是验证考核责任,而是防范错弊。受托责任的考核需要借助民间审计来完成。从基本价值观来看,个人追求目标时的行为要服从并依赖于若干基本价值,为此要求防控财务舞弊。内部审计产生于组织内部防控财务舞弊的需求。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内部审计的动因不只局限于财务舞弊,而是整个管理控制过程中的错弊。

主要参考文献: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章之旺,李宗彦.内部审计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韩丽荣,高瑜彬,胡玮佳.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钟华.对现代审计动因的思考——基于冲突理论[J].商,2012(22).
席酉民.问题导向与方法导向——谈系统工程的研究思路,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7(1).
朱富强.从方法导向到问题导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
韩丽荣,高瑜彬,胡玮佳.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冯均科.内部审计动因初探[J].当代财经,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