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18期)
财经论坛
金融创新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检验

作  者
彭定贇(教授),王玲玲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0

摘  要

     【摘要】以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协整分析法对金融创新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均衡的金融创新,即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会缩小收入差距,这是金融创新对缩小收入差距的正向效应;不均衡的金融创新,即股票、债权、保险市场的高速发展,只能受惠于特定人群,最终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是金融创新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负向效应。
【关键词】金融创新;收入差距;主成分分析;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8-0110-5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大大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规避风险、谋求利益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收入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文献综述
我国金融创新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金融创新的进程在逐渐加快,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一部分的收入,从而给收入差距带来一定影响。而目前关于金融创新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收入差距。乔海曙、陈力(2009)从金融集聚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分析了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并运用 Kendall非参数相关检验和分位数的思想和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论证了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的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张龙耀等(2013)从微观视角阐述了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家庭创业选择进而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机制,中国城乡家庭创业活动普遍面临着金融约束,其中尤以农村家庭为甚。杨楠、马绰欣(2014)依照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利用面板门槛模型探寻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的门槛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并且不同产业类型的地区存在方向与阶段上的差异。具体而言,商贸型地区出现完整的倒“U”型特征,工业型地区出现先扩大后放缓的形似倒“U”型左半部分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一部分,也会对收入差距产生一定影响。
以上文献均是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研究收入差距,并没有研究金融发展中的金融创新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金融创新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寻求一个综合描述金融创新能力的指标,利用泰尔指数研究金融创新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从而寻求从金融创新方面来降低收入差距的措施。
二、我国金融创新现状
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创新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1. 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是市场结构的变化,如离岸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中国一方面建立了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另一方面建立了证券交易市场,如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与证券交易有关的证券中介机构,为监督证券交易市场而建立的证券监管机构,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了远期交易、互换、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这些都丰富了我国金融市场类型和体系,为企业融资、投资者投资提供了新的途径。
2. 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出现了以下业务: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票据贴现等资产业务,居民储蓄存款、信托存款等负债业务,远期合约、汇款业务、基金托管类等中间业务。金融业务创新的多元化不仅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利润来源,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选择机会。
3. 金融产品的创新。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趋势的形成,银行业和证券业对接、保险业和证券业对接使得将信贷和保险这些典型的金融业务内在的风险打包到证券中并出售给投资者成为可能,新型风险转移产品被创造出来,如信用衍生品和巨灾债券等。货币市场出现了国库券、商业票据、回购协议等金融产品,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出现了余额宝、借贷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产品的种类,满足了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创新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机构传统业务的革新,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加快了金融业全球化的进程。
三、金融创新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金融创新的度量。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发展,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目前并没有特定指标来表示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只能借用金融市场的特征来粗略描述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
本文使用金融创新度来表示金融创新的程度,金融创新度X1的计算公式为:
[金融创新度=金融资产总量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量]
[=现金+股票市值+债券余额现金] (1)
从上式可以看出,金融资产总量越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数量越少,金融创新度越大。
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受到金融市场本身条件的制约,本文加入了金融市场本身的条件变量(X2 ~ X7)来测量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能力。所选指标与变量的含义和数据来源见表1。

 

 

 

 

 

 

 


(2)收入差距的度量。在有关研究文献中,学者们主要运用城乡人均收入比率、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度收入差距,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m表示将全国分为m个组;p表示全国总人口;pi表示第i组的人口;yi表示第i组的人均收入;μ表示全国人均收入。
考虑到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本文在计算泰尔指数时,将全国人口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组。其中,城市与全国的人均收入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中国在2013年以前将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开测量,在2013年后国家实行城乡一体化得到全国的人均收入,故本文中全国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和城市的人均收入的加权平均计算所得。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样本期间是1992 ~ 2014年,计算得到的我国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如表2所示。

 

 

 

 

. 金融创新的主成分分析。
(1)相关系数分析。为检验金融创新的几个描述指标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 8.0检验金融创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金融创新指标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得到一个综合的指标来描述金融创新的能力,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根据因子得分提取主要的信息来描述金融创新。
(2)金融创新的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通过正交变换将一组可能存在相关性的变量转换为一组线性不相关的变量,转换后的这组变量叫主成分,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递减的顺序排列。描述金融创新的几个指标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于是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描述金融创新的几个主要信息,通过因子得分加权得到描述金融创新的一个综合指标。利用SPSS 17.0对金融创新的几个描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61,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量观察值为185.26,均表明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三个主成分就可以解释原解释变量94.5%的信息,故选用前三个主成分F1、F2、F3。
F1=0.42X1+0.38X2+0.18X3+0.4X4+0.42X5+0.4X6-0.4X7
F2=-0.08X1+0.19X2+0.9X3-0.19X4+-0.21X5
+0.14X6+0.24X7
F3=0.4X1+0.55X2-0.4X3-0.32X4-0.25X5+0.46X6+0.36X7
将F1、F2、F3三个主成分通过特征值的加权得到描述金融创新F的计算公式:
F=0.75F1+0.14F2+0.11F3
得到金融创新F与X1 ~ X7之间的关系为:
F=0.3478X1+0.3721X2+0.217X3+0.2382X4+0.2581X5+0.3702X6- 0.2268X7
通过计算得到我国1992 ~ 2014年的金融创新指数F,如表4所示。
 

 

 

 

 

3. 收入差距关于金融创新的协整分析。
(1)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的产生,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对泰尔指数T、金融创新指数F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泰尔指数T、金融创新指数F的序列的ADF值都小于5%的临界值且伴生概率P值都大于0.05,接受序列T、F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从而序列T、F都是非平稳的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的变量D(T)、D(F)的ADF值都小于5%的临界值,并且伴生概率P值都小于0.05,拒绝变量D(T)、D(F)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变量T、F的一阶差分全部平稳。因此变量T、F是一阶单整的,可以对变量T、F进行协整分析。
(2)收入差距关于金融创新的协整分析。对于非平稳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传统方法是EG两步法。对泰尔指数T和金融创新指数F用最小二乘法做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为:
Tt=0.010180Ft+0.115560+ηt          (2)
对回归分析所得的残差序列做平稳性检验,发现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故可以认为泰尔指数T与金融创新指数F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分析结果可知,当金融创新创新指数增加0.1时,泰尔指数增加0.001,即在长期内,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
将X1 ~ X7代入(2)式,由于债券、股票、保险业市场的发展以及股市的活跃程度对金融创新指标的提高有正向效应,即活跃的股市,发展水平高的债券、股票、保险市场均会提高金融创新水平,从而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对农村的金融投资的投入加大,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水平降低,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即均衡的城乡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差距。
(3)建立收入差距关于金融创新的误差修正模型。通过以上对收入差距与金融创新的协整分析,可以认为在长期内,市场金融创新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收入差距,即两者具有协整关系。以泰尔指数T的差分△T为因变量,金融创新指数F的差分△F、滞后一期的误差修正项ECMt-1为自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其中误差修正项ECM=T-0.01080F-0.115560,建立模型如下:
△Tt=α+β1△Ft+β2ECMt-1+εt   (3)
也可以以泰尔指数T为因变量,以金融创新指数F、滞后一期的金融创新指数Ft-1、泰尔指数Tt-1为自变量建立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Tt=α+β0Ft+β1Ft-1+λ1Tt-1+εt    (4)
通过OLS估计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Tt=-0.001050+0.001946×△Ft- 0.0693802×ECMt-1    (5)
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创新的当期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收入差距,而前期误差也会影响收入差距,前期误差增加0.1,会使得现期收入差距调整-0.00693802。
(4)金融创新对收入差距调节的效应分析。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当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金融活动时,金融资产的流动就带动了财富的增加。而由于金融创新的受惠地区和群体的差异,会带来收入分配的差异。
4. 金融创新对缩小收入差距的正负效应。
(1)金融创新对缩小收入差距的正向效应。当金融创新能让普遍人受惠时,可以使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缩小收入差距。当金融市场处于自由化状态时,充分的市场竞争会使得所有人的财富增长机会平等,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金融创新能够提高金融市场投资的活跃性,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资金从而扩大生产,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工资水平会提高。同时,活跃的金融市场拓宽了人们的投资理财渠道,实现了居民手中财富的增长,缩小了收入差距。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投入,加大农村的金融创新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与城市的金融发展差距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2)金融创新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负向效应。当金融创新并不能得到公平有效的配置,即金融创新并不能使普遍人群受惠时,会加大收入差距。在金融政策上,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提高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租金在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不公平分配,实质上为金融部门创造了一种特权,使得金融资源有可能达不到有效配置,阻碍经济的发展,从而扩大收入差距。在金融创新带来活跃的金融活动时,如果金融资源总是掌握在高收入人群中,则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随着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通过资产证券化、增加一些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可以提高财产性收入,也可以通过持有上市企业的股票实现收入的增加。但是证券市场的不完善、金融创新的过度化,则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此外,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高收入人群掌握更多的金融信息,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造成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金融创新资源的流动受限,农村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基于金融创新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1. 破除金融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金融业在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普及金融创新。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金融政策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等方法来解决农村的金融发展困境。
首先,建立服务于农村金融建设的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等。建立可靠的信息网络,减少信息不对称,简化信贷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利用人情地缘的优势,实现关系和声誉对抵押和担保的替代,提高信用贷款比例,降低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民的融资门槛,改变农民的收入增长模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农民并没有价值较高的资产,传统的资产抵押模式并不适合,可以通过农民特有的土地资产、土地流转权和收益权的抵押来发放贷款。在制定针对农民的贷款政策时,要更多关注农民的未来收入。同时,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小型担保公司,将农业发展、资金周转和违约担保联系起来,建立农户、企业和政府的联保机制,实现生产、销售和分配共同体,抵御生产风险、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最终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最后,创新农业商业保险产品,完善农村商业保险机制。农业收成与天气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这造成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者很难取得银行贷款,因此,建立农业保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创新针对农业的新型农村商业保险,为农民的收入建立保障,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降低风险,强化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
2. 平衡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业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区域间金融创新的效率和公平,从而使得部分区域和群体无法获取便捷的金融服务,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因而,在制定金融政策时要兼顾公平。
首先,放松对落后金融区域的金融管制,建立一个具有竞争性的金融体系,引进新型金融机构,继续降低落后区域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打破区域内单一金融机构的格局,丰富人们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其次,积极将非正规的金融机构规范化,允许民间资本融入金融机构,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激发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资本流向资金短缺的地区或群体,提高资金短缺地区居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再次,借鉴发达国家扶贫经验,完善落后金融地区的再投资的金融法律法规,防止资金从落后地区流出。鼓励服务“三农”和支持落后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予政策补贴并且加以监管,从而构建落后地区的资金回流机制,防止资金配置的两极分化。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和产业特征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互协作的金融制度。对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发达地区,实行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对以农业为基础的落后地区,构建以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对经济落后或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实行扶贫性的金融体系。
3. 创新产权制度,加强乡镇企业的创新。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乡镇企业的创新发展。要想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制定好乡镇企业特有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协调发展战略、整体素质提高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科学管理战略、经济联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增强乡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乡镇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合作制可以增强乡镇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要求,有效解决乡镇企业的发展难题。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丰富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形成完善和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最后,引导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成为新的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的建设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乡镇企业成为城镇经济的支柱,使城镇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

主要参考文献:
张继良,徐荣华等.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江苏样本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宋素,宋云河.中国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14(12).
武鹏.行业垄断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孙敬水,于思源.行业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研究———基于全国19个行业4085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2).
乔海曙,陈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 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张龙耀,杨军,张海宁.金融发展、家庭创业与城乡居民收入——基于微观视角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7).
尹继志.金融创新的国际发展与我国金融创新的策略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2007(7).
杨楠,马绰欣.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