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16期)
学术交流
会计、组织与社会:会计影响范畴的制度学解析

作  者
顾水彬1,2(博士),蒯心怡1

作者单位
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 202013;2.东北财经大学中德管理控制研究中心,大连116025

摘  要

    【摘要】正确认识会计的影响范畴是研究与应用会计的关键。会计认识和研究在宏微观之间存在割裂性,通过理论剖析会计的三大内涵特征,借助于会计不完全性与交易效率、会计非中性与治理效应两条路径,梳理会计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机理,从而为科学解释会计的宏观影响以及高效应用会计参与社会问题治理,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会计影响;组织影响;社会影响;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6-0010-6一、引言
将会计置于不同的范畴领域会直接影响会计的目标定位、影响范围,以及会计学科的地位。置于组织范畴的会计,主要服务与影响组织及组织的交易对象;置于社会范畴的会计,则既服务于组织目标,又要服务于社会目标。随着会计应用的影响领域与边界的一再扩大,会计由微观组织走向宏观社会已成必然。
一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路径依赖,会计被广泛接受为一种组织信息的加工技术和提供系统,一个反映组织经济活动的“快照”,是资本市场交易的依据。会计在宏观层面的影响研究较少,会计的影响也因此凸显出一定的外部性。如Arnold(2009)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人在国际顶尖会计期刊上探讨公允价值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但没人关注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宏观经济后果。
Anthony Hopwood(1976)指出,虽然会计的应用主体属于组织层面,但是会计的影响早已突破组织的边界,应该将会计置于社会领域去研究与探索。郭道扬(1990)指出,会计由微观经济世界走向宏观经济世界这一重大变革,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Burchell等(2000)指出,会计不是一个技术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会计越来越活跃并明确地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工具,发挥着重要的宏观社会影响作用。《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和《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相继于2010年、2011年征稿呼吁关注会计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加强会计在自然灾害治理及人道主义领域的影响研究。
虽然近年来,会计研究开始关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但是由于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作用机理的理论薄弱,实证研究中时常呈现变量间影响路径太长、关系力度不够、论证说服力缺乏等弊病。因此,为了厘清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索会计影响的范畴和机理,本文借助信息、交易、制度与市场等制度经济学原理,从会计不完全性与交易效率、会计非中性与治理效应两个维度,演绎了会计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
二、会计、组织与社会的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组织与社会间关系的研究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探讨组织与社会环境变迁对会计的影响,另一类是探讨会计如何影响组织与社会。
组织、社会对会计影响的研究可归纳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会计的学习演变。如戚艳霞等(2010)就社会对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要求的提升,在环境动因分析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路径。沈洪涛(2014)就我国环境战略下环境会计向生态会计的转变,提出了对内生态会计、对外生态会计和环境审计的新构思。《Accounting Forum》2010 ~ 2011年第34 ~ 35卷专刊针对当前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现实有效的环境会计、可持续性披露及社会责任报告。姜国华、饶品贵(2011)规范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借助于会计对微观组织行为的影响情况。Walker(2016)研究了如何从会计历史的角度发现会计对社会的影响,如何构建会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此外,我国于1985年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6年发布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称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制度、准则的修订与变革,从历史证据上展示了组织和社会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对组织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等对组织的影响。如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理念与行为的影响(顾水彬,2016),会计信息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Biddle等,2008;顾水彬,2013),会计核算对股利分配行为的影响(Gao等,2009),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Lo,2003;Wang等,2010)等。
会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可归纳为:会计通过交易费用影响宏观经济,以及会计的宏观社会治理功能。如Defond等(2010)、Chen等(2011)和Marquez-Ramos(2011)研究了会计准则变革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实施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减少了国际会计信息的转换成本,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Crawley(2015)研究了公司层面的会计保守性是否会改变宏观经济度量指标和影响货币政策决策,发现会计保守性在宏观层面具有影响。Neu等(2010)研究发现,会计在世界银行南非艾滋病控制方面、在加拿大亚伯达省(Alberta)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以及在民主和平、国家腐败等问题上具有治理作用。
综上所述,分析社会和组织环境变革对会计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反向探讨会计对组织和宏观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仅有少部分学者利用宏观数据或历史资料来研究会计的宏观影响。张先治、张晓东(2012)指出会计研究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拓展,会计的作用和影响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挖掘。此外,利用文档数据验证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影响的研究居多,而全面构建和深入论证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三、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基础——会计内涵的深层解析
探究会计内涵与本质是发现会计影响原动力和影响传递路径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会计研究的基本条件。Hopwood(1976)指出:“尽管我们的欣赏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会计性质本身系统性的理解存在不足,而这个理解对于满足现实需求和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引导会计实践是非常必要的。”Dyckman和Zeff(2015)指出:“现在的年轻研究者对于会计的制度背景,甚至是会计,仅仅只形成了表面的大概了解,而这无法使其提出较为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假设。”
(一)会计具有语言特征
所谓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它包括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要素。会计依照会计规范(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和借贷复式记账法原理(语法),借助于会计要素和账户设置(语汇),以文字和数字等表达形式(语音),通过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等技术环节,对组织与社会发生的交易进行实质萃取、真实刻画、科学归类和可视呈现,最终实现以一套共同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来表述不同经济实质的交易。约翰·A·克里斯滕森(2006)指出会计是使用估价语言和代数式来传递信息。会计不同于统计,它是对事实的一种表达,人们看到的并非交易发生的现场,而是业务或事件发生后经过会计语言编译的会计记录(洪剑峭、李志文,2004)。会计不同于直接的语言文字记录,它剔除了冗余的信息,直观呈现了交易实质,有效分类、归纳与汇总了异质性交易。Toms等(2015)指出会计同时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会计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会计的技术性。
(二)会计具有不完全性
所谓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人们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无所不含。会计的不完全性源于会计制度(准则)、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自然语言等的不完全性。
首先,会计制度(准则)具有不完全性。会计制度(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规范标准,是会计的起点与指引。会计制度(准则)制定者认知的有限性决定着交易的会计制度安排的有限性,即会计制度仅能对有的交易提供制度安排。其次,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完全性。诺斯(1992)认为作为交易对象的商品或服务都具有许多属性和价值特征。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仅能反映交易的金额,且多以合计数形式呈报,与交易相关的其他属性无法一并计量与呈报。此外,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缺乏弹性,部分交易无法满足会计确认要求或可靠计量原则,或者计量成本不经济(Cost Constrain),而无法进行会计处理。最后,自然语言是会计的重要载体,自然语言本身存在不完全性,只能进行大致性的描述,这导致会计也呈现出不完全性。会计制度(准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和语言表达的不完全性体现出会计技术上的不完全性。
(三)会计具有非中性
会计的非中性源于会计是一个人造系统,会计应用的范式和遵循的规则存在非中性。范式是指公认的信念、标准、思想方法、条理化的规则(库恩,1980)。早期会计借鉴数学的范式旨在利用数字记录产品生产、消费和结存情况,是一种计算及记录的簿记技术(乔帕利,1494)。后来会计引入了古典经济学概念,套用经济学的范式,开始用于反映资本、利润,体现“投入产出”与“剩余”思想等(葛家澍,2008)。Marx(1861)认为会计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资本家最大化剩余价值的武器。Littleton(1953)指出,本质上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
此外,会计制度具有非中性。1940年Paton和Littleton指出会计准则应是“不带个人色彩和不偏不倚的”,然而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不存在一种完全独立且公正的会计准则能够满足所有不同使用者的效用偏好,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受损,会计制度(准则)的制定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选择。Zeff(1978)指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具有影响”,而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又可能影响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利益。Leuz(2008)指出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它是有意识地设计的结果。会计制度或准则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整个过程,在会计制度(准则)规范下生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单纯的一些抽象数字的简单组合,不同的会计准则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诱导出不同的会计经济行为,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选择和不同主体的利益(葛家澍,2008)。姜英兵(2010)指出会计实际上是作为“制度”,而不是纯粹的信息系统而存在的。会计的非中性体现出会计的社会性。
四、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机理
交易与制度构成了制度经济学的主体内容。交易经济学指出交易依赖于信息,会计信息是组织与市场中交易的重要基础。会计语言精准性和会计不完全性程度决定着组织与市场内交易的效率;会计的不完全性程度和会计的非中性引导着理性人的行为选择,会计制度代表激励与约束的环境,其对组织和社会具有治理功效。
(一)会计不完全性与交易效率:信息、组织与市场
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市场交易基本属于买卖的交易,依赖于价格机制;而组织内部交易属于管理的交易,依附于科层体制(Hierarchy)下的命令与服从关系。组织中,资源由权威和命令进行配置,而执行在多级代理的结构体系中完成,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成为影响组织内部交易效率的关键因素。张五常(2014)指出,交易中至少需要确定交易的两个方面信息:一是获取关于物品本身的知识或信息,二是获取有关交易方面的信息,前者旨在弥补信息的不完全性,后者旨在改善信息不对称。命令形成和执行环节需要借助会计对组织内部整体或部分的“快照”与会计对组织外部熵值的吸收和呈报,来准确和完全地认识决策对象。因此,会计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完全性程度决定着命令形成和执行环节的质量。
戈登·塔洛克(2010)指出由于监管者在每一代理层都没有完善的控制,随着代理层级数目的增长,层级间的背离程度呈指数化增长。命令监督环节中各级委托人需要借助于会计对各级代理人的行为进行估价,通过及时调整支付报酬与行为间的松散程度来约束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改善组织内部交易的效率。直接对代理人的每一项投入和行为进行度量一般存在度量成本不经济和度量不可行的问题,对与代理人相关的阶段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度量,可以实现对代理人行为的间接估价。威廉姆森指出,由于人拥有有限的信息和具有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加上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交易效率会受损。由此可见,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各级代理人行为的估价有效性与反馈效率,直接影响着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交易效率。从管理的职能来看,会计服务于组织内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激励等职能,并影响着这些职能的效率。
市场是交易的场所,具有资本配置的职能。市场以价格为基础引导资源的流动,而有效的价格机制依赖于完善的交易信息。当前,资本市场是各国资本配置的重要市场,交易的主要商品是组织的产权,而组织定期公布的会计信息成为资本市场上交易者定价的依据。会计的语言特征决定着对交易对象进行反映的清晰与准确程度,会计的不完全性决定着对交易对象进行描绘的完整程度,两者共同影响着投资者对交易估价的准确性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此外,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对于投融资成本、交易的活跃性以及实体经济均具有深远的影响。统一会计制度(准则)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减少交易费用(如获取信息的成本、审核信息准确性的费用等),增强交易的确定性和交易合作各方的信心,活跃市场交易,促进经济增长。如随着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实施,IFRS下的会计信息减少了不同国家会计信息的转换成本,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交易各方的信心,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增长。
国家会计(国家账户)是以国家为会计主体,对国家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反映,它是在微观组织的基础上汇总形成的。宏观决策者可能认为他们在观察经济,其实他们观察的是会计数据,宏观社会治理者正是利用会计数据了解社会和治理社会。当前,会计信息汇聚成各项指数(如财务指数、公司治理指数、会计指数),通过利用微观个体组织会计数据的汇总,呈现出宏观总体的特征,帮助宏观决策者了解宏观情况与进行科学决策。罗宏等(2016)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具有很好的宏观预测价值。由于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的描绘依赖于微观组织基础,因此,会计对微观组织的反映的准确程度和完整程度,也最终会影响宏观“快照”的质量和宏观决策的效果。
综上所述,会计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对微观组织与宏观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影响的机理和路径如图1所示。
(二)会计非中性与治理效应:制度、组织与社会
付磊(2012)认为治理功能是会计的本质功能。由于会计存在不完全性和非中性,当会计对一项交易的收益权利和支出义务在确认上存在不配比、有偏差或不完全(即存在外部性)时,行为主体会理性选择成本正外部性和收益负外部性的行为或交易,从而导致某一类行为或交易的供给过度或供给不足,产生会计的治理效果。另外,制度决定行为人的机会集和激励结构,影响行为人行为的收益和成本,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组合。当会计制度(准则)对上述外部性边界或结构进行调整时,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结构或激励结构也随之调整,理性经济人会重新进行“租金”寻找与行为选择,形成会计对组织行为的动态治理效应。
此外,组织是会计制度(准则)的执行与遵循主体,组织在构建激励契约、组织目标、组织环境和组织实践时,均会受到会计制度(准则)的影响(Skærbæk和Tryggestad,2010)。例如当会计制度(准则)引导“损益表”观时,组织需要构建基于成本控制的管理环境和实践;当会计制度(准则)引导“资产负债表”观时,组织需要构建基于价值增值的管理环境和实践。
经济学家指出宏观总量是微观的一个推演与累积,宏观政策执行的效果依赖于终端微观组织和个体的有效落实。社会作为组织的一个集合,当会计对各单元组织产生一致的治理效应时,宏观上便会显现出显著的定向痕迹或趋势,产生会计的宏观社会治理效应。
制度提供了一个引导和强化行为的信念系统(Friedlandand Alford,1991)。会计的宏微观治理效应不仅显性地表现为直观的经济利益诱导,还可表现为隐性的理念心智引导。卢现祥(2014)指出制度不仅影响人们的重要的行为,还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及追求的目标。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随着制度的执行、行为的反复强化,慢慢深入行为人的理念与习惯,逐渐演变成为非正式制度。组织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决策等均需要参照会计制度,随着对会计标准的反复执行与决策引导,会计制度的某些理念或模式融入与渗透至企业文化、人的思维习惯与日常行为中,影响人的心智与行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理念。而且,这种制度规范与信念、人的行为之间的选择关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自增强效应。当前的会计借助于经济学的范式,用收入、成本和利润等概念引导着企业与个人相关行为追随经济目标,将社会构建成“经济体”,发挥着“构建”作用。
综上所述,会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组织与社会产生治理作用,具体原理如图2所示。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要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厘清会计的内涵以及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指出会计研究与认识上宏微观割裂性的基础上,借助于对会计本质的诠释,从会计信息和交易效率、会计非中性和治理效应两方面构建了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传导机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框架。此外,还得出以下启示:
1. 要丰富会计要素的内容,实现会计的全面反映。会计需要对组织的管理行为、关系、价值观以及社会上的相关内容等进行全面反映,而不应局限于可计量的经济业务;需要将大量外生内容或表外因素进行内生化与表内化处理,改善会计决策支持的全面性。Suzuki(2003)指出国家会计忽略了很多内容,如人口、全球变暖、性别、道德等,很多内容被认为是外生或表外内容,然而作者认为这些被忽略的外生或表外因素越来越重要,若缺乏这些因素,相关决策者会对数量化经济“反映”产生质疑,认为度量存在偏差,反映不全面。
2. 要重视会计的社会性,关注会计的社会治理职能。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指出会计不仅呈现技术性,还兼具社会性。会计制度设计时既要考虑规范会计行为的技术性,也要重视会计制度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在组织和社会治理中,除考虑常用的经济手段之外,会计手段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实践中,要善于利用会计对微观组织和宏观社会影响的传导机理,引导组织理念与社会理念以及治理社会问题。Killian(2016)研究发现社会会计对于公司具有合法性的约束,并引导公司重构与社会间的关系和责任。
3. 要注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将微观与宏观融合起来认识和研究会计。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纪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脱节后回归交合的时期,宏观经济学正在寻找微观基础,微观经济学也正从微观个体的行为影响着宏观总量。会计的应用主体属于组织领域,而会计的影响范畴涵盖组织与社会两个层面,因此需要将微观与宏观融合起来认识和研究会计。另外,政策制定部门应考虑将企业会计与国家会计的口径统一,避免统计、会计两条线,加深企业会计在国家会计中的应用,提升会计信息在发现宏观问题与制定政策中的决策参考地位。
4. 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交叉的思想来看待与研究会计。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社会的治理功能,从原先的国有资产监督到现在的社会信息系统,从以前的简单数据整理到现在的全面信息披露,会计除了在技术、内容与功能上体现出进步与发展,在应用范畴与影响范畴上也呈现日趋扩大的趋势,认识会计和研究会计的视角与眼光需要与时俱进。此外,会计学学科根基源于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会计学应用和影响的范畴又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存在交叉,鼓励多学科交叉开展会计研究和发展会计学学科。

主要参考文献:
Arnold P..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challenge to accounting research[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6).
Hopwood.Editorial[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76(4).
郭道扬.走向宏观经济世界的现代会计(上)[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0(5).
Burchell S.,C. Clubb,Hopwood A. G..Accounting in its social context: Towards an history of value added in the United Kingdom[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0(4).
戚艳霞,张娟,赵建勇.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基于我国政府环境和国际经验借鉴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0(8).
沈洪涛,廖菁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会计研究,2014(7).
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
Stephen P. Walker.Revisiting the roles of accounting in societ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6(2).
顾水彬.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腥味的非预期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16(3).
Biddle G. C.,G. Hilary,R. S. Verdi.How does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relate to investment 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2).
顾水彬.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0).
Gao F., J. S. Wu, J. Zimmerman.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Granting Small Firms Exemptions from Securities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the Sarbanes-Oxley Ac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
Lo K..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regulated changes in disclosure: The case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3).
Wang H.,W. N. Davidson,X. Wang.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CEO tenure,turnover,and risk aversion[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0(3).
Defond M.,et al..The impact of mandatory IFRS adoption on foreign mutual fund ownership: The role of comparabi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3).
Crawley M. J..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ccounting: 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on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and the Money Suppl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5(3).
Neu D.,et al..The sign value of accounting: IMF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 and African banking reform[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10(5).
张先治,张晓东.会计学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拓展[J].会计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