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13期)
审计园地
高校内部审计新发展:参与高校风险管理

作  者
李华丽(高级会计师),王瑞龙(教授)

作者单位
贺州学院财务处,广西贺州542899

摘  要

     【摘要】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使我国高校面临错综复杂的风险管理难题,也给日益 “边缘化”的高校内部审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及时更新内部审计理念,主动转变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打造高校内部审计新团队,积极参与高校风险管理,推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13-0119-6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致损失达到最小化。
早在几千年前,“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等风险管理理念就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但是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系统的发展则是从20 世纪中叶开始,由美国学者格拉尔(Russell B. Gallagher)首次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理论和方法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单位或组织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在多种风险的交叉混合作用下,最终对公司产生影响的并不是其中的某一种风险或几种风险的简单叠加,而是所有风险交叉混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复杂环境所造成的复杂风险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从单位或组织整体的视角出发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早就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高校风险管理成功地借鉴或直接移植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其中英、美等高校率先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应用于实际,随后其他各国的学者们相继对此进行了研究。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发布官方报告,要求英国高等教育机构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构建一种经常性的审查机制,用以识别、评估与管理高校的全部风险,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报告与指南,以指导英国各高校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当前,英国各高校的风险管理步骤基本上依据英国财政部橙皮书与HEFCE的指导建议而制定。美国加州大学于2004年也正式开启了高校系统全面风险管理实践。Edwards(2012)探讨了高等教育风险管理的新兴领域,阐述了主要应用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众多私营组织与公共部门环境质量保证的风险管理基础方法,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方向,以促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国外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一直很重视,1998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胜任条件框架》,1999年又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要求内部审计向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转移,以风险保证服务为重心,通过引入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于国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高校董事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国外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职能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当前国外高校内部审计以改进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现高校资产保全、财务增值、效率提升、规避风险为目标的良好格局。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等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其职能是通过测评大学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管理过程的实际执行效果,改进和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从而实现大学的目标;加拿大约克大学不仅把增加价值和改进大学管理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而且要求审计内容应当包括商业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美国高校的审计部门更是在捍卫高校声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1. 我国高校风险管理研究。
(1)关于我国高校各类风险管理的研究。我国高校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
一是财务风险管理。1999 年,我国高校扩招,掀起了高校扩建热潮,不断增大的高校负债风险、高校内部控制风险、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风险等问题引起了政府管理机构和学界的极度担心和忧虑。众多学者相继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财务或负债风险的识别、预警、化解、防患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直至今天,高校财务风险或危机仍是高校所面临的最为显著的风险,这在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
二是廉政风险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国家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不断增加,高校腐败案件频频发生,高校财务、后勤、基建、科研等部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并向人事、招生就业等部门蔓延,对高校廉政风险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结合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学者们从高校廉政理论建设、廉政风险防范、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廉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是招生就业风险管理。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风险,而伴随我国人口数量的下降,高校招生风险也逐渐显现,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与研究。研究认为,国家应对高校招生比例予以适当控制,以使其保持适度的规模,降低高校扩招所引起的毕业生就业风险;通过发挥科研优势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特色专业作用、制定合理招生计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考试与成绩管理、瞄准市场需求以及政府调控等多渠道化解高校负债经营情况下的招生风险。
四是高校发展风险管理。伴随我国高校的合并、升格,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发展风险与办学风险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现阶段高校的发展风险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与定位趋同、学科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等方面,提出高校应分类发展,以避免趋同化发展引起的发展风险。此外,高校人才风险、高校教育质量风险等问题也逐步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开始相关研究。
(2)关于我国高校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由于高校风险日益凸显,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学者们开始重视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借鉴企业或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和相关做法,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提出了高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应当遵循责任与激励、协调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创新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方法和手段,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风险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研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自1985年按教育部的规定开展工作以来,在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教育系统内审规定》、1996 年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导下,对高校内部的财务收支及经营情况进行合法性、合规性检查和审核。此后,为了适应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2004年4月教育部修改并颁布了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在已有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增加审计工作内容,担负起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做出评价、为高校后续改善管理指出方向的任务,促进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基建项目审计、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2009年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出台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首次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应由监督职能向管理服务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其控制、管理、决策服务和咨询等作用。为了适应新的审计环境,高校内部审计开始转变审计视角,提升审计理念,由“把关型”向“管理型”职能转变,向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发展。
2013 年8月,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了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实现了我国内部审计定义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基本接轨,内部审计在促进组织改善治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开始得到重视。
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 “免疫系统”作用。高校扩张导致高校内部审计环境滋生审计风险,以及高校竞争进一步的加剧,使高校内部审计向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转型成为必然。
总之,国外高校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研究都比较成熟。而我国高校风险管理研究尚停留在单一风险和单一领域的风险层面上,且多为理论分析研究,缺乏对实践操作性问题特别是对高校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针对性控制策略等的具体研究;尚未找到从整体上有效地识别、控制和规避高校风险的途径。国内高校内部审计研究也相对滞后,尤其是关于内部审计与高校风险管理融合的研究尚处于角色定位的起步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更是当前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由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与国外高校存在差异,与企业的营利属性也大不相同,因此,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只具部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研究高校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相互融合,是我国高校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从参与风险管理视角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进行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加快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促进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我国高校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我国高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一)竞争与压力
2014年4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就上海家化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然而公告发出后,上海家化股票大涨6.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内部控制重大瑕疵似乎是小题大做。而该报告的结果导致公司总经理被辞退,以及普华永道被投诉与被审计公司董事长存在利益输送的行为。自上海家化的审计案例之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遭到了严重质疑,外部审计在拓展新业务的道路上受到了重创,于是将目光转向企业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市场,开始瓜分内部审计这块大蛋糕。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辅助管理部门,技术力量普遍不足,导致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之风开始在高校蔓延。不思进取、不敢担当的内部审计机构将面临被逐步边缘化,甚至失去存在价值而被合并或撤销的危险。在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唯有发奋图强,充分发挥已有的审计职能,努力开拓新的职能与业务,突出自身在高校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方能不为社会所淘汰。
(二)机遇与挑战
高校日益凸显的各类风险,为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风险管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风险要素甚多,而其中每个要素又对其他要素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整体识别和管理高校面临或潜在的风险极其重要。高校需要一个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管理部门或机构,担负起沟通、协调各个部门的重任,加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保证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中的超然地位以及其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正好满足这一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应对和把握。
(三)优势与发展
参与高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更具优势。由于企业的法定审计业务范围有限,而且有很强的季节性,有些企业还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置了各种准入门槛,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市场不断萎缩,加剧了外部审计之间的竞争。同时,由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为了保证自身在业界的声誉和地位,规避各种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合理利用内部审计结果、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等方式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承受的范围。与过去外部审计强劲的发展态势相比,外部审计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这为内部审计部门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参与高校风险管理带来了有利之机。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高校的员工,比注册会计师更熟悉和了解高校的运作和业务,且与高校荣辱与共,更有责任感和危机感;内部审计人员在参与高校风险管理方面,有着外部审计所无法比拟的便利和优势;由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高校风险管理,更能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连续性。因此,由处于高校内部的审计机构负责对高校面临或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和防控,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内部审计参与高校风险管理新理论
(一)内部审计是高校风险管理的参与者
高校内部审计要做到与高校风险管理充分融合,首先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并且恰当的定位,做好角色的转变。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是高校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而不是实施者。在高校风险管理中,高校内部审计不应当只是被动地行使监督和评价的管理职能,更多的应当是为高校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主动服务。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应积极地渗透到高校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主动参与到高校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服务于高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增值服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独立性始终是高校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独立性始终是高校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高校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的限制,人们认为参与管理与独立性的保持不能同时实现。学术界与实务界均存在“内部审计只要参与了管理,便会失去独立性,同时也失去了其客观公正性”的误解,致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停留在监督和评价上,虽说后来逐渐延伸到咨询领域,但仍然抑制了内部审计的正常发展。
随着内部控制迅速发展成学术研究热点,并向风险管理领域拓展,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也紧跟其后,开始向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但其监督作用在实践中受到了质疑,比如上海家化更换审计师的案例中,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被指有成为管理权争夺工具之嫌。至此,内部审计领域出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参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显露出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面对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必须坚持应有的独立性,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
(三)职权分离是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内部审计如何才能充分融合到风险管理之中,与高校风险管理整合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呢?追根溯源,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是在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内部控制理论“一个人(部门)不能完成一项事务(业务)的全过程”的原则,我们可以通过对风险管理的职责与权限进行有效分离的办法,使内部审计工作既有充分的独立性,又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提供监督和服务。
比如:坚持计划、执行与监督相分离原则,内部审计可以参与高校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但不得负责高校风险管理的日常管控;内部审计可以参与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设计,但不能负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执行与实施;内部审计可以参与高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但不得负责具体管理流程操作等。职权分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高校内部审计以促进高校战略目标实现为新目标
长期以来,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除了基于公允性的考虑,更多的是站在保护自身利益和声誉的角度出具审计报告,以避免审计风险。近年来,由于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严重失职,引发了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公司的财务丑闻,导致了审计界的信誉受损。一些内部审计部门干脆采取“不作为”来逃避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
其实,由于审计抽样的局限性,审计风险在所难免。但内部审计风险与外部审计风险明显不同,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高校内部,如果内部审计通过“不作为”来规避自身的审计风险,将极大地增加高校整体的风险,甚至给高校带来灾难。相反,如果内部审计勇于参与高校风险管理、积极融入高校风险管理,帮助高校从整体上对风险加以识别与防范,不仅有利于自身审计风险的降低,而且有利于高校整体利益的提高,并能起到很好的增值服务效果。内部审计在参与高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服务管理意识得到增强,工作的视角不再局限于审计目标,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把目标转到促进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上,进而帮助高校在激烈竞争中胜出。
四、高校内部审计新职能
(一)全面关注高校风险
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高校面临的风险复杂多变,除财务风险、基建风险和采购风险三大顽疾之外,高校招生就业风险、教学质量风险、科研经费管理风险、人才风险、发展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不断涌现,无论是高校风险管理还是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均需要内部审计全面参与到高校风险管理中。
内部审计必须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全面关注高校众多风险所引起的综合影响,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风险管理。全面关注高校风险,需要内部审计将工作的重点向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下移,渗透到高校日常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及时了解和发现高校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种风险;并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高校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确认与服务职能并重
在参与高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应当做到确认与服务并重。当前,尚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仍存在角色定位和认识上的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确认层面上,错把风险管理当作审计对象,认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内部审计去检查、发现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实际上,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除传统的确认职能,负责对高校内部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之外,更多的是负责组织、沟通和协调,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咨询服务,帮助高校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是说,在风险管理中,高校内部审计被赋予更多的任务与职能,担当起“警察”、“保健医生”和“智囊团”三大角色的重任。在承担确认职能的同时,为高校提供服务,进而提高高校的运作效率,实现高校价值的增值,促进高校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筑牢“第三道防线”
高校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由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第二道防线是高校风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第三道防线是内部审计的监督与防控。
高校风险管理需要良好的高校治理结构做基础,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只有把现代风险管理的先进方法和手段融入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中,才能真正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由第二道防线负责对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承担重大风险的管理职责。经过前两道防线的严格把关,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必须筑牢第三道防线,把好风险管理的大门。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应当加深对教职员工工作的理解,能够对其存在问题提出质疑,更能够对集中性、相关性和预警性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包括按照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对风险进行排序和管理,并将风险管理融入高校日常管理和内部控制各个环节中,实现高校内部控制向高校风险管理的重大转变。
五、内部审计参与高校风险管理的新途径
(一)更新高校内部审计理念
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高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高校实现组织的目标”,提高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高校风险管理要求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积极转向为高校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和风险应对服务。不仅要对高校风险管理进行客观的评价,还要能够提供合理化建议;不仅要在客观地监控高校风险管理的应用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要通过咨询服务协助管理层和高校领导层改善风险管理和控制流程;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高校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如果内部审计还固守原来的理念和模式,不围绕高校的战略目标为高校风险管理提供具有特色的咨询服务,很可能被视为无法增值的部门或机构而被逐渐淘汰。因此,在风险管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开阔视野,及时更新理念,充分发挥自己在风险管理和高校治理中的作用,实现为高校提供增值服务的目标。
(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
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不仅重视关乎高校全局的战略目标,而且对高校合规性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等基础性目标也同样予以重视;当然,内部审计最为关注的应当是高校既定目标能否实现。为了保证高校内部审计职责的履行,必须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具有高于一般风险管理部门的内部组织地位,拥有客观、公正的独立性,保证其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因此,高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得以方便操作、节约开支为借口,将纪委部门、监察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三者合一”;更不得以精简机构、简化工作流程为理由,把内部审计归属财务部门,削弱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甚至将内部审计工作边缘化。同时,高校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严格遵循风险承受部门和管理、监督部门相分离的原则,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把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归属于学校领导班子或审计委员会领导,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学校领导班子报告情况并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权力,使得它能以超然独立的态度,从高校整体的角度对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三)转变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高校风险管理要求其转变工作重点,从传统的确认职能转为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此时,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报告,而且要关注高校风险管理;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审计风险,而且要关注高校面临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在高校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不负责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而是站在高校全局的高度起到整合的作用。高校内部审计要负责协助风险管理部门做好风险诊断和分析,帮助高校改善风险管理和加强流程控制,促进高校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咨询服务帮助高校全面开展风险防控和应对管理,为高校的战略规划提供相关资料和建议,帮助管理层和学校高层做好高校的管理工作等。工作重点的转变使高校内部审计在传统财务审计业务职能的基础上,挖掘出其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各种潜能和优势,服务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实现从评价、确认职能到提供增值、咨询服务的转变,在促进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提升其自身价值。
(四)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
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参与者,应当抓住机遇,及时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将内部审计工作渗透到高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将确认与咨询服务深入到立项、计划、方案、测试、报告以及后续审计等各个阶段。在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需继续使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如检查法、审阅法、抽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及函证法、计算和分析性复核法,以及内部控制的测试方法等。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通过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数理统计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调查法、管理系统图、流程图、平衡计分卡、数据包网络分析法和计算机审计法等都将成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有力武器。此外,内部审计还需充分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在不同学科和不同行业的知识贮备和经验积累,做出应有的职业判断,通过追本溯源、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实盘复验、换位思考、反证推定、痕迹甄别、关联关系论证等手段,有效地增强内部审计的技术力量,帮助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打造高校内部审计新团队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多由财务转型人员和审计专业人员组成,知识结构单一,而且惯于以类似公安办案的方式开展工作,一副居高临下、不近人情的形象。随着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兴起,基建工程类专业人员有所增加,但掌握计算机、法律、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担当高校风险管理的重任,急需打破现有的人员结构,重新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型高校内部审计团队,方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较强的监督力、洞察力、远见力和责任担当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分析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高校治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高校管理层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对高校领导班子、管理层甚至核心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事项,比如战略决策、经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绩效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亦有足够的能力去关注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
培养复合型人才、通才是当今社会所大力倡导的,但是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和吸收更多的专才来改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结构,以专家团队的方式参与高校风险管理效果将更为显著。因此,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队伍可以实行由高校审计委员会、党委组织部和人事处共同选拔和聘用的方法,除任用高校财务专家、审计专家之外,更汇集高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人力资源以及环境工程等各方面的人才和精英,不仅能有效地充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和增强审计力量,满足高校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且能为高校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为高校更高的管理目标服务。
综上所述,错综复杂的高校风险管理难题,给日益趋于“边缘化”的高校内部审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参与风险管理是高校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处在困境中的高校内部审计唯有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胆改革和创新,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魏文婷.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风险导向模式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4(34).
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高健.论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内部审计,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