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10期)
参考借鉴
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文献综述

作  者
邓永勤(教授),吴朝晖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

摘  要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为研究会计计量属性是否会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财务报告质量创造了条件。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为背景,基于股票市场投资者的分析视角,重点回顾并评述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文献,考察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告质量;金融危机;价值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10-0095-5一、引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相继于2006年9月和2011年5月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 157)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 13)。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1月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 39)。
尽管FASB和IASB极力倡导公允价值计量,主张由“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却持续遭受部分准则制定者、社会团体以及学术研究者的质疑。例如,一些持异议的FASB成员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导致管理层的机会主义选择行为,会降低财务报告信息的横向可比性。美国银行家协会认为,在财务状况评估中,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未必有效,反而可能会降低财务报告质量。这些质疑及异议既在拷问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改善财务报告质量,也表明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争论还远未结束。
对于资本市场上的企业和投资者等微观个体而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来源于财务报告质量的双重经济效应。一方面,财务报告质量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行为,继而影响证券价格,上市公司由此可以获得额外融资;另一方面,财务报告质量是企业管理质量的重要体现。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那么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失将减少,获得的利益将增多(Barton、Waymire,2004)。在宏观层面,财务报告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同样至关重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信号是资本的高效配置。哈耶克(1946)认为:“资源的任何配置都是特定决策的结果,而人们所作的任何决策都是基于给定的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资本市场,一套完备的信息披露系统就显得不可或缺。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维系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方红星,2005)。
会计准则制定和修订的初衷是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那么,在我国资本市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财务报告质量有何影响?
二、公允价值计量概述
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计量需要针对资产和负债的各种变化进行充分更新,而历史成本计量只需进行部分甚至极少的更新。这两种计量模式的争论焦点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Ryan,008)。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非常复杂,当活跃市场报价无法获取时,公允价值计量将建立于主观假设之上,可能会引起管理层的操控行为,并且加剧盈余波动(Hodder等,2006;Dechow等,2010)。另一种观点认为,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公允性、反映真实性以及估计性的特点,使得会计由稳健性向公允性转变,因此在会计准则中适度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姜国华、张然,2007;张荣武、伍中信,2010)。2015年6月29日,IASB主席Hans Hoogervorst发表了题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非相距很远”的演讲,表明了IASB的立场,强调财务会计应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计量模式。
理论上,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应当大于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相比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投资者将收回的预期现金流量,向投资者提供预测企业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或能有效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三、财务报告质量:定义与度量
财务报告的质量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更加明智的经济决策。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前提是明确财务报告应当具备哪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孙光国、杨金凤,2012)。FASB(1980)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判断标准是决策有用性,相关性与可靠性为主要质量特征。IASB(2010)则认为,财务报告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以及如实反映,并在2015年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进一步提升了相关性的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当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即财务报告应当具备决策有用性。此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排序也凸显出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重要地位。可靠性意味着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意味着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尽管财务报告使用者包含许多不同主体,但由于股票市场投资者向企业提供了风险资本,投资者通常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信息需求最大的主体。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在经验研究中表现为价值相关性,即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或股票收益之间存在着可预测的关联。价值相关性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类(Holthausen、Watts,2001):第一类是以Ball和Brown(1968)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或对其做出改进的边际信息含量研究,通常使用事件研究法来分析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特定的会计数字是否增加了投资者可获取的信息数量;第二类是相对关联研究,主要比较股票市值或股票收益与按特定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数字之间的关联(回归方程的R2数值越大,表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越强);第三类为增量关联研究,主要运用Ohlson(1995)模型以及Collins等(1997)放宽会计盈余的处理方法,测试、分析在给定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会计数字是否有助于解释股票市值或股票收益。如果会计数字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则通常认为会计数字是价值相关的。
价值相关性研究的理论模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表模型、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等三类。其中,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均由Ohlson(1995)模型演化而来。由于资产负债表模型仅考察股票价格与资产负债表会计数字之间的关联,而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则将利润表会计数字与资产负债表会计数字有机结合,因此学术研究者更偏好于使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计量模型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决定研究结论可靠性的高低,所以强调计量模型的规范化也有其必要性,例如,替代变量是否经过规模化处理,会计盈余是否“干净”,计量模型是否存在遗漏变量问题等。
四、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之前,已有研究提供了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初步证据。邓传洲(2005)以需要披露公允价值信息的B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损益调整仅具有微弱增量价值相关性。这说明我国投资者更加关注会计收益,而对投资的账面价值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该研究的样本为B股上市公司,研究结论无法推及至处于不同制度环境的A股上市公司。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开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改革历程,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应用为研究会计计量属性是否会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财务报告质量创造了条件。
1. 2010年之前的经验证据。2010年之前的经验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仅具有微弱的增量价值相关性。
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课题组(2007)的研究报告显示,整体而言,公允价值损益调整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但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公允价值损益调整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这是因为在2006年版《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伊始,大多数房地产公司仍然选择使用历史成本而非公允价值来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王建玲等(2008)发现,在金融业,公允价值盈余信息具有显著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但在房地产业,公允价值盈余信息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调整额则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均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这些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早期应用显著提升了金融业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但对非金融业的影响则不显著。徐虹(2008)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表内计量还是表外披露,交易性金融资产均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价的主观性较大。朱凯等(2008)发现:相比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信息缺乏显著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公允价值信息在股票定价中的增量作用越明显。这一结果表明,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整体较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会计准则的本质是一项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变革即为会计制度变迁。早期的经验证据并未表明公允价值信息具有显著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会计制度变迁对企业会计行为转变的映射需要“反应时间”;二是会计制度变迁存在暂时性改革成本。
2. 2010年及以后的经验证据。2010年及以后的经验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显著的增量价值相关性。
王玉涛等(2010)发现,相比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王建新(2010)的研究显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计入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均具有价值相关性。薛倚明和张佳楠(2012)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使得每股净资产以及每股净利润对股价的解释力得以增强,提升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此外,刘永泽和孙翯(2011)、伍中信和李思霖(2012)、黄霖华和曲晓辉(2014)等也发现,公允价值信息具有显著的增量价值相关性。
这些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效应得以体现。
3. 公允价值信息列报位置与价值相关性。大多数价值相关性研究仅考察了列报于单一位置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有些研究考察了公允价值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不同列报位置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李增福等(2013)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不同列报位置所引起的市场反应。结果显示: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公积”项目和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示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引起充分的市场反应;仅在“资本公积”项目列示的公允价值变动无法引起充分的市场反应;仅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示的公允价值变动则会引起过度的市场反应。徐经长等(2013)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变动在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示时具有显著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但在股东权益变动表列示时显示出较弱的价值相关性。这些研究的结论验证了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有用性,为全面收益观的有效推行提供了经验证据。
4. 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层级,但许多价值相关性研究仅从整体上考察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而未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层次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事实上,不同层级公允价值输入值的来源不同,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也有差异,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白默和刘志远(2011)发现,第一层次公允价值盈余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所占比例越高,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高。邓永勤和康丽丽(2015)的研究显示,第一、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逐层降低,而公允价值负债的价值相关性没有显著区别。他们进一步考察了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越好,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越高。这些研究表明,在我国大陆资本市场上,不同层次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但这一差异的形成原因仍然不得而知。
5.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能够对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股价准确反映公司信息的能力。因此,一些研究探讨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于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黄霖华等(2015)发现,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对于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允价值计量的自由裁量权来谋求自身私利,这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降低。曲晓辉和黄霖华(2013)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PE公司IPO公允价值信息含量的影响,并未发现显著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仍是弱势有效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比例较低,无法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机构投资者自身的短视行为以及羊群行为,也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诱因。
6. 投资者情绪、投资者信念异质的影响。以往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大都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之上,但是诸多市场异象表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当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时,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信念异质可能会对股价变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
一些研究从行为金融学理论出发,试图考察投资者情绪以及投资者信念异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含量的影响。曲晓辉和黄霖华(2013)考察了在短时间窗口中投资者情绪对于PE公司IPO公允价值信息含量的影响,发现投资者情绪与PE公司IPO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正相关。黄霖华和曲晓辉(2014)也考察了在长时间窗口中投资者情绪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投资者情绪对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当时间窗口延长至能够同时包含投资者情绪乐观和悲观的期间时,在投资者情绪乐观期间股价的高估可能在悲观期间得以修正,反之亦然。黄霖华等(2015)发现,投资者情绪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增量信息含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王治和张传明(2013)基于投资者信念异质的视角,研究了不同信息环境下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发现投资者信念异质是影响价值相关性的主要原因。
7. 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大陆资本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研究据此考察了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王建新(2010)发现,2008年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价值相关性较弱,并且认为这是金融危机作用的结果。薛倚明和张佳楠(2012)也认为金融危机导致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下降,使得2008年的会计信息的解释力低于2007年。而刘永泽和孙翯(2011)则认为,在整体上,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并且金融危机未对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造成显著影响。
由于金融危机引发了“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争论,另一些学者从相反的视角来检测公允价值会计是否是金融危机的“推手”之一。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考察了公允价值会计是否能够加剧市场波动,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且市场波动期的相关性要高于市场平稳期的相关性。他们进一步考察了公允价值信息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发现相比于市场平稳期,在市场波动期,公允价值信息与波动率更加显著正相关。谭洪涛等(2011)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市过度反应显著相关,并且金融业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市值计量模式显著放大了股市泡沫,验证了公允价值“会计加速器”的作用。 
五、评述与展望
总体而言,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提升了财务报告质量。但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比例、投资者情绪以及投资者信念异质均会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尚未形成定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会计信息的全球可比性,但是,如果准则制定者不能结合本国的特定制度背景制定合理、有效的会计准则,而是盲目加速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轻视甚至忽略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那么会计信息质量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也会被削弱。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旨在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是FASB和IASB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提升财务报告质量的机制之一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在我国大陆资本市场背景下,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越有可能利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来操控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以谋取私人利益,进而使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黄霖华等,2015)。但在西方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中,由于投资者保护机制相对健全,控股股东股权比例对于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准则制定者必须结合本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此外,在我国大陆资本市场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加剧了股市波动,放大了股市泡沫(谭洪涛等,2011;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表明当前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的市值计量模式存在不足,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尽快修订和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尽管以往的研究从不同视角探析了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仍有一些问题未得以解决。
1. 行业特质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往研究选择金融业作为样本的原因是金融资产和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较高,但是这些研究并未考虑金融业的自身特点是否会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如资本监管、高风险性以及高负债经营性等。以后的研究可以在此方面做出尝试。
2. 信息不对称对于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尽管一些研究已经尝试解答这一问题(朱凯等,2008),但是这些研究并未深入探究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机理(逆向选择抑或道德风险)。探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一步理解会计信息与股价之间的关联。
3. 管理层操控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机和方式。一些研究认为,管理层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操控能够导致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黄霖华等,2015),但是这些研究并未深入探究管理层操控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机何在(有效契约驱动或者机会主义使然)以及管理层会使用何种方式来操控公允价值计量(应计项目操控还是真实活动操控)。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建立相关机制以规范管理层的行为,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4.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鉴于经济(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特点,探究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对此展开了研究(薛倚明、张佳楠,2012;刘永泽、孙翯,2011),但其研究结论截然相反。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在一个包含经济好转、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动荡的较长周期内,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5. 公允价值信息对信贷市场债权人的作用。以往考察企业财务报告与企业外部融资二者之间关联的文献,大都将研究重心置于股票市场,而非信贷市场。这种研究偏好可能与IASB强调“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主张有关。事实上,就某些行业而言(如银行业),信贷资金才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来源渠道。鉴于鲜有研究探析公允价值信息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分析,以阐明公允价值信息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解决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白默,刘志远.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与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
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
邓永勤,康丽丽.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层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5(4).
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
黄霖华,曲晓辉.证券分析师评级、投资者情绪与公允价值确认的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2014(7).
黄霖华,曲晓辉,张瑞丽.论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刘永泽,孙翯.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2).
曲晓辉,黄霖华.投资者情绪、资产证券化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来自A股市场PE公司IPO核准公告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9).
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2(3).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1(7).
徐虹.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吗?[J].经济管理,2008(30).
朱凯,李琴,潘金凤.信息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股价相关性[J].财经研究,2008(34).
王治,张传明.信息环境、异质信念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7).
伍中信,李思霖.财务报表公允价值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4).
Barton J,Waymire G..Investor protection under unregulated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38).
Collins D. W.,Maydew E. L.,Weiss I. S.. Changes in the value-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book values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
Holthausen R. W.,Watts R. L..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