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财会月刊(4期)
学术交流
论长尾效应视角下的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

作  者
张秀敏(副教授),薛 宇,甘 田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241

摘  要

     【摘要】本文在分析长尾效应理论在环境信息披露领域适用性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美国康菲、日本三菱电机和中国石油三家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实际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完善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路径。
【关键词】环境信息;长尾效应;披露效应;完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4-0010-4、引言
随着《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国家环保局令第35号)的施行,我国部分企业开始通过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公开环境信息。但由于国内现有法规尚未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要求,所以披露的企业总体比例不高,披露的形式多样化(环境信息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并与其他信息交织混杂,披露内容缺乏完整性与规范性。
长尾效应理论认为受忽略的个体,即正态曲线中那些数值小而又绵延的尾部,可以通过网络高效地汇聚继而获得可观的效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往被人们忽略的冷门信息开始获得大家的关注。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先后探寻长尾效应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机制,验证网络时代信息长尾的影响。
二、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长尾”形成机制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周云倩(2009)、马文秀(2013)等学者认为,传播成本的降低、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是形成网络信息长尾效应的重要因素。Anderson(2004)认为长尾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三种力量密不可分:一是供给与需求的连接,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二是生产工具的普及,使“长尾”更长;三是通过普及传播工具降低消费成本,从而使“长尾”扁平化。我们认为,以上三种力量存在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发展的各个阶段。
1. 企业环境信息供给和需求的连接是环境信息网络“长尾”出现的基础,成为“长尾”的制造器。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将信息管制作为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工具。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并为环境会计和报告项目立下专项,企业开始在年报中增加环境信息,信息“长尾”开始形成。
2. 环境信息产生的普及与重视,成为“长尾”的集合器。20世纪末各国监管机构、会计指南制定组织等针对披露框架等问题,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制度要求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不断提高,呈现出以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的披露局面,环境信息的披露内容也由前期侧重环境会计逐渐向环境管理、绩效信息等方面扩展。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影响不断扩大。
3. 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与信息传播便捷性和多元化,成为“长尾”的反应器。进入21世纪之后,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借鉴西方国家环境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本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企业的披露数量和规范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了满足公众对信息重要性、及时性等要求,企业开始将包含环境信息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公布于企业网站或第三方平台上,不少企业也开始利用网站公告、环境专栏等独立于企业报告的网页格式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政府和各媒体网站作为第三监管方,也开始建立各种披露平台,使企业环境信息能高效、及时地进行传播。在自由化、多元化与低成本的披露背景下,环境信息的长尾效应得以显现。
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企业对突发事件的披露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环境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
三、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研究概述
网络长尾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流通的自由化和多元化,书面报告形式的环境信息已经为“长尾”价值的显现提供了保证,并被不同的研究所发现(Petros等,2012)。不少学者在设计研究样本时会将网页格式下的披露内容考虑在内(Liu,2009;Villiers,2011;孙烨,2009),并且涌现了一批专门针对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研究。但是,目前对此进行独立研究的数量并不多,视角不够明确、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类是针对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优缺点及发展趋势的定性研究,如Shepherd(2001)、 Isenmann(2002)等。第二类是针对企业环境信息网披露情况的定量研究,如Lodhia(2005)、Isenmann(2002)、Probal(2007)、吴玫玫(2008)等。这类研究大多表明,目前企业在使用网络媒介时只是将其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并未充分利用网络独特的优势。第三类主要是利用局部样本,针对企业环境信息网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如Villiers(2010)、Abdul(2010)、Charles(2010)、Uwuigbe (2012)、王倩倩(2013)分别探讨了企业规模、行业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网披露水平的影响。依据文献研究的线索,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所呈现的思路观点,具体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针对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独立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影响因素的探讨,考察其披露效应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中存在大量非结构化形式的信息,除企业自身网站披露的信息以外,其他门户网站所披露的环境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多个位置。各个网站之间的信息存在相互转载的现象,难以做到全面的查询以及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匹配。与之对应,网络上所呈现的多元化信息使得现有的环境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不再适用,而目前尚没有法规对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明确界定,使得使用者难以找到准确的衡量标准对此进行评价。尽管如此,网络媒体的使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以往信息的披露渠道,强化了披露效果,不仅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快速高效传播,而且增强了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反馈互动,在实践层面对企业的披露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现实状况
利用张秀敏(2016)提出的文本挖掘方法,将提取的环境信息自动分类至Clarkson(2013)指标体系中,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A0为与环境信息无关的信息指标;A1 ~ A4为硬指标,分别是治理结构与管理系统、可信度、环境绩效指标、环境支出,衡量环境信息的数量;A5 ~ A7为软指标,分别是环境战略与愿景、对公司环境管理活动的简要描述、环境管理方面的主动性行为,衡量环境信息的质量。
从图2可以发现,排除大部分与环境信息相关程度低的内容,环境信息属于信息集合中的尾部。同时,A5、A6两个指标在环境信息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7.1635%,使得图中环境信息平缓的尾部出现了与整体相异的“小山丘”。该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指标的界定相对抽象和宽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存在选择性披露的问题,即倾向于披露利好、笼统、难以验证的描述性信息,很少涉及环境绩效、环境支出等其他定量信息。
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频数分布状况加以反映,如图3、图4所示:

 

 

 

 

 

 

 

 

 

 

 

 


从图3、图4可以发现,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存在着向左偏离正态分布和右侧肥尾的“长尾”分布特征。这再次印证了大多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较为简略,只有少数企业披露了充分的环境信息。同时,图3中字数曲线的横轴跨度是图4特征词数曲线横轴跨度的30倍,这说明即使信息披露较充分的企业,其披露内容中真正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特征词数)占比较小。可见,无论是从信息披露的数量还是实质性内容的角度来看,企业环境信息仍然呈现着明显的长尾效应,信息披露的完整程度及效果都亟待改进。
五、完善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途径
我们选取美国康菲、日本三菱电机与中国石油为例进行对比分析,仍然以Clarkson(2013)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基准,分别从硬披露、软披露和其他信息三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具体如下表所示。
相较于书面报告形式的披露而言,网页格式披露独有的披露特点使其在披露内容与格式上更具完善性与影响力。三家企业都利用了环境专栏对环境实时信息或者环境大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这是网页格式下所独有的“硬披露”。这种披露优势打破了以往报告定期披露的局限性,能对企业环境行动效果进行实时报道,使企业的各种环境行为可以更好地在网络上得到及时公开,公众可以随时进行查询与监督。同时,互联网能够提供即时、直接的评论渠道,增强了信息披露过程的互动性,有利于企业环境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汇聚各种网络舆论,增加环境信息的影响力。因此,三家企业在网络披露中均以公开有利于其良好外部形象的环境信息为主,而较少地披露消极或自我批评的环境信息,并对于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减污计划等环境防治方面信息的说明较为详细。
此外,从三家企业信息传递形式还可以发现,网页格式披露突破以往报告披露形式的单一性,提供了视频、链接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使信息使用者可以拥有更多的信息接触和处理方式,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理解与关注程度,使环境信息在传播中不断寻求对应的信息需求者,增强环境信息披露效应的发挥。
尽管如此,国内外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不容乐观。例如,三家企业中,除美国康菲在网络披露方面做得比较好,提供了GRI指标和IPIECA指标之外,中日两家企业网站环境专栏发布的环境信息多为对传统环境报告的复制,并且侧重于对企业环境保护态度和理念、环境管理措施和成效等的概括性描述。相比之下,中日两家企业在书面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更为全面、详细。此外,两家外国企业均侧重于进行量化、负面风险性信息的“硬披露”,而中国石油则更偏向“软披露”,并且其绩效数据零散地分布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偶尔配以图表,缺乏由专业环境指数和货币指标构成的规范模式,由此也反映了国内企业在该格式披露下较国外企业的巨大差距。
六、结语
对于网站专栏等网页格式的环境信息披露而言,虽然其所具备的披露优势可以切实增强环境信息的长尾效应,但受限于获取手段与评价标准的缺失,其效应和影响因素目前尚未被学者们从理论层面广为探索和佐证。企业应加快各类网站专栏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环境信息的披露效应。相关部门也应顺势而为,出台类似《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网络披露指引》的文件,指导帮助企业披露统一、可靠、可比较的环境信息,降低使用者的获取成本和使用成本,使原本分散、闲置的环境信息被关注,并发挥其特定的披露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吴玫玫,张振华,林逢春.基于 Internet 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评价及实证研究——对2006年中国500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度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
杨超.新媒体新闻传播长尾效应研究[J].中国报业,2014(24).
张亦姝,唐礼康.新闻市场的长尾效应[J].视听,2015(10).
张秀敏,汪瑾,薛宇等.语义分析方法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2016(1).
Cho C. H., Roberts R. W..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America"s Toxic 100:Legitimacy and self-pres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
Villiers C., Van Staden C. J..Where firms choose to disclose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