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36期)
理论与探索
盈余管理动机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动机差异化视角

作  者
聂建平

作者单位
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西安710077

摘  要

    【摘要】本文以2009 ~ 2015年沪深A股979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以及收益平滑动机三者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受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在高盈利公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盈利良好公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真实盈余管理;会计政策;动机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36-0024-5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管理层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计政策,这种操作致使财务报表等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盈余管理主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受到审计中间机构、会计中间机构等制约,使管理者不敢轻易实施,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真实盈余管理受到了大量管理者及企业的追捧。随着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越来越偏爱用真实盈余来掩饰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2007年后,研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主观判断,企业经营者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成为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很多,对于上市公司最常见的动机包括: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等。当前,少有学者研究不同的盈余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文拟对二者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及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在早期的盈余管理概念里,盈余管理仅仅是指管理企业的应计盈余,通过不同会计处理方式对会计报告期的盈余进行相应操纵,但这样的操纵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盈余管理,他指出盈余管理不但包含应计盈余管理还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并且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更难被外界所识别。Healy和Wahlen(1999)首次完整地提出盈余管理的定义,即真实盈余管理及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Roychowdhury(2006)则用计量模型来衡量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认为管理者会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而进行相应的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差异在于,真实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Cohen(2008)对自1987年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后的应计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在法案颁布前,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每年在增加,而在法案颁布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逐年减少,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却在逐年递增。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研究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会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Suzanne Landry(2002)发现,当企业拥有资本化的选择时机时,管理者为了避免破产及平衡企业利润,往往将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国学者黄梅(2007)首先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常见方法。张岗、陈旭东(2014)研究得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达到业绩考核条件、规避审计带来的风险,会相应地进行较少的应计盈余管理,而选择较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很多学者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如:上市企业为了避免退市而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谢柳芳,2013);企业在不同盈利条件下对非流动资产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崔海红,2015);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会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代霞,2016);不同盈余管理决策会影响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曹洋,2016)。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重视。但是,学者们很少系统地研究管理者在不同业绩条件下管理者动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不同利润状态下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性,分别研究企业亏损状态下债务契约动机、微利时扭亏为盈动机、良好盈利的收益平滑动机以及高利润时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假设提出
债务契约是指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高管签订的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及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债权不受损失,会对企业提出很多限制性条款。Suzanne Landry(2002)的研究中也指出企业高管为了平滑收益或者出于按时还债的动机,会想出很多方法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如利用企业研发资本是否资本化作为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我国学者宗文龙等(2009)基于会计选择理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债务契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或者降低资产负债率。因此,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条款,四种盈利水平的企业大多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以提升债权人的信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管理者出于债务契约的动机而更愿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证监会对连续亏损的企业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两年净利润为负的公司,对其进行ST处理,对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暂停其股票在资本市场交易。不少学者对这类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会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顾煜和贺静(2015)的研究显示:真实盈余管理是微利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Burgstahler和Dichev(1997)指出,当某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处于亏损或者亏损边缘时,企业管理当局就会理所当然地进行真实盈余管理。陆建桥(2002)以同行及规模差不多的亏损企业为样本,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亏损企业更容易进行盈余操纵,并且管理层为了满足业绩考核条件,也会选择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李莉(2016)研究指出,管理者为了获得股权激励,更多地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亏损及微利公司中,管理层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那么,盈利良好及高盈利的企业又是出于何种动机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呢?管理层为了避免公司的股价大幅波动,就会对利润进行调整,而投资者此时则会要求更高的回报,进而让企业的资本成本增加。管理层出于对企业融资及流动资金充足的考虑,会选择平滑企业的利润。许罡(2011)的研究表明,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都有关系。真实盈余管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是增加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所形成的资产在摊销和折旧时在后期还可以继续影响企业的当期和后期的利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盈利良好和高盈利的企业,管理层的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再融资动机是上市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上市公司为了配股及增发,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为了达到再融资的条件,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在发行配股或者增发新股前期,不少企业会利用会计政策来实施真实盈余管理(Theo,1998;Rabgan,1998)。许罡、朱卫东(2010)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控制了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利,而这样的选择权为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在企业有配股动机时,可以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来达到配股条件。特别是一些盈利较好但与再融资条件有一定差距的企业,就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但对于高盈利企业,往往不愿意增加新股东,而喜欢采用负债的方式来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因此这些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反而有所减少。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在盈利良好的企业中,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高盈利企业,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 ~ 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之所以从2009年开始选择,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个资本市场冲击较大,以至于会计数据差异太大,研究的意义不大。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本文按下述标准进行了整理:①剔除∗ST及ST类企业;②剔除金融类企业;③业绩考核需要至少三年的数据,因此剔除前三年变量缺失的公司。参照上述原则,本文获得9798家样本企业数据。另外,为控制异常数据对研究的影响,对连续性变量在1%以及99%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本文所用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采用Stata 12.1完成。
(二)变量定义及样本分类
1. 变量定义。本文参考李增福(2011)的研究构造了一个综合指标|Rem|来衡量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AbProd-AbCfo-AbSga。由于无需考虑管理者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向,因此对Rem取绝对值。|Rem|越大,说明所选样本真实盈余管理现象越严重。为了计算|Rem|,采用了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出现异常的生产成本(AbProd)、现金流量(AbCfo)以及酌量性费用(AbSga),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计算得到|Rem|。回归模型如下:上式中,Sgat表示本年酌量性费用,为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之和;At-1表示年初总资产;St为本年的营业收入;△St代表本年与上一年的营业收入之差;Cfot、Prodt分别为本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本期生产成本总额。通过回归的三个公式得到各自的残差,即这三方面的异常值,即异常酌量性费用(AbSga)、异常现金流(AbCfo)、异常生产成本(AbProd)。三个残差代入计算Rem,然后取绝对值得到|Rem|。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9年的绝对值为0.1764,这有可能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了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2010 ~ 2013年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2014年和2015年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上升较快,分别为0.1637、0.1810,很有可能是中国经济整体下滑导致管理层进行了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变量定义及说明如表2所示。

 

 

 

 

 

 

 

 

 

 

 


2. 样本分类。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动机下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为了更好地验证本文的假设,本文按照企业的不同盈利水平对总样本进行分类,具体如表3所示:

 

 

 

(三)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验证不同盈余管理动机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1. 构建模型(4)用于检验全样本企业,检验4个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
|Rem|it=β0+β1Debtit+β2Lossit+β3Smoothit+β4Snnetit+β5Sizeit+β6Roait+β7Dual+ε (4)
依据假设1可以推断,无论是何种企业,都存在债务契约动机,因此预测系数β1为正数;大部分亏损企业、微利企业、盈利良好企业出于保壳或者增发的需要,都会产生收益平滑动机,一些高盈利的企业也有可能会故意降低利润,因此预测系数β2为正数;扭亏为盈动机和增发新股动机在总样本里难以预测。
2. 构建模型(5)用于检验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在这种盈利水平的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及收益平滑动机,而不存在增发新股动机,模型如下:
|Rem|it=β0+β1Debtit+β2Lossit+β3Smoothit+β5Sizeit+
β6Roait+β7Dual+ε (5)
依据假设2可以推断,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都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及收益平滑动机,因此预测模型(5)的系数β1、β2为正数,本文预测债务契约和扭亏为盈动机系数要比总样本中的系数更大。
3. 构建模型(6)用于检验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这类企业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而不存在扭亏为盈动机,模型如下:
|Rem|it=β0+β1Debtit+β2Smoothit+β4Snnetit+β5Sizeit+
β6Roait+β7Dual+ε (6)
根据假设3和假设4可以推断,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因此预测模型(6)的系数β1、β2为正数。
而依据假设4,盈利良好的企业面临增发新股的动机,会进行相应的真实盈余管理,所以盈利良好的企业系数为正;而对于高盈利企业,由于业绩良好,不需要在增发新股时担心业绩达不到要求,甚至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进行权益融资,所以预测其增发新股动机的系数为负。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全样本来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普遍不高,均值为0.213,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较大,并且标准差大于平均值,说明样本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公司负债率(Debt)的均值为0.498,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2.178;总资产利润率(Roa)的平均值为0.044,说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一般;两职合一(Dual)的平均值为0.253,说明身兼两职这种情况并不多。

 

 

 

 

(二)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与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的相关系数为0.119、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与扭亏为盈动机(Loss)相关系数为0.147,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假设1、假设2得到了初步的验证。而收益平滑动机(Smooth)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7,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3得到了初步验证。增发新股动机(Snnet)并没有通过检验,有可能是总样本里面的亏损和微利等公司偏多,假设4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和两职合一的系数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规模越大、董事长兼总经理时都容易产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总资产利润增长率(Roa)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的业绩越好,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总样本中的债务契约动机(Debt)及扭亏为盈动机(Loss)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2和0.051,分别在1%及5%的水平上显著;利益平滑动机(Smooth)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也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增发新股动机(Snnet)没有通过T值检验,与上面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得到的结果一致,假设1得到了验证。
为了更好地验证假设2、假设3、假设4,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分为亏损、微利、盈利良好以及高盈利企业,对4类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不同盈利条件下各个动机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从表6的子样本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亏损企业还是盈利企业,其债务契约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可以得出债务契约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严重的结论,假设1再次得到了验证。
亏损、微利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扭亏为盈动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6、0.10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两个系数都大于总样本系数0.051。这表明,两类公司在扭亏为盈的动机下,真实盈余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假设2到了检验。
在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出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9、0.12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两类公司的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假设3得到了检验。
企业增发新股动机下,盈利良好公司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系数为0.155,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这类企业往往为了增发新股,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而高盈利企业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系数为-0.061,二者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高盈利企业没有增加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因为这类企业盈利水平超过了增发新股所要求达到的条件,所以盈利越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少,假设4得到了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回归结果,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为了避免验证结果的误差,先利用方差膨胀因子来检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在检验结果中没有发现VIF大于10的情况。因为本文是运用Roychowdhury模型计算出来的残差值衡量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很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稳健性检验中把残差三等分,去掉容易产生误差的中间组,对模型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上述回归结果系数方向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对企业监管手段越来越严厉,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容易被暴露。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由于难以被识别,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来掩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了分析不同盈利水平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本文选取我国2009 ~ 2015年不同盈余的上市公司,基于差异动机对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盈利水平分成了亏损、微利、盈利良好及高盈利四类来进行检测,得到了这样的结论:①不管在何种盈利水平下,企业的债务契约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②对于亏损和微利企业,为了保住上市资格及满足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需求,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③对于盈利良好及高盈利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减少企业股票盈余波动,基于收益平滑动机选择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④盈利良好的企业为了增发新股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高盈利企业管理者往往不愿意增发新股,因此这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低。
(二)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会受到企业盈余水平的影响,为了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企业的业绩考核标准不能仅仅以短期财务数据为依据,还应以企业长远的价值是否增加为依据,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减少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另一方面,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监管当局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及准则来规定会计政策的变更,这样就可以增加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难度。总之,要提升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3).
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
张岗,张旭东.市场化进程、股权激励与真实、应计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4(12).
谢柳芳,朱荣,何苦.退市制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3(1).
崔海红.非流动资产处置是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吗——基于上市公司不同盈余分布的实证检验[J].财会月刊,2015(8).
代霞.真实盈余管理与R&D支出——一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6(4).
曹洋.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研究述评——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管理的动态选择[J].财会通讯,2016(10).
宗文龙,王睿,杨艳俊.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动因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12).
李莉.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6(2).
许罡.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价值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
Theo Siew Hong,Ivo Welch, T. J. Wong.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run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e,1998(53).
Rangan.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50).
许罡,朱卫东.管理当局、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研发阶段划分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
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