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13期)
工作研究
从经济本质角度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作  者
宋伟斌1,杨 鲁2(博士)

作者单位
1.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上海201620

摘  要

      【摘要】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在财务会计学习中属于较难理解的常规知识点,许多初学者对其核算过程中诸如溢折价的摊销计量、摊余成本内涵等问题往往难以理解,以致对学习掌握和实践操作造成障碍。本文将业务经济本质融入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分析中,能够较好地解决学习障碍,促使初学者掌握相关知识点。
【关键词】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摊余成本;经济本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13-0056-4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不同分类的金融资产,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会计核算上各具特点,计量复杂且操作难度较大。尤其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一方面核算范围较原准则更加广泛(原准则仅核算长期债券投资),会计处理发生变化较大;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理念和新名词的采用,让许多初学者和会计从业人员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产生诸多疑问,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主要是以债券投资为典型案例,对日常账务处理(如取得、持有、重分类、减值发生时的会计分录编制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并未从业务的经济本质角度进行具体的阐述。
笔者在高校财务会计教学及会计准则实务培训中也发现,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比较吃力,即使会进行业务处理,大多也是按教材例题生搬硬套,刚学习时会核算,隔段时间后又不会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该类业务时要重新翻阅准则学习和参考。如何才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深刻掌握该类会计核算知识,并在课后保持长时间理解,顺利将知识实际运用到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为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信息,就成为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使用更有效的方法解决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学习中存在的难点提供参考。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准则规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来核算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根据其业务发生过程的价值表现方式和种类不同,一般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核算。其中,“成本”记录了债券的面值(本金);“利息调整”反映了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以及相关交易费用的摊销额。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利息应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进行核算;而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支付的利息,需设置“应收利息”科目进行核算。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通过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当发生减值时,应确认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应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判断并做相应的会计处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学习存在难点的原因
1. 对溢价、折价发行债券核算的理解存在难点。债券的票面利率与金融市场的利率往往有差异,其交易价格与面值并不一定相等,可以溢价、折价及平价发行。当市场利率比债券的票面利率低时,发行方会多付利息,债券购买者为了日后多得利息必将付出高于面值的价格给债券发行者,从而导致债券溢价发行;当市场利率比债券票面利率高时,发行者会少付利息,债券发行者为日后少付利息而给予债券购买者补偿,从而导致债券折价发行。
在学习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计量时,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按照面值购买债券,以购买价格直接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债券面值)”科目,在理解上无异议,但如果是溢价或折价购买,也按照面值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债券面值)”,购买价格与面值的差额单独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就会产生疑问:购买价格与面值的差额为什么要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的借方或贷方,会计理论上如何解释,会计要素上如何确认?对此,会计准则规范中并没有给出直接简明易懂的解释。如果仅仅是机械背诵会计准则规范,没有相应的理论解释支持,这样的生搬硬套必将造成会计实务人员学习的障碍。
2. 对债券投资经济本质的理解缺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投资收益的确认和债券利息的收回等问题。会计处理上主要涉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等账户的具体核算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由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是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以下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实务中,企业设置总账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三个明细科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来进行核算。期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等于“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三个明细科目借方余额的代数和,如果持有期间发生减值损失,则要一并扣减,用公式表示为:
摊余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已偿还本金+(或-)利息调整摊销额-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余额+“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余额-“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余额
企业会计准则中既有可操作的、清晰明了的公式,又详细注释了其内容并列举了典型案例,但是对初学者而言,这些显然不够直接、简单和易懂。公式只是解释如何计算和计量,其中包括的疑问颇多:①摊余成本的本质是什么?②确定投资收益采用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什么?③投资收益的确定如何理解?为什么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由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确定?④“利息调整”差额为什么要摊销?此外,“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对初学者而言,完整读一遍都感觉吃力,更何况还要理解其摊销额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摊销,而上述疑问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提及。⑤“利息调整”差额摊销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增加,什么情况下应该减少,理由是什么?即在解决为什么摊销的基础上,还要解决何种情况是加上累计摊销额,何种情况又是减去累计摊销额,为什么要加上或减去摊销额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将在学习过程中对初学者造成理解障碍,很多学习者只是一知半解,机械地套用公式来应对实务中的账务操作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比如简单按照初始确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在借方或贷方,则摊销时相反(在贷方或借方)进行会计处理,并未真正理解其经济内涵。
因此在学习中将业务经济实质及整个投资交易初始和后续确认与计量的经济本质揭示清楚,对于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以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很有必要。
3. 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有些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中具体描述的关键性概念的内涵缺乏足够的理解,比如在运用持有至到期投资规范时,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摊余成本,会计准则中虽有直接给出实际利率的定义,但一个简单的定义显然不够,理解“实际利率”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而产生的经济概念非常必要,对其准确把握是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基本前提。而企业会计准则的典型案例中实际利率都是直接给出的,从而对学习者的财务管理知识储备提出较高要求,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有的学习者明白大致原理,有的则并不了解,甚至有些知识储备薄弱的学习者不明白实际利率是什么意思,只能生搬硬套地学习和使用。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分析
(一)初始计量的经济本质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为该业务会计处理的起点,初始计量及其涉及的经济本质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决定其实际利率。在市场上发行债券,当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时,债券购买者会竞价,抬高债券的价格,出价高者得到债券,债券发行者溢价发行债券。随着债券投资成本的增加,在票面利率一定,即未来收益现金流一定的条件下,债券投资的实际回报率(实际利率)会下降,当实际利率降至与市场利率相等时,投资者就不愿意再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该债券,因为他可以选择市场上其他具有相同收益的债券进行投资,则此时买卖双方形成均衡价格,投资成本将不会再增加。当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时,债券将会按照面额平价发行。当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时,债券购买者不愿意投资,债券发行者会适当降低债券价格,折价发行,投资者投资债券的成本下降,在票面利率一定,即未来收益现金流一定的条件下,债券的实际利率上升,当实际利率上升至与市场利率相等时,债券发行者就不愿意再降低债券价格,因为他可以选择市场上其他具有相同资本成本的债券发行,则此时买卖双方形成均衡价格,投资成本将不会再下降。显然,在不考虑交易手续费的情况下,对于溢价、平价或折价发行的债券,投资时的市场利率决定了债券的实际利率和发行价格。
2. 投资收益率由实际利率决定。由前述结论可知,债券在初始取得之时,市场利率决定了债券按溢价、平价或折价011年年末投资成本=97767.85+1081.16=98849.01(元)
2012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收入并确认投资收益。由于最后一年收回的本金为100000元,即投资成本变为100000元,故最后一年增加的投资成本金额=100000-98849.01=1150.99(元),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当期投资收益因存在尾差差异,可倒挤计算,即投资收益=5000+1150.99=6150.99(元)。
借:应收利息 5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150.99  
    贷:投资收益 6150.99
五、研究小结
从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较之以前涵盖的经济业务范围更加广泛,并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更趋复杂化,而业务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基本方面需要注意:①会计核算要求符合明晰性原则,即会计处理尽可能简明易懂,因此在准则制定中各项条款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不应人为制造新术语增加不必要的障碍,造成实务中企业与从业人员学习及执行成本的增加。②大量复杂、特殊的经济业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处理的复杂性,要求准则的制定应更侧重于从经济本质角度出发,制定相关内容条款,以利于会计从业人员理解交易的经济本质,更好地掌握会计实务内涵,培养职业判断能力,持久掌握具体业务处理方法。③准则的配套解释、公告及典型案例等,应侧重于对经济业务的经济本质进行解释,尽可能从会计基本原理角度阐释准则规范,以利于其在实务中的推广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乔纳森·伯克,彼得·德马佐著.姜英兵等译.公司理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钟立群.债券类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计算[J].财会月刊,2013(10).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