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3期)
教学之研究
高职会计岗位化模块课程建设调研

作  者
赵秀云(副教授)

作者单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与体育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  要

      【摘要】会计专业岗位化模块课程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比较热门的课程之一,笔者根据课题组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调研数据,以及中国知网检索有关论文的盘点数据,对江苏省及全国的会计岗位化模块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会计岗位;模块课程;构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03-0126-32006年11月16日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据此规定,高职院校应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模块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为了解近十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化模块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情况,研究和实践岗位化模块课程,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双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组进行了调研。笔者根据课题组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调研数据和知网检索有关论文的盘点数据展开了一系列分析。
一、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情况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
课题组从2013年4月起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追踪调查。调查对象是2013 ~ 2015年参加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项目的参赛院校,调查地点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2013年发出调查问卷42张,收回40张,访谈了24所院校;2014年发出调查问卷48张,收回45张,访谈了28所院校;2015年发出调查问卷50张,收回47张,访谈了27所院校。三年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笔者从上述调查资料中整理出与本文相关的信息,编制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调查统计表(见表1)。表1的数据显示,《财务会计》是江苏省高职院校改革最多的一门课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至2015年已有25所院校,占调查对象47所院校的5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院校数量居于第二位,从2013年6所院校(占调查对象40所院校的15%)增加到2015年23所院校(占调查对象47所院校的49%),增长了近三倍;其他课程的改革院校数量少,且近三年没有太大的变化。上述数据表明,三年来江苏省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一直在进行学科课程的改革,没有挣脱学科课程的束缚。

 

 

 

访谈得知,各高职院校普遍认为《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性太强,经济业务难度大、种类繁多,与实际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脱节,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该课程的改革是将会计岗位分为出纳、资金核算、往来结算等若干岗位,将原来的内容重新按岗位组合,并按岗位实施教学,基本内容变化不大。由于教材、场所及师资不配套,该课程还不能完全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从2013年起,江苏省组织高职院校进行会计技能比赛,各高职院校为参加会计技能大赛,纷纷购买了用友ERP和网中网软件,受之影响,各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改革,使该课程改革的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说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经调查得知,三年来上述所有被调查的院校都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一般纳税人和制造业为对象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没有以小规模纳税人为对象、分行业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院校,一些院校为弥补行业的空白,开设了《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二)中国知网检索论文的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盘点了2006 ~ 2015年有关会计课程的改革情况。其中,2006 ~ 2008年无相关课程的改革论文。由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还停留在学科课程阶段,检索与“会计岗位化模块课程”匹配的论文,样本量很少,与本文有关的样本就更少。因此,笔者检索了包含“会计课程”这一关键词的论文,经过盘点整理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论文134篇,从而编制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统计表(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各高职院校开始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最多的课程是《财务会计》课程,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实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相同,可将其归为一类(共69个样本),占样本总数134个的51%;位居第二至第四位的依次是《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分别占样本总数134个的16%、13%和8%。
上述四门学科(即《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和《成本会计》)课程之和占样本总数的88%以上,说明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还停留在学科课程上,课程内容没有打破学科体系,重组的课程内容是原学科课程内容的重新分配。如王宁(2013)研究发现,投资核算岗位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其实就是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组合,这进一步证实课程内容尚未打破学科体系。
笔者对上述第一类69个样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所有样本都是按会计岗位进行的课程改革,说明按岗位进行课程改革在全国高职院校已经达成共识。研究发现:设置会计岗位最少的有5个,如刘潇亭(2011)设置了出纳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收入利润核算岗位和总账报表核算岗位5个岗位。设置会计岗位最多的有12个,如李萍(2011)就设置了12个岗位,这些岗位的设置虽然符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但这些岗位划分过细,与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的实际设置不符。规模小的中小企业一般只有一名会计,或只有出纳和会计两名财务人员,规模大的企业一般会设置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岗位,需要成本核算的企业则会设置成本会计岗位,但一般也就4到5名财务人员,不会细分到往来结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和总账报表等岗位。
上述论文样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有的只有一种方法,如杨丽萍(2014)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李飞凤(2015)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观念已经转变,开始注重实践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先理论后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杨丽萍(2014)提出要在课程结束前开展一周的实训,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此外,笔者对2013年以后的47个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只有杨丽萍(2014)的论文中提到《小企业会计准则》,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如何在模块课程中融合运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知识点。
可见,江苏省高职院校中,通常以一般纳税人、企业会计准则的教学为主,忽视了小规模纳税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教学;注重制造业的会计教学,忽视了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会计教学。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2013年就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6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或个体)企业;2012年高职高专55%的毕业生就业于300人以下的中小规模的用人单位。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规模纳税人,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且用人单位涉及行业种类较多。显然,各高职院校以制造业的一般纳税人为对象,运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与学生的就业单位与岗位不符,违背教高[2006]16号关于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规定。
二、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建议
(一)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
如表3所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教学规律。
构建岗位化模块课程,从纳税人和适用准则来看,应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开始,逐步上升到一般纳税人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再进一步加深难度,上升到一般纳税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从行业来看,应从不需要成本核算的商业、服务业开始,逐步加深难度到需要简单成本核算的服务业、制造业,最后再延伸到需要较复杂成本核算的制造业、建筑业。此外,经调查得知,三年来上述所有被调查的院校都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一般纳税人和制造业为对象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没有以小规模纳税人为对象、分行业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院校,一些院校为弥补行业的空白,开设了《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二)中国知网检索论文的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盘点了2006 ~ 2015年有关会计课程的改革情况。其中,2006 ~ 2008年无相关课程的改革论文。由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还停留在学科课程阶段,检索与“会计岗位化模块课程”匹配的论文,样本量很少,与本文有关的样本就更少。因此,笔者检索了包含“会计课程”这一关键词的论文,经过盘点整理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论文134篇,从而编制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统计表(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各高职院校开始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最多的课程是《财务会计》课程,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实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相同,可将其归为一类(共69个样本),占样本总数134个的51%;位居第二至第四位的依次是《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分别占样本总数134个的16%、13%和8%。
上述四门学科(即《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和《成本会计》)课程之和占样本总数的88%以上,说明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还停留在学科课程上,课程内容没有打破学科体系,重组的课程内容是原学科课程内容的重新分配。如王宁(2013)研究发现,投资核算岗位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其实就是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组合,这进一步证实课程内容尚未打破学科体系。
笔者对上述第一类69个样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所有样本都是按会计岗位进行的课程改革,说明按岗位进行课程改革在全国高职院校已经达成共识。研究发现:设置会计岗位最少的有5个,如刘潇亭(2011)设置了出纳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收入利润核算岗位和总账报表核算岗位5个岗位。设置会计岗位最多的有12个,如李萍(2011)就设置了12个岗位,这些岗位的设置虽然符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但这些岗位划分过细,与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的实际设置不符。规模小的中小企业一般只有一名会计,或只有出纳和会计两名财务人员,规模大的企业一般会设置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岗位,需要成本核算的企业则会设置成本会计岗位,但一般也就4到5名财务人员,不会细分到往来结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和总账报表等岗位。
上述论文样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有的只有一种方法,如杨丽萍(2014)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李飞凤(2015)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观念已经转变,开始注重实践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先理论后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杨丽萍(2014)提出要在课程结束前开展一周的实训,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此外,笔者对2013年以后的47个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只有杨丽萍(2014)的论文中提到《小企业会计准则》,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如何在模块课程中融合运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知识点。
可见,江苏省高职院校中,通常以一般纳税人、企业会计准则的教学为主,忽视了小规模纳税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教学;注重制造业的会计教学,忽视了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会计教学。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2013年就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高职院校6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或个体)企业;2012年高职高专55%的毕业生就业于300人以下的中小规模的用人单位。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规模纳税人,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且用人单位涉及行业种类较多。显然,各高职院校以制造业的一般纳税人为对象,运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与学生的就业单位与岗位不符,违背教高[2006]16号关于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规定。
二、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建议
(一)岗位化模块课程构建
如表3所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教学规律。
构建岗位化模块课程,从纳税人和适用准则来看,应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开始,逐步上升到一般纳税人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再进一步加深难度,上升到一般纳税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从行业来看,应从不需要成本核算的商业、服务业开始,逐步加深难度到需要简单成本核算的服务业、制造业,最后再延伸到需要较复杂成本核算的制造业、建筑业。笔者以《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上)》为例,阐述岗位化模块课程的构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为:会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及财务制度的规定完成中小企业一定时期的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纳税申报等。因此,《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上)》课程至少应包括小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制定、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财务软件的应用、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五项内容。
企业应依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管理要求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会计人员将依据内部财务制度进行经济业务核算,如企业出差人员报销差旅费,需要依据差旅费报销制度填写差旅费报销单,财务人员根据财务制度对其进行审核等。因此,岗位化模块课程的第一项内容应是制定财务制度,包括小企业费用报销和审批、借款审批、财产物资的监控及核算办法等制度的制定。
《小企业会计岗位操作实务(上)》是《基础会计》的后续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以简单易操作为原则,应以不需要计算产品成本的小型商业、服务业等企业为对象组织教学内容。将真实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纳入模块课程中,至少应有两个行业企业半年的经济业务资料。由于现实中小规模企业的经济业务类型少,过于简单,每月的经济业务基本相同,为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每月应增加一些类型的经济业务,还可掺杂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业务,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学习如何审核凭证,并进一步辨别经济业务的真伪。在报表模块主要讲解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要求学生每个月都要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用半年的业务编制上述两个报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财务软件可介绍类似于金蝶KIS财税王迷你版的软件,让学生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能应用简单的软件工具为企业记账。纳税申报课程通常直接讲解小企业的网上纳税申报系统。目前小企业是按季度申报增值税、附加税及预缴企业所得税,因为给定的是半年的会计核算资料,因此可以提供两次实践机会。
(二)岗位化模块课程实施
岗位化模块课程的实施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里的任务就是指小企业的会计核算。
首先,实施过程中应编写模块课程的《导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以便指导学生完成岗位任务。手册形式上可以是纸质的,可以是电子的,内容应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及所需要的用具,相关注意事项等。手册起到产品说明书的作用,学生依据其按步骤进行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
其次,学生完成岗位工作应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的经济业务背景。因此,开课之初,应带领学生熟悉企业,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再次,应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凭借企业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参考教材和《导学手册》,从阅读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完成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一系列工作,教学过程中老师起辅助作用,为学生解答疑问。每门模块课程至少有两个不同行业的任务,分别在课上、课后完成,学生实际操作各行业的经济业务核算,为多个行业记账,这样远比只给学生讲解《行业会计比较》效果要好。
最后,岗位化模块课程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而老师还是之前的老师。让原来讲授会计的老师去讲授会计制度设计,对于老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实施岗位化模块课程不能将一门模块课程交给一位老师来完成,教师们也应轮流讲授。即若涉及税法知识,就由原来的税务会计老师来辅导学生;涉及会计制度设计,就由会计制度设计老师来辅导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模块课程没有师资的问题,又改善了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杨丽萍.岗证课结合任务驱动的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探讨[J].财会通讯,2014(5).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与体育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