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财会月刊(3期)
借鉴与参考
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江浙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

作  者
姚梦飞,朱和平(教授)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  要

【摘要】 本文以2010 ~ 2013年在江浙两省深交所A股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汇总和量化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又将这些指标引入会计稳健性的模型中,发现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会计稳健性。另外,本文将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分为治理和会计两个层面,也分别将其引入会计稳健性的模型中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存在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比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 内部控制缺陷;会计稳健性;治理层面;会计层面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03-0106-6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等公司一系列特大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日渐丧失,即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质量产生了质疑。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舞弊现象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往往会导致财务舞弊的发生,进而降低企业的会计报告质量。而会计稳健性作为衡量企业会计报告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它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提高会计报告质量(包括会计稳健性)成为宏观层面的政府监管及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都特别关注的问题。
2002年,美国政府发布了《SOX法案》。Lobo and Zhou(2006)发现在《SOX法案》颁布后,公司的可操控应计有所降低,他们认为《SOX法案》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稳健性。我国近年也日益重视内部控制问题,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6月制定并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2010年4月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3年5月,COSO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其中的一些修改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而且对实务界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框架将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扩大到其他报告中去,并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了更清晰的阐述,把内部控制治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由此可以看出,新框架更强调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对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少有研究通过实证来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自从SOX法案颁布后,国外学术界就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成熟。
Donaldson(2005)认为,如果公司建立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其财务报告质量就可以得到显著改善。Beng(2008)把样本分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和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两组,通过对比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较差。较多的学者研究发现,这两者存在较显著的关系,但也有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Hogan(2005)等就运用DD模型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稳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国内内部控制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到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我国的学者才开始了对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深入探究。
齐保垒等(2010)把深沪220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研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是否会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关系。
张龙平等(2010)主要以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为研究目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核执行力度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正相关。
董望、陈汉文(2011)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的,那么其财务信息也是高质量的。于焜、唐大鹏(2011)通过对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发现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显著增强其会计稳健性。
徐虹等(2013)同样研究了这两方面的影响,他们以2009年和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越有效,其会计稳健性程度就会越高。综上所述,国外的学术界在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方面,有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国内的研究更多是倾向于内部控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而很少涉及内部控制缺陷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方面。刘焱(2014)的研究指出,我国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度量还未形成统一的方法,且内部控制的取值相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度量更具主观性。因此,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三、假设提出
1. 因为公司的所有者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这种委托代理的关系导致所有权与管理权相独立,从而产生了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让管理者有机会进行暗箱操作,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还侵害了股东利益。
另外,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导致管理者经常通过粉饰业绩来吸引投资者。这将会降低财务报告质量,从而使得投资者所得到的信息严重失真。
为了缓解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带来的影响,维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致力于保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是,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如公司缺乏对员工必要的培训、缺少必要的审批程序等,公司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没有适当分离不相容职务等),都可能降低财务报告质量,削弱会计稳健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会计稳健性。
2. 我们通过收集资料发现:①很多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完全没有描述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或者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但没有具体的认定方法。②很多公司在披露其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时,往往采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措施”等模糊的措辞来描述,而不是直接指明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有避重就轻、流于形式之嫌。这些问题都给量化内部控制缺陷增加了难度。
另外,不同层次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层有利提升于研究的可靠性。
2004年,穆迪投资者服务机构(MOODY"S)根据内部控制缺陷所处的层面与该项内部控制统御能力的不同,第一次提出了会计层面与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分类标准。
Ge和McVay(2005)在研究中把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分为存在会计类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与存在公司类内部控制缺陷公司。
南京大学课题组(2010)提出了适合我国特色的更加详尽的分类方法,总结出控制环境类缺陷、风险评估类缺陷、控制活动类缺陷、信息与沟通类缺陷与内部监督类缺陷等五类公司内部控制缺陷。
目前来看,各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还比较混乱,依然没有明确的分类依据。目前,把内部控制缺陷分为治理和会计两个层面已被很多学者所认可,但是对于这两个层面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很明确的操作方法。
本文基于穆迪投资者服务机构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划分标准,同时参考李静思(2014)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六步筛选方法,再根据我国企业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
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是针对公司整体控制环境而言的,一般与公司治理不善有关;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则是针对审计师视角下与财务报表所含科目确认和计量过程来说的。具体的操作情况如表1所示:

 

 

 

 

 

 

如前所述,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从而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比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显著。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 ~ 2013年在深交所A股中小板上市的江浙两省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且按通用标准剔除了以下公司:①ST、PT类上市公司;②2010 ~ 2012年IPO的公司;③财务信息缺失的公司。
本文使用的样本财务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CER数据库和深交所网站,非财务数据主要由作者手工收集得到。
本文获取样本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情况主要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逐一搜集及阅读样本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审计报告及一些整改公告等;二是通过查询国泰安数据库中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数据。
(二)模型构建
张兆国(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各种计量会计稳健性的方法中,AT模型(1997)和ACF模型(2005)较为可靠。因此,本文计量会计稳健性的模型采用上述两种模型,并在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1. 盈余-股票报酬关系模型(AT模型)。Basu(1997)提出了AT模型,并把稳健性解释为公司对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更高程度可验证性的倾向。基于这个解释,他创造性地采用反回归方程构建了AT模型:
[EPSi,tPi,t-1=α0+α1DRt+α2RETi,t+α3DRt×RETi,t+εi,t]
其中,α0为截距项,α1、α2、α3为回归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其他指标的说明见表2。
从AT模型可以看出,α2是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年度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α2+α3)则是会计盈余与负的股票年度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α3就是负的股票年度收益率相对于正的股票年度收益率时的会计盈余的增量反应系数。会计稳健性的存在会导致公司对负的股票年度收益率反应更加灵敏,所以α3应该是显著大于零的,这就是该模型判断会计稳健性存在的依据。如果α3显著小于零,则表明其会计稳健性是比较低的。

 

 

 

 

 

 

 


本文在AT模型中加入ICD变量来表示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并且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用MRETi, t (经行业市场回报率调整)代替RETi,t。因此本文用以下模型来验证假设1:
[EPSi,tPi,t-1]=β0+β1DRt+β2MRETi,t+β3ICD+β4DRt×MRETi,t+β5DRt×ICD+β6MRETi,t×ICD+β7DRt×MRETi,t×ICD+εi,t (1)  
其中,β0为截距项,β1 ~ β7为回归系数。
β7可以衡量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对负的股票年度收益率(坏消息)反应的增量影响,如果β7显著小于0,就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计稳健性低,即其会计稳健性显著低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
另外,为验证假设2,在式(1)中分别用CICD和AICD来替代ICD。其中,如果公司存在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则CICD为1,否则为0;如果公司存在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则AICD为1,否则为0:
[EPSi,tPi,t-1]=β0+β1DRt+β2MRETi,t+β3CICD+β4DRt×MRETi,t+β5DRt×CICD+β6MRETi,t×CICD+β7DRt×MRETi,t×CICD+εi,t (2)  
[EPSi,tPi,t-1]=β0+β1DRt+β2MRETi,t+β3AICD+β4DRt×MRETi,t+β5DRt×AICD+β6MRETi,t×AICD+β7DRt×MRETi,t×CICD+εi,t (3)  
2. 应计—现金流关系模型(ACF模型)。Ball和Shivakumar(2005)提出了ACF模型,他们在这个模型中采用经营活动现金流作为“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替代变量。具体的计量模型如下:
ACCi,t=γ0+γ1DCFOi,t+γ2CFOi,t+γ3DCFOi,t×CFOi,t+εi,t
其中,γ0为截距项,γ1 ~ γ3为回归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从ACF模型可以看出,γ2是度量应计项目与正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而(γ2+γ3)则是度量应计项目与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γ3就是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对于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的应计项目的增量反应系数。由于应计项目具有缓解经营活动流量噪音以及及时确认经济损益的作用,因此会计稳健性的存在会导致公司应计项目与负的经营活动流量相关性更强。也就是说,γ3应该是显著大于零的,这就是该模型判断会计稳健性存在的依据。
同AT模型一样,在ACF模型中加入ICD变量,用来验证假设1:
ACCi,t=η0+η1DCFOi,t+η2CFOi,t+η3ICD+η4DCFOi,t×CFOi,t+η5DCFOi,t×ICD+η6CFOi,t×ICD+η7DCFOi,t×CFOi,t×ICD+εi,t (4)  
其中,η0为截距项,η1 ~ η7为回归系数。η7可以衡量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对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应的增量影响,如果η7显著小于0,就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计稳健性低,即其会计稳健性低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
另外,分别用CICD和AICD来替代ICD构建模型(5)、模型(6),用来验证假设2:
ACCi,t=η0+η1DCFOi,t+η2CFOi,t+η3CICD+η4DCFOi,t×FOi,t+η5DCFOi,t×CICD+η6CFOi,t×CICD+η7DCFOi,t×CFOi,t×CICD+εi,t (5)  
ACCi,t=η0+η1DCFOi,t+η2CFOi,t+η3AICD+η4DCFOi,t×CFOi,t+η5DCFOi,t×AICD+η6CFOi,t×AICD+η7DCFOi,t×CFOi,t×AICD+εi,t (6)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将样本区分为内部控制缺陷组与控制组,并对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360家样本公司中,有230家样本公司存在某个层面上的内部控制缺陷,130家样本公司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在230家存在某个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中,存在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172家,存在会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122家。
另外,内部控制缺陷组样本的EPS和MRET均值分别为0.382和-0.153,且都在5%的水平上或更高水平上显著小于控制组样本的均值;内部控制缺陷组样本的ACC和CFO均值为-0.001和0.053,且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小于控制组样本的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对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整体上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较差。
(二)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1. 对假设1的验证。为验证假设1,本文对式(1)和式(4)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见表4、表5。
由表4可得:控制组公司的会计政策是稳健的,这可以从β2和(β2+β4)看出,即控制组对其会计盈余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程度β2和(β2+β4)分别为-0.027和0.033,其中对坏消息的增量反应系数是0.06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大于零。内部控制缺陷组公司的会计政策稳健性可以从(β2+β6)和(β2+
β4+β6+β7)看出,即内部控制缺陷组对其会计盈余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程度分别为0.015和0.019,其中对坏消息的增量反应系数是0.004。
相对于控制组,内部控制缺陷组的会计稳健性更高,这可以从β7看出,即内部控制缺陷对坏消息反应的增量影响β7为-0.056,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小于0。表4数据初步验证了假设1。
但是,式(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的F值为6.411,调整R2为0.095,可以看到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不是很高。这种结果可能与该模型是基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构建有关,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十分有效,因此在使用该模型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表5的式(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得:控制组公司的会计政策是稳健的,这可以从η2和(η2+η4)看出,即控制组的公司对正、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反应程度η2和(η2+η4)分别为-0.466和0.068,其中对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反应系数η4是0.534,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大于零。内部控制缺陷组公司的会计政策稳健性可以从(η2+η6)和(η2+η4+η6+η7)看出,即(η2+η4)和(η2+η4+η6+η7)分别为-0.515和-1.030,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盈余对正、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反应程度都为负,其中对坏消息的增量反应系数(η4+η7)是-0.515。相对于控制组,内部控制缺陷组的会计稳健性更高,这可以从η7看出,即内部控制缺陷对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应的增量影响η7为-1.04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小于0。表5数据初步验证了假设1。
从表5可知,F值为74.153,调整R2为0.588,相对于AT模型,ACF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可见,相对于AT模型,ACF模型可能更适合我国资本市场。
2. 对假设2的验证。为验证假设2,本文对式(2)、式(3)、式(5)、式(6)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具体结果见表6、表7:
由表6的式(2)、(3)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可得:对比存在治理层面和存在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对坏消息反应的增量影响程度可以由β7及其显著性得到,即当公司存在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时,其对坏消息反应的增量影响β7为-0.09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小于0;而当存在会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时,其对坏消息反应的增量影响β7为-0.065,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小于0。
这说明存在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公司比存在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公司对坏消息反应的增量影响更大。也就是说,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比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显著,初步验证了假设2。
由表7可得:对比存在治理层面和存在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对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量影响程度可以由η7及其显著性得到,当公司存在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时,对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量反应系数η7为-0.983,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小于0;而当公司存在会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时,对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影响不显著。
这说明存在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比存在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对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量影响更大。也就是说,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比会计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显著,从而再次验证了假设2。
(三)稳健性检验
2012年,我国开始正式在深沪两市主板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制度,明确要求执行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应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这个制度的执行可能会对本文研究的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本文研究的可靠性,我们把样本分为2012年前和2012年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回归结果与前文基本保持一致,这个制度的执行对假设1没有太大的影响,即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会计稳健性。同样对假设2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的回归结果与前文也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制度的执行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六、结论与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0 ~ 2013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的江浙中小板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则会降低其会计稳健性。
另外,通过把内部控制缺陷分为治理层面和会计缺陷层面,回归分析发现,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具有显著影响,而且相对于会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COSO委员会为何格外重视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这不仅为我国学术界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方向与思路,而且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借鉴。
因此,我国学者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及其缺陷研究,特别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及其缺陷,为实务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升会计稳健性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基础;而公司的管理层应该重视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特别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以期在实践中保持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二)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在评价内部控制缺陷过程中,虽然参考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因素很多,本文只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徐文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张兆国,刘永丽,李庚秦.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2(2).
管仁梅.基于COSO新框架的企业内部控制探究[J].中国商贸,2014(32).
Beng W. G., Dan L. 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3).
齐保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4).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
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
于焜,唐大鹏.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增强盈余稳健性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4).
徐虹,林钟高,余婷,何亚伟.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稳健性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刘焱,姚海鑫.高管权利、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与内部控制缺陷[J].南开管理评论,2014(2).
李静思.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