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财会月刊(33期)
教学之研究
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探讨——以“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作  者
崔 伟(副教授)

作者单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商学院,济南 250014)

摘  要

【摘要】 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本文在“大会计”概念框架之下,利用审计与会计、财务管理的协同关系,研究依托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对成熟的专业建设成果,构建以“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本文界定了“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分析了核心执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与项目,并明确与课程开设的对应关系,进而确定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审计学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大会计”;执业能力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审计工作的业务职能与范围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能监督、能鉴证、能评价,审经济、审管理、审专业,都对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审计不属于会计范畴,但审计也无法与会计割裂。不能回避的是,我国多数高校应用性审计学本科专业都是建立在本校会计专业基础之上,因自身教学资源短缺的先天不足,审计学专业仍长期保持着与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资源共享”。
围绕着审计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巨大缺口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峻现状,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化与复合化,应用性与理论性等多重问题层叠矛盾、亟待解决。而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上述问题的落脚点集中体现在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
一、“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的界定
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产生同源、发展同步,由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构成,以会计为基础和中坚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暂称为“大会计”(崔伟,2015)。在“大会计”概念框架下,依托相对成熟的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成果,以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研究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也许能开出医治现阶段审计学专业在国内各高校发展建设迟缓的一剂良药。
传统上,有关“会计执业能力”的提法较多,如职业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建设思路、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等,经常以“执业能力”来强调会计的应用型或技能性。那么“执业能力”是否等同于“职业能力”?
这一问题的解析离不开对“能力”的界定。能力包括才能和办事的本领(王晓娜,2004)。前者是指行为人本身具备的素质与才能,即从主观方面看能力;后者从要办的事出发,即从客观方面提出要求,需要行为人具备什么本领,才能达到什么标准。
围绕能力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本文对“执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界定也基于此。执业能力是从人本身的角度来看能力,强调人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职业能力是从职业、岗位等角度看能力,强调职业、岗位、业务等不同层面要求人具备的才能和本领,也就是人是否具备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称职与否。良好的执业能力应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执业能力导向标准是高于职业能力导向标准的。
可见,“执业能力”不等同于“职业能力”,“会计执业能力”同样不等同于“会计职业能力”。“会计执业能力”强调会计人员主观方面的素质能力,高于基于某一会计工作(岗位或业务)本身的“会计职业能力”的客观要求。
“大会计”强调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在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应用体系和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共性,抽离共性形成“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框架,以此为核心着力点,联动三个专业的共建共赢。
二、“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的构成分析
“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应是建立在“大会计”岗位基本要求之上的,以“大会计”岗位群胜任能力为最低标准,要求“大会计”执业者应具备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会计信息逻辑思维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等。
“大会计”执业者应能够全面把握财经政策法规,并可以充分驾驭政策法规的应用;掌握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框架体系,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和应用能力,能够处理微观层面的业务问题;理解财务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与应用价值,具有会计、财务、审计合业务和信息处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合理进行宏观层面的判断与决策;具备独立、客观、公正的良好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人际处理、表达和沟通能力。
1. 从“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涵盖的内容看来,“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应包括: ①政策法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③财会信息的逻辑应用与处理能力;④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⑤良好的人际和沟通能力。
构成要素中,前三项属于硬要素,后两项属于软要素。所谓硬要素,是指能力的取得必须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就不可能转化成良好的应用和操作技能。硬要素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是“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下的课程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部分,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必开课程,应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两项软要素,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和其他职业化特性,需要在良好的职业氛围中,通过职业实践,充分积累职业经验。所以,软要素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训,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认识软要素的必要性,难以转化成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
2. 从执业能力的表现形式看,“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由四类构成:①智力和知识能力;②技术和应用能力;③人际和沟通能力;④组织和管理能力。
其中,智力和知识能力,是指 “大会计”执业者需要在复杂的政策、组织和人际环境中,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表象的信息加以甄别、获取、判断、理解、加工,并恰当运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执业者本身智力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体现。
技术和应用能力,是指“大会计”执业者运用会计、财务、审计等相关业务技能,解决基本业务操作问题,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等。
人际和沟通能力,是指“大会计”执业者有效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协商、汇报的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要求“大会计”执业者应具备尽量广阔的商业视角和管理意识,以利用职业判断和洞察力,协助进行企业管理与组织决策。
3. 从“大会计”服务于主体价值管理的角度看,“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应侧重于以下三方面的业务领域:①税务与会计处理能力;②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能力;③财务会计与审计处理能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丁远教授认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就像“永动泵”,企业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决定自身产品的生产,从而产生与供应商之间原料的供求关系;企业向客户销售产品的收入,流转至供应商才能采购所需储备物资。这也是ERP的基本操作理念:以需定产,以产定购。在此关系网的关联之下,形成了企业业务经营、资金运作的基本思路。所以,财务会计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过程中作用重大,需要“用心良苦”地进行顶层设计。丁教授认为,企业规模由小到大,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是不同的,三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分别是产品设计与营销、内部控制与管理、财务管理与审计。相对而言,三个时期的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分别为:税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这与笔者从“大会计”服务于主体价值管理的角度,对执业能力的分析是一致的。“大会计”对企业价值管理的效用,与企业发展、规模提升同步推进。
笔者对“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构成进行分解,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由于审计与会计、财务理在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应用体系和专业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协同性,应用型审计学本科专业应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大会计”专业群应用体系,培养“大会计”专业群的审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明确本校学科专业的区域性、特色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对“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构成的研究与分解,本文认为,应建立以“大会计”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涵盖表1中各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组织与实施。
2.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设计。基于“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设计如表2所示:

 

 

 

 

 

 

 

 

 

 


3.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审计学专业的应用性、技能性,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行业需求、岗位需求充分统一结合起来,保持教学情景、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但诸如单位保护商业机密、专业用工数量有限等传统财务会计实践难、难实践的问题,审计学专业的校外实践模式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是举步维艰。在这一客观状况下,改变传统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力度成为必然。利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训材料、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软硬件的相互融合,构建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审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中训”、“做中悟”,强调学科专业核心执业能力养成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思路设计,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执业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审计学专业建设应定位在“大会计”概念框架下,依托相对成熟的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建设成果,以“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审计学本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建议如下:
第一,应考虑编写适用于专业群的综合实验课程(或综合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按业务循环、岗位流转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将学生的实验材料在专业群内传递使用。如,由财务管理学生进行财务与经营决策,由市场营销学生组织产品销售,由物流管理学生组织产品配送与生产采购,由会计学生根据业务情况编制账表资料,由审计学生审核财务决策与账表资料等,最后由财务管理学生根据账表资料分析过去、决策未来,由此完成企业一个周期的业务循环。
第二,应考虑建设专业群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强化综合性实验所依托的实验室环境建设,建设相应配套的综合实验教学场所,充分营造宏观和微观市场环境、主体环境、专业环境和业务环境,真正实现校内实践的“仿真”教学,促使学生对政策法规、企业管理、业务处理等知识的融会贯通,既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更能提升学生的辨识力和应变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郭云辉.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
李艳辉,杨录强.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6(1).
胡明兰.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崔伟.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协同效应浅探[J].财会通讯,2015(7).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下的事业单位新内控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CGLJ03);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会计’执业能力培养的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GG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