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 9 期
财会月刊(9期)
教学之研究
本科会计ERP电算化教学改革思考

作  者
周 虹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摘  要
【摘要】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ERP系统已在企业中全面推广和应用。本科高等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做出相应改革。本文从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路入手,提出引入任务驱动法、完善实验室建设、改革考核方法等手段,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技能。
【关键词】 ERP;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一、ERP环境下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企业财会部门开始使用电算化的会计核算软件,各本科院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也开始设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处理凭证、账簿、报表等的操作技能。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解并演示操作,学生模仿进行实训,学习内容大多局限于电算化下的会计核算程序。
进入21世纪后,会计信息系统逐渐发展为诸如ERP应用系统环境下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并从管理变革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整个系统包括总账、报表、新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十几个模块,使得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嵌入在业务执行处理中。财会部门突破了传统软件下“信息孤岛”的限制,通过软件中的财务管理子系统和供应链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的相互联通,与其他业务部门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对会计信息的获取、分析也贯穿于经济业务完成的全过程。
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ERP系统环境,但其财会人员素质跟不上内嵌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能参与管理、控制和决策活动的财会人员极其缺乏。从信息系统自身的发展变革以及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容纳现代信息系统的丰富内涵,必须做出相应变革。
二、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由传统核算软件发展而来,在构成上也具有一贯性,比如都具有总账、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子系统,可以理解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内核。因此,许多教师往往受惰性思维驱使,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用的是会计信息系统,教的却是会计核算知识。有的即便认识到软件的不同,也仅是被动做出反应,虽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了信息集成、ERP等概念实现部分信息化,但实践教学又回归传统的核算环节。这些都使“会计信息化”名不副实,课程进阶困难重重。面对信息化浪潮,本科教学应积极迎接挑战,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设法将会计信息化的理念贯穿于会计电算化教学之中。
1. 深化内涵,引入会计信息化理念。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软件都具有功能模块,其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深化内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跳出财务业务。例如学习完总账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财会人员的尽职尽责是否仅仅满足于财务数据的正确?若由于采购发票传递时间过长导致出现延期付款情况时,财会人员能否发现?如果该供应商已经反映过此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尽量让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想一想,议一议,悟一悟”,从而为后面学习信息化打下基础。
在讲解固定资产子系统时,可提醒学生只要固定资产卡片记录正确,每月系统可实现自动计提折旧并生成凭证传递到总账,这就是会计信息化发展中会计处理逐步后台化的体现。可以预测,今后需要由会计人员录入的凭证会越来越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必然从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
再如要求学生做完购销存业务后回到总账,通过总账账簿与业务子系统的对账去寻找两者不一致的原因,并通过账簿分析发现业务中的问题。这种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到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原始业务单据之间的关系,真正理解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含义。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会计信息化理念在各个具体模块功能中的体现,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予以阐述和评价。在授课中引导分辨哪些功能属于会计电算化范畴,哪些功能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学生由只关注会计处理转向兼顾会计信息生成来源、传递途径等。
2. 扩展外延,增加供应链管理的学习。本科院校大多数都配备了用友、金蝶等ERP管理软件,为会计电算化教学进阶提供了软件支持。许多院校因此将课程名称从“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或者分为“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也有的院校将理论课称为“会计信息化”,而实验课分为会计电算化实验、财务业务一体化实验。不管名称如何定义,教学内容大体都包括ERP系统三大分支中可归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系统。因此本文均以“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表述,其实验也均以“会计电算化实验”统称。
为了切实理解财务业务一体化理念,本科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应增加供应链实训两部分。具有信息化雏形的供应链模块实训,能够展现信息化集成性、共享性、实时性、智能性特点。供应链的使用体现了企业中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仓储部门与财会部门的集成。以本校使用的用友ERP872软件为例,总账系统与传统核算软件类似属于财会部门内部处理,工资管理系统的使用体现了人事部门与财会部门的集成,供应链的使用体现了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仓管部门与财会部门的集成。从财会部门的信息孤岛到财务业务一体化,再到整个企业信息化(ERP),随着实验的进展自然展示出信息化之路。
扩展的外延必然要求课时的增加,应安排充足的时间由学生摸索学习操作技能,并留有思考与讨论环节来巩固学生的实验体会。学生在每个实验操作完毕时,应在老师引导下立刻将实验中的讨论、试错、体悟上升为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根据本人授课经验,完整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理论课时至少安排30课时,实验课时至少安排60课时。
三、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引入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或实验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进行任务教学时,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在解决难题过程中主动学习,任务完成后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又会激发其在后续实验中更多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模仿,缺乏自主性而兴趣渐失的状况。任务教学的实施途径如下:
(1)教学任务设计。在实验课前,授课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社会对会计职业的需求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实验要求分解为若干个任务设想,并明确各个任务的主要目标和实施过程。设计这些教学任务以工作岗位为基础,规定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权限与业务能力要求,从而将抽象的数据处理流程及实验要求具体化为各个岗位的具体任务。例如在采购业务实验中,将实验要求分解为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仓储人员、财会人员四个角色的具体任务,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各角色工作的相互衔接与制约关系。
(2)任务实施。在实训过程中,应以任务为红线贯穿实验全过程。任务的实施可以采用混岗运作和分岗运作两种方式。混岗运作方式下,要求每一位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单独完成实验的全部实训内容。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其缺陷是有些学生身兼数职,容易产生疲倦感和厌学情绪。分岗运作方式下,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专业基础及兴趣偏好进行自愿组合,一般以4人为一个小组,模拟企业的实际分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在一个账套内完成任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各岗位分工与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业务单据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弥补了混岗运作的不足。同时,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可以安排简单实验进行混岗运作方式,再对较难实验实行分岗运作。例如,选取普通采购业务进行混岗运作,然后安排较难的暂估业务进行分岗运作。
在组织实施教学任务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教”,教理论知识,教实务操作,主动承担设计任务、控制进程、引入解决问题思路等职责,设法鼓励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主动感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学生执行任务时,教师应随时关注各学习小组任务完成进程,任务完成顺利时及时给予表扬,遇到阻碍时则应予以鼓励或适当点拨,并对每个小组形成初步评价,这样做,往往需要比传统教学模式付出更多精力。
(3)评估任务实施成果。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应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各小组及时总结实验学习的心得和不足,对各组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实验任务及实施步骤,自主实践学习意愿强烈,照搬课本、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现象大大减少,每一个学生都出于集体考虑尽量完成自己的任务,无形中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为完成任务而比赛的学习氛围。
2. 完善实验室建设,以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助力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必须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平台,为此,除了配备基于ERP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还应建设好实验室,使之适应电算化教学需要。选取的软件应是包括SQL数据库、服务器及客户端程序在内的完整版,混岗运作时采用单机模式,分岗运作时则采用网络模式,将组长的计算机名作为应用服务器数据源,小组成员则均将应用服务器设置中的数据源名称修改为组长计算机名,然后在客户端登录时输入组长计算机名,以自己角色用户名进入应用平台完成任务。
另外,实验室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助力教学。海光、远志等较流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都具有屏幕广播、监控转播、批量收发文件等功能,便于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统一管理与监控。网络教学系统能够突破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又符合电脑教学轻松互动的特点,是有效保证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例如,对于有较多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漏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某学生作为代表,用“学生演示” 功能将其操作演示到有同样问题的学生机上,通过现场指导解决问题。教师节省了讲解时间,学生能实时地解决问题,提高了实验效果。在每个实验结束时,采用软件的“收发作业”功能能够实时收取每个学生的实验截图,大大降低了抄袭的可能性。
3. 改进考核方法。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很强,应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因此建议理论考试成绩比重可降至20% ~ 30%,而将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具体到每个实验环节,其合计比重应达到70% ~ 80%。对每个实验环节的评价应从以前侧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转变为侧重实验过程的评价。由于每个实验都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可要求学生将每项具体任务执行过程及结果截图。
为防止学生复制他人截图,应要求学生在混岗运作时将账套主管设置为自己姓名,在分岗运作时则将所属角色的用户名设置为自己姓名,在截图时应将窗口右下角操作员姓名包含在图片中。考虑到电算化实验具有连续性特点,前一实验的错误往往会导致后续环节无法进行,从而倒逼学生回去查错并纠正,因此对截图的正确性要辩证地看待,可以只对截图的完整性计分,至于戴图是否可行不进行考核,以鼓励学生勇于试错纠错。
另外,教师应在考核上进行一些改革,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敢于尝试、耐心思考、用心总结。比如,可以将每个实验中的重点或出现错误较多的疑难点在总结环节予以列示,鼓励学生主动解难,凡有两次回答正确的实验环节,可直接记为满分,回答错误的不扣分。
主要参考文献
王剑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向“会计信息化”进阶的路径.财会月刊,2010(16).
张梅荷等.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践与探索.财会月刊,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