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 9 期
财会月刊(9期)
教学之研究
双语会计教学的困惑与对策——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

作  者
陶黎娟(博士)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商学院,青岛 266071)

摘  要
【摘要】 双语会计教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是目前我国双语会计教学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学生层次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的限制,以致最终培养目标难以在短期内顺利实现。本文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分析了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结合教学经历提出了改进双语会计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双语教学;双语会计;会计英语;会计教学一、引言
英语是全球重要的语种,是当今世界交往中重要的语言工具,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媒介,更是中国经济管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中国企业国际战略的基石。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国内一些知名院校陆续开设了财经专业英语课程。1989 年上海财经大学等院校率先开设了《国际会计》双语专业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使会计学专业成了较早进行双语教学实践的专业之一。
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用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安排。《意见》提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用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自此,我国高校掀起了双语教学热潮。
时至今日,《意见》出台已十几年时间,其执行效果如何?作为管理学领域重要的会计学双语教学是否按照《意见》建议的要求,已分步到位?笔者曾多次承担本校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了诸多困惑,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将平时的困惑与思考进行整理,期望与会计教育界的同仁沟通,最终为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提供借鉴。
二、双语会计教学的目标层次
教学目标的定位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且教学目标服从并服务于培养目标。开展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沟通和抗辩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管理者。站在最终目的(培养目标)这个角度,又可以把教学目标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掌握基本英文专业词汇。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专业学习的基础。这是最基本层次的教学目标,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怎样设定教学模式,基本目标必须达到。
第二,能准确理解英文财经文献的内涵。单纯学习英文专业词汇,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显然是不充分的。双语会计教学的第二层次目标,应定位为对英文财经类文献的理解。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沟通,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比如,在学习了基本的英文专业词汇之后,加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顺利阅读国外公司的年报,尤其是年报中的重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和附注部分,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应用目标之一。
第三,能用英文思维方式进行学习。理解阅读财经文献实现了沟通的第一步,但在交流时要准确表达我方观点,则要掌握英文的思维习惯。因此,第三层次目标是应用层次的更高目标,即通过学习英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实现用英文进行交流沟通的目的。
第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要求高校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还能用英文顺利沟通的高层次人才。双语课程在培养学生对英文词汇、英文文献、英文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专业知识和教材精髓的学习,不能将双语课程看作是单纯的英语语言课程。对于会计英语来说,教师不但要传递英语语言文化,而且要传递会计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的精髓是双语教学的又一目标,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是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衔接点。
三、双语教材的分类与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课的主要材料,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目前国内使用的双语课程教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为原版全英文教材;另一类为原版英文教材改编版;再一类为国内编著英文教材(有时会附有中文翻译)。不同教材在内容、词汇、表达、风格和写作思想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一)教材内容方面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而会计体系也有所不同。从会计教材的内容来说,原版教材著作者编著的教材着眼于本国的学生,比如杰里·J·韦安特、保罗·D·基梅尔、唐纳德·E·基索的《财务会计》一书,就是基于美国会计的教材,著作者不会考虑中国和美国的会计差异,更不会考虑我国学生的特殊需求。所以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其专业知识是教材所依托的国外会计知识。
而原版英文教材改编版则适度考虑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不同特点的知识进行改编,比如任明川改编的弗雷德里克·D·S·乔伊和加里·K·米克合著的《国际会计》就属于此种情形。
国内教材则完全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编著,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只是将语言换作了英语,比如张其秀编著的《会计英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基本接近会计学原理或者基础会计的内容。
(二)词汇和表达方面的差异
在词汇和表达方面,国外教材面向的是对母国语文具有天然接受力的学生,因此词汇量对中国学生来说,十分之大。而且在表达方式方面,则是native speaker的英文模式,不会出现中式英语(Chinglish)。改编版教材词汇量有所降低,内容上有所删减,但就深度和广度来说,词汇量对国内学生来讲仍是一大挑战。
国内教材因考虑了任课教师普遍的英语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英文词汇量较少,主要是会计专业词汇,而在表达方式方面,为使中国学生易于理解,往往句式简单,且有Chinglish的痕迹。
(三)风格和写作思想方面的差异
在风格和写作思想方面,国外教材章前及文中穿插的商业故事、课后的案例习题、课外的学生学习手册、网络教学资源、教师指导手册及教学课件等资料非常丰富,且案例与商业实践紧密结合,教材资料相对较多,知识点则相对较少。拿基础会计来说,使用国外教材学习的过程中,读者会有明显的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体会,教材内容的铺排进展,可以引领一名门外汉进入知识的殿堂,一番领略之后欣然走出,已然成了一名会计人士。
与国外教材内容的“丰满”不同,国内教材则以纯知识点的介绍为主,各种案例、习题等相对较少,风格“骨感”。使用国内教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教师的讲解水平。改编版则处于前述两种版本之间,至于更偏向何种版本,则取决于删减或改编的侧重点及程度。
四、双语会计教学的限制
面对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由于不同学校在师资力量、专业培养方案、学生的能力与层次、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导致双语会计教学目标无法全面实现。因此,关于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到第几个层次,是一个因不同学校而异的现实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逐步推进而无法一蹴而就的攻坚工程。
关于如何提高双语会计教学的效果,目前已有王志莉、陈旻、黄亮(2007),王清刚、朱耀(2008),刘世慧(2008),卢静(2009),王晓宇(2012),张正勇、徐刚(2013)等著文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献就双语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校支持力度欠缺、教材选择不当、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提出的建议主要有加大双语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学校的支持力度、研发双语教材、改进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提出的建议也着实必要。
但是,倘若对问题存在的成因分析不够深入,或者对客观条件的限制理解不足,那么提出的部分建议对策则难以实施。因此,本部分结合青岛大学会计系的现状和个人教学经历对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逐步解决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受制于师资力量
青岛大学目前开设双语课程包括公司会计、市场营销、西方财务管理。就开设的课程来看,缺乏连续性,之所以如此设置双语课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双语课程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市场营销和西方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均有海外留学背景。笔者曾与本系其他博士就双语课程的讲授展开讨论,多名博士均表示无法站上讲台讲授英语。由于缺乏经验,即使博士毕业生也很难有勇气站上讲台。这种情形在国内其他部分高校也较普遍。有趣的是,本系非专业课程《市场营销》被设置成双语课,这种现象,也是囿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只因该名任课教师海外留学专业并非会计学而是市场学。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高校开展会计双语教学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决定会计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关键(王清刚、朱耀,2008)。但目前各高校担任双语教学的骨干多为中青年教师,其中绝大部分都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出国留学或访问交流学习的经历。在传统中式教育体制下,尽管他们的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英语口语、听力和写作能力却普遍较差,而会计双语教学恰恰对教师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要求较高,这使得很多双语教学出现“英文原版教材+中文讲解”两层皮并存的现象,会计双语教学成为“语言课”或“翻译课”(张正勇、徐刚,2013)。
(二)教学目标受制于学生层次
我校目前正在学习双语会计课程的12级学生,分为7个班,其中会计专业4个班,财务管理专业3个班,平均每班35人,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大班教学,4个会计专业班一起上课,3个财务管理班一起上课。这是一个庞大的听课群体,每个大班都超过100人,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既包括高考分数线比较高的山东、河北、江苏等地的学生,也包括高考分数线比较低的来自青海、贵州等地的学生。不同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很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兼顾所有学生。往往一堂课下来,部分学生觉得太简单,而另部分学生又表示没有听懂,学生的英语基础层次的差异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是一个方面原因,而学生的整体英文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我校西方财务管理的授课老师有3年的海外留学背景,笔者曾与其沟通,谈及上课使用英文表达所占的比重问题,该老师表示并非英文授课比重越大越好。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在第一堂课时教师尽量全英文授课,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但后来的课程再用英文授课时,因为难以听懂,很多学生不得不知难而退,老师也失去了英文授课的激情,最终走上了“外文教材+中文讲解”的两层皮授课模式。
(三)教学目标受制于课程体系设置
除受制于教师水平、学生层次差异之外,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受制于整体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目标只有基于系统的教育才能实现,否则,单纯一门课程引进双语教学,各门课程之间若无衔接,无异于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就会计学来讲,单纯开设一门双语课,对培养学生对双语课的兴趣、提供学生一个英文专业学习的入口来讲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来讲,显然又是不足的。青岛大学目前开设的几门双语课程中,除了公司会计和西方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衔接之外,市场营销显然是独立设置而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据笔者了解,就山东省来看,很多高校仅开设了一门双语专业课,甚至还没有开设双语专业课。这种情况之下,显然无法谈及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正如王清刚、朱耀(2008)所指出的,对于已经实行双语教学的班级,双语教学课程数不宜太少,否则会导致课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刚适应双语教学后,其他课程又不进行双语教学了,这样学生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仍不能熟练应用专业英语,不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关于双语会计教学的思考
(一)根据国家政策和客观条件确定双语教学目标
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不仅取决于高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对待教育的态度、专业力量的强弱,更重要的是与国家教育政策和导向密切相关。倘若高校以满足教育政策为一重大标准设置课程,而国家政策又存在一刀切的倾向,则这一课程设置显然会流于形式,无法保证其科学性,最终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适时调整国家政策,根据客观条件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才可以节约教育资源,切实保证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
1. 学校宜开设系统的双语课程体系,实施系统教学。若单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学生收获的只是知识点。而若对本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做出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连续的课程结构,则可大幅提高效果。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系统的双语课程体系,实施系统教学。比如,在青岛大学二级学院“青岛大学国际学院”,由于外教师资力量及有留学背景的中国教师师资力量相对丰富,正在开设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实验班,学院对会计系的学生进行考查测评,选取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ACCA班学习,ACCA所有课程均为阶梯式双语系统授课。另外,据张正勇、徐刚(2013)统计,近年来,国内一些重点财经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先后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和ACCA开展合作,进行国际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截至2011年8月,清华大学等18所高校先后开设了CGA本科专业,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8所高校先后开设了ACCA本科专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双语会计教学的发展。
2. 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降低培养目标,实施普及型双语教学。开设CGA、ACCA等专业的院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积累了经验、贡献了力量。但对大部分高校来讲,基于前述各种限制条件,双语教学在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根据《意见》指示:对于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当然,分步到位,速度也不宜太过迟缓。
面临诸多限制,双语教学目标在定位上必须明确,对于有能力开设系统双语课程体系的高校来讲,双语教学的目标是第四层次,即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对于师资条件不足、学生层次较低的高校来讲,若将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太高,则必然难以实现。高校会苦于政策的压力,强行设置双语课程。这样,就容易出现根据教师教育背景设置课程、教师无法胜任双语课程,名义是双语课实则是翻译课的教育怪象。倘若能根据客观条件设置恰当的目标,双语教学则可以步步为营、逐步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对师资条件不足的学校来说,与其强行设置双语课程或者设置专业课之外的其他课为双语课程,不如集中精力,设置一门综合性专业双语普及课,将基本的专业词汇、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传达给学生,将学生“领进双语课程之门”,后续“修行则在学生个人”。毕竟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且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学生学习了基本的专业词汇、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之后,会在后续的学习或工作过程中,根据各种现实需要而进一步学习。
3.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分班教学和分阶段教学。双语课程教学对英文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随着教学目标的逐层提高,学生对英文的掌握程度也应逐层提高。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其英文水平仍旧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和及格等不同层次。考虑到大班教学班级人数过多、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教学效果较差,因此高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扩大自主权政策,发挥自主创新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双语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讲授方式上可以更有针对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实施分阶段教学。这类似于国外大学的预科制度,即在开展高层次的双语教学之前,先预修部分基础课程或桥梁课程,以适应双语教学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预修成绩,决定能否升入更高层次的双语课程班学习。总之,学校根据自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具体情形,开展分班教学和分阶段教学,将更有助于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合适的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仍然选用国内教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整体难度较低;二是内容编排较精简;三是内容贴近中国国情;四是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这里要强调的是,教材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目标定位,并与其他课程内容相互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虽然国内教材有上述优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比如张其秀编著的《会计英语》,内容完全与基础会计重叠,无非是英文版重新学习一遍基础会计学,如此安排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显然会造成学生精力和时间的浪费,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相关知识。其次,国内教材内容简单,且仅限于会计知识本身,或与会计知识直接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实务资料,但会计(簿记)是对“过程的总结和观念的反应”,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按照国内教材来学习,学生所学知识更适于将中国会计简要介绍到国外,但将来在工作单位恐因对公司经营环境英语不熟悉而无法熟练运用英语,最终导致学生仅仅学到几个英文专业词汇而已。因此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无论对于教学目标的哪个层次,英文原版教材都是更好的选择。原版教材词汇专业、表达方式原汁原味、英语思维自然而生,除了带给学生会计知识之外,其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其他英文表述和背景资料这十分丰富,这对于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和具备用会计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认识来讲,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与张正勇、徐刚(2013)的调查结果也不谋而合。根据张正勇、徐刚(2013)对X大学会计学院本科生的调查,65.3%的学生希望使用英文原版会计教材,15.6%的学生赞成使用国内出版的会计双语教材,17.5%的学生希望使用翻译教材,只有极少数(1.6%)的学生赞成使用学校自编教材。
(三)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的关系,着力开展任务型教学
对于双语教学的概念,目前已有若干不同的定义。《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美国在1969 年颁布了《双语教学计划原则草案》,对双语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授课,是运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并将其同时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教学模式。加拿大学者卡明斯(Cummins)认为,双语教学通常是指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更多教学媒体语言,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学科内容而不单单是语言课程本身。美国国家双语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NABE)所下的定义是:“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课堂教学。双语教育主要关注第一语言不是英语的学生,它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式。同样重要的是,双语教育还确保学生通过母语学习课程内容。”
上述几种定义都强调了两点:双语教学涉及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用来讲授学科知识而非以学习第二语言本身为最终目的。目前有些高校往往将学习语言作为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混淆了“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区别,“语言教学”中掌握语言是目的,而“教学语言”中使用语言是手段和途径。混淆这两个概念,就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这是一种将学习语言作为目标而忽略了通过语言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大家知道,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的,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明确了“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的区别并摆正其关系之后,可以积极开展任务型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任务型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任务本身不是语言任务,但需通过语言来完成(彭增安,2007)。在任务的给出、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等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一个沟通工具。任务本身的完成,可以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任务的完成又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虽然开始时学生会觉得有难度,但逐渐适应之后,学生会觉得这种方式远比只背生涩的概念和专业词汇要容易理解和记忆。其实,人们愈是关注手段,目标愈是难以实现。若将目标和动机放在前面,则手段的运用会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慢慢习得,并内化为一种自我能力,正如Corder(1980)所说,“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 开展任务型教学,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而且语言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加强,这正是双语教学的综合目标。
(四)加强对双语教学资源的各种投入
目前,高等教育行业的专业教育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社会培训机构、网络公开课等各方面的挑战,倘若高校不顺应潮流,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逐步完善并提高自身办学水平,那么其作为一个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必将受到动摇,社会给予高校的各种资源必将陷入无意义的损耗。
双语课程教学的开设,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但由在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去教育下一代学生,显然力不从心。因此,教育部门应创造条件为双语任课教师提供沟通渠道、选派双语教师出国进修。各高校应加强对双语教学资源的投入,包括在工作量方面向双语教学倾斜等。近年来,每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资助召开的双语教学创新与改革研讨会,为各任课教师之间建立了有效的交流平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数届全国双语教学高级研讨会,这些都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但是,至今仍有部分学校反应迟缓,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足,须引起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Corder S.P. "Simple cod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itial heuristic hypothesis[J].E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0(1).
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罗素清.改进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0(6).
刘世慧.西方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
王清刚,朱耀.试论会计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问题[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
王晓宇. 浅析会计英语作为大学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2(10).
王志莉,陈旻,黄亮.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