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20 期
总第 696 期
财会月刊(下)
审计与CPA
基于声誉交易理论的审计声誉机制运行

作  者
李义贝 钟希余(教授)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计划财务处 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

      【摘要】本文基于声誉交易理论分析审计声誉机制的运行机理和影响因素。在分析审计市场和审计产品特征基础上,将审计声誉视为审计主体特殊资产。审计声誉资产的多阶段成本和收益比较是审计主体决定是否进行声誉投资的基本原则。从审计声誉机制运行情况来看,审计主体规模、审计需求方特征、声誉信息传递效率和失信处罚程度是影响其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审计声誉   声誉交易理论   运行机理   影响因素

一、声誉交易理论概述
市场声誉因素对于经济主体决策、市场运行秩序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早在200多年前,经济学鼻祖A.Smith(1763)便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声誉因素影响进行分析,他认为声誉是保障经济契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从资产和交易视角来审视声誉问题。Kreps(1990)、Tadelis(1998)、Mailath 和Samuelson(2001)等诸多学者在借鉴以往成果基础上,将声誉因素的价值变化、投资与维持需求、声誉购买与交易等问题引入声誉问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声誉交易理论。该理论在赞同早期理论关于声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声誉因素的内涵,强调声誉因素作为经济主体资产的特性。具体来看,声誉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可交易性、获益性、投入和维持需要等特征。同时,声誉资产价值体现为基于声誉所带来的收益和投入成本之间的差异。在确定声誉资产特征的基础上,声誉交易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声誉因素对经济主体决策和市场运行秩序的影响机理。
二、审计声誉的概念及其资产特性
审计声誉指是从事审计职业的个人(注册会计师)和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发表审计意见,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公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从声誉交易视角来看,审计声誉是审计主体(会计师、会计事务所)因为社会较高评价所形成的特殊资产,即声誉资产。与一般金融资产相似,审计主体获得声誉资产需要进行相应投资,付出投资成本;拥有声誉资产则可以获得相应经济收益。
1. 审计声誉资产的投资成本。审计声誉资产投资(获得声誉资产)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一方面,声誉资产成本体现为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所花费的资源成本。由于审计声誉资产主要体现为审计主体因为高质量产品供给而获得的良好社会评价,在不考虑声誉信息形成与传递成本的情况下,声誉资产直接成本表现为高质量审计产品较之低质量服务所导致的额外生产成本,即审计主体在数据收集、情况核实、结果分析等过程中所投入的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声誉资产成本体现为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机会成本。在现实审计市场中,往往有部分审计需求方出于各种目的,并不希望审计主体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反而希望主体出示与其意愿相吻合的产品。由此,审计主体在提供高质量产品获得声誉资产的同时,将可能失去由需求方所提供的额外经济收益,如诸多审计丑闻中上市公司经营者为违规审计主体提供的非法经济收入。当然,这一机会成本需要考虑处罚问题。为了分析简便,本文将其界定为考虑处罚概率的期望净收益,即机会成本等于不被发现概率乘以收益大小,再减去被发现概率乘以处罚大小。
2. 审计声誉资产的经济收益。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审计声誉资产能够给审计主体带来相应经济收益,主要体现为审计产品需求方根据声誉资产差异选择审计主体,同时给予审计产品不同价格,即需求方更多选择高声誉审计主体购买产品,且给予更高价格。具体来看,审计需求方给予声誉资产进行的差异化选择和差异化定价根源于审计产品的信任品特征。在审计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过程采用封闭形式、生产技术和供给具有较强专业要求、产品形式采用标准化通用格式等特征,导致审计需求方无法有效确定审计产品质量,审计产品成为典型信任品。由此,需求方倾向于通过事务所或会计师声誉高低来判定产品质量,将声誉高低作为购买对象选择和产品价格确定的主要考虑因素。
具体来看,审计声誉资产导致的经济收益体现为两个方面。①因声誉高低导致的审计收费差异。诸多研究证实,目前审计主体的收费溢价与声誉高低同样呈正比。如英国上市公司中国际五大审计事务所收费溢价为53.4%,而非五大事务所仅为19.2%(Ireland & Lennex,2002);中国金融市场中IPO公司审计收费溢价与审计事务所声誉高低呈正相关关系(陈俊、陈汉文,2010)。②因声誉高低导致的审计业务差异。一般而言,高声誉审计主体市场占有份额较高,业务量较大。如从中国审计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来看,国际四大事务所保持前四位,本土四大事务低于国际四大,但高于本土其他事务所。
三、基于资产交易视角的审计声誉运行机理
审计声誉机制运行的目标是通过声誉因素的内在调节作用,即“高质量服务——高审计声誉——高经济收益”,促使审计主体自发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维护市场秩序。从该机制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包括声誉信息形成、声誉信息传递等多项保障机制,但其核心是声誉因素对审计主体决策的影响机制。
从声誉资产交易视角来看,审计主体是否决定投资声誉资本,也即是否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原则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和服务,取决于声誉资产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如果声誉资产收益超过成本,声誉溢价大于直接投入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时,对于理性审计主体而言,则应该投资声誉资产,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建立和维护良好主体声誉;如果声誉资产收益低于成本,则放弃声誉资产,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可见,审计市场中的声誉资产成本收益比较能够影响主体决策,进而影响审计市场产品质量和主体信誉程度,对市场运行秩序起到重要影响。
当然,审计声誉资产成本收益比较还需要考虑交易中的时间问题,需要对现期交易和未来多期交易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比较。一般而言,审计成本往往出现在交易现期,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审计主体做出投资声誉资产的同时便已经出现。如当审计主体决定加强声誉建设时,需要在当前产品生产中便投入现有资源成本;同时,高声誉建设也需要拒绝各种与需求方的合谋造假行为,由此在现期内同样失去额外经济收益,即高审计声誉的机会成本在当期出现。与之相反,审计声誉资产的收益则往往需要在未来多期交易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由于审计声誉建立和传递需要较长时间,需求方根据声誉程度进行的审计主体选择(高审计主体业务增加)和审计产品定价(高审计主体产品价格增加)往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才能出现成效。
四、审计声誉机制运行的影响因素
在现实审计市场中,审计主体规模、审计产品需求状况、审计信息传递效率以及审计失信处罚情况都将影响上文的声誉资产投资的成本收益比较,成为声誉机制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1. 审计交易期限的影响因素。审计交易时间长短对于审计主体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声誉资产的当期成本要高于当期收益,如审计主体选择合谋造假时的当期额外收益(即声誉资产机会成本)十分巨大,而当期声誉收益则可能为零。因此,审计主体进行决策时必须考察未来多期交易的收益情况。实际上,当审计交易期次足够多时,能够保障声誉资产长期总收益大于长期总成本。正如标准声誉模型所揭示的,只要博弈重复次数足够多,那么主体守信行为将在有限次博弈过程中出现。
然而在现实市场中,审计交易行为未必能够持续到多期或无限期,其中审计主体(主要是审计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将对这一交易期限产生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考虑的交易期限并非审计市场中的交易持续时间,而是审计主体自我认知的自身交易持续时间。在此情况下,审计主体的规模大小将影响交易期限预期,同时影响成本收益比较。一般而言,大规模的审计事务所因其在人员规模、业务状况、社会影响等各方面的优势,往往更加重视也更加可能实现自身经营的长期性,对于声誉资产长期经济利益考察中赋予更长的交易期限,增加长期总收益规模,由此导致其更加倾向于投资声誉资产。相反,部分小规模事务所由于自身规模影响,对于交易期限的预期时间要更短,从而影响总收益预期,导致其投资声誉资产的积极性不高。
2. 审计声誉收益的影响因素。
一是审计需求方特征的影响。在现实审计市场中,并非所有的审计产品需求方均存在对高质量审计产品的需求,部分需求主体因为自身经济利益影响,往往宁愿选择低质量审计产品,也即审计市场“逆向选择”现象。具体来看,在部分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审计市场,如缺乏投资者法律保护、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投资市场中,常常出现公司管理者缺乏雇佣高质量审计的动机,甚至会雇佣低质量审计以降低外部监督的现象。以上现象的出现,将导致审计声誉和经济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出现破裂,低声誉主体获得高收益,从而影响声誉机制作用效果。
二是审计声誉传递效率的影响。声誉传递效率主要指审计声誉准确、有效传递到审计需求方的程度。从其影响来看,在声誉传递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尤其是审计市场声誉形成过程权威性不够、信息传递的透明性不高时,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审计需求方不会有效使用审计声誉信息,在审计主体选择和价格制定过程中对于声誉因素参考程度不高。这一影响在审计丑闻发生时十分常见。因为审计丑闻的出现,导致需求方失去对于审计主体声誉程度的信任,在决策过程中不再相信各种市场声誉信息,由此主体声誉失去其选择指导价值。
3. 审计声誉成本的影响因素。从现实情况来看,声誉成本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是机会成本,即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实施各种违规审计行为时的额外经济收益。具体来看,审计失信处罚情况能够有效影响额外经济收益,成为声誉机制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具体影响机理来看,当处罚机制越健全时,发现违规行为概率较高、处罚规模较大,由此违规行为的额外净收益较小,声誉资产的机会成本较小,导致审计主体更加倾向于投资声誉资产。各种审计行业监督管理措施能够影响违规审计行为发现概率,而各种处罚规定则直接决定违规处罚规模大小。由于我国审计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各种监管和处罚措施尚不完善,如相关管理部门对违法、违规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处罚较轻,处罚手段以警告、没收违法收入、罚款、通报批评和暂停执业资格为主,而民事诉讼情况较少。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主体决策和审计声誉制度运行。
五、启示
目前我国审计市场建设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法律制度建设、市场主体规模大小、政府市场管理等因素,导致审计主体对于声誉资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出现偏差,不愿意继续进行声誉投资。因此,未来应该从加强审计准入制度管理、加强声誉信号传递机制建设、健全处罚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出发,进行相应制度的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俊,陈汉文.IPO价格上限管制的激励效应与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来自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经验证据(2001-2004).会计研究,2010;12
2. 查道林,费娟英.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研究.审计研究,2004;5
3. 易玄.审计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失效与治理.山东社会科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