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14 期
总第 690 期
财会月刊(下)
教学之研究
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作  者
何 丹(副教授) 吴芝霖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成都 611130)

摘  要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解读了国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研究发现,借鉴国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元素,是突破现阶段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瓶颈”的关键点。基于此,本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设计了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与“校外实践”在内的三位一体、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实践教学   创新型人才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趋势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而日益明显。会计国际化进程不仅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而且包括会计教育的国际化。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是指要培养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型会计人才,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全球化,同时也面临着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加快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压力。环境的变迁对会计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一、现阶段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课税的综合性,重视实验得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实践缺失是当前我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模糊。笔者认为,会计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复合型,是指既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或国际业务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如,又熟悉国内现状,能够适应国内工作环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既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又能利用中文与国内同行切磋;既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又有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并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创新型,是指具有高超的专业能力、宽广的知识基础、强烈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获取新的技术、技能以适应其需要的人才。
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偏差,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重语言,轻知识”、“重国际化、轻国家化”的瓶颈。
(1)重语言,轻知识。现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是高校与国际职业组织合作,引进原版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各高校在合作过程中鲜有形成自身教育理念的,因此教学目标也不明确。由于会计国际化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是成为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在教学环节中往往过分强调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在教学资源的分配方面,通常会从语言形式方面加大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力度,语言教学的大量投入,势必影响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同时,从学生选择专业的角度来看,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以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为例,很多学生选择该专业,通常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或者为将来出国打好基础。
对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缺乏正确到位的认识,缺乏准确清晰的个人定位,缺乏正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这直接影响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创新意识,导致了培养效果的不到位。教学目标的模糊,加之缺乏相应的教学理念指导,容易导致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难以保证后续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
(2)重国际化,轻国家化。现存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分强调“国际化”的重要地位,将“与国际接轨”放在首要位置。但是,真正的会计国际化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惯例,在国际交流和国际业务中运用自如,同时也要熟悉国内现状,能够适应国内工作环境,从事国内业务。
首先,虽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在日趋加快,国内会计国际化方向的教材体系也基本都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会计准则始终具有“国家化”的特点,即在国际趋同的前提下仍然体现出国家化的特点。作为会计国际化人才,如果只知国际惯例,不了解本土情况,则难以成为符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从就业范围来看,虽然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大量毕业生会进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资机构及其他涉外、境外组织从事会计和审计工作,但是仍有不少毕业生会进入国有企业及其他国内企业,在我国国内从事相关业务。此外,即使毕业生进入外企工作,仍会面临与国内企业有关的业务。如进入“四大”工作的同学,面临的审计对象中仍有大量的国内大中型企业。而且,在我国从事民间审计工作,还必须具有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这要求毕业生必须同时掌握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惯例。所以,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完美结合,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 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明确,直接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不合理。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对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丰富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对专业技能的提升。但是,现阶段培养模式仍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技能”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国内会计国际化方向专业基本沿用国外的课程体系,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西南财经大学等财经院校采用的ACCA、CGA的课程体系。ACCA、CGA等是受到国际认可的会计职业机构,已经形成了先进的培养理念和合理的课程设计,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专业会计人才。但是,这些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各高校在引用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而难以将先进的理念付诸实践。以CGA的课程体系为例,课程设计中包含商业案例实践课程,但是高校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教学实践环节,难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外实习教学的缺失是现阶段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严重问题。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性的检验。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理论基础的欠缺之处并进行补救,全面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现阶段,很多高校都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各类企业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是,这些实习基地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实现进行国际化会计实践的目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非常需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具有国际背景、拥有国际业务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尤其是世界500强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培养单位要加强同国际化公司的合作,建立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2)重考试,轻技能。现有的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国际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但是在引进先进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从教学内容来看,偏重国外资格考试认证。教学环节中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尤其缺乏,特别是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会计软件学习等学科实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负担,不但需要在短时间内突破语言障碍,还要接受大量专业知识来通过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考试与资格考试认证上面,而无暇顾及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现阶段国内高校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受到应试文化的影响,存在过重的功利导向。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是会计国际化教育面临的困惑,也是我国整体教育面临的瓶颈。如何在保证学生基础扎实的同时,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狭隘的国外资格考试认证瓶颈。   
3. 教学资源不足。会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完善的硬件设备、实验资源和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教师。但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验项目开设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各高校也普遍缺乏兼具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的指导教师。
(1)缺乏培养国际化视野与综合能力的实验资源。大部分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已通过购置常用的财务会计软件(如SAP财务模块、用友、金蝶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实验室资源,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和“会计综合实验室”等。在开设的各类实验课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了解一般的财务流程,通过模拟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但是,这些实验项目大多以制造业会计为背景,模拟内容单一,无法满足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验资源和网络平台严重缺乏,会计国际化的实验课程难以开设。虽然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学生由于购买原版教材,能够得到官方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但这个平台难以达到实验模拟的目的。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仅有国际化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化会计业务模块的模拟和实验尤为重要。
(2)缺乏兼具实践经验与国际视野的实验指导教师。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大多是由会计专业教师担任,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对企业具体的财务会计业务环境未亲身经历,且大多数没有在涉外企业中从事过国际会计业务。因此,在对涉外型的财务会计类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只能依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指导学生实验,因而,教师的指导和解释既缺乏真实性,也缺乏权威性。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适应会计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国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评介
1. 美国模式——“课堂实践”、“实验操作”与“项目研究”并重。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课程实践,重新定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更积极地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构建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案例研究、文献点评等多种途径来自发自主地学习。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新教学方式。二是实验操作,例如模拟经理人、模拟会计师。这样的实验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角色体验的仿真环境,让其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业务操作和决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三是项目研究,教师与校外实务人士携手将实务经验与当前行业最新情况引入课堂,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陈述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 英国模式——“课程实践”与“三明治课程”。英国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课程实践。教师一般只将专题的框架、重难点和前沿理论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提供参考书,其他的内容则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研读参考文献等方式来获取。教师只负责提点纲要,学生自发的延伸阅读过程才是学习的关键。
二是“三明治课程”,又分为“2+1+1”和“1+2+1”(或“1+3+1”)两种模式。前者是指前两年在学校里一次性完成理论学习,第三年去企业实践所学,后者是指第一年就去企业体验性见习,再集中进行理论学习。但是不论哪种方式,最后一年学生都需要回归学校。“三明治课程”是典型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 加拿大模式——“课程实践”与“实地训练”相结合。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课程实践,给学生布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透过案例抓本质的能力,而且案例讨论的过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实地训练,由联邦政府出资,向学生提供会计领域的合作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相关业务实践结合起来,获取更多有用的会计实务经验。
4. 三大模式的对比分析。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存在明显的共通点:第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摒弃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学习、延伸学习为重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第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在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国外注重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发。第三,注重课外实践。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模式都把课外实践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合作课程,还是实习基地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能够让其在毕业前就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
从社会需求对会计学专业的角度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99年就对进入会计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收支计划、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主要包括如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点、市场及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素质、人格素质还是商业视角素质,都无法通过传统的课堂听讲而直接获得。国外的模式已经在获取这三大核心素质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会计国际化方向实践教学的现实选择: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与校外实践“三位一体”
借鉴国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元素,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本文设计了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与“校外实践”在内的三位一体、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的同时,使教学实践环节体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实际操作能力强,能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的复合型、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
1. 课内实践。
(1)案例教学。事实上,目前很多课程都引入了案例分析和讨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预习、分组讨论、综合讨论、发表意见等环节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合理的设计,也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导致整个案例分析形式单一,且仍由教师主导,而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参与,难以达到启发和互动的效果,难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解为辅”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
在设计案例教学时,教师更多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担当管理者和决策者,训练他们进行分析判断、综合选择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在分析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也要与时俱进,把最新的实务案例带入课堂,将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业务、事件相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更重要的是,针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立足于国际,把业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动向作为背景资料融入案例中,力求让学生能够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学科实验。从实验项目来看,应采取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按照教学进度,根据章节内容设计单项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应针对某课程所涉及的所有实践业务内容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知识综合起来,以会计软件为工具进行信息处理,达到会计实物与计算机技能的全面整合。从实验背景来看,应以涉外业务为主,将国际新动向纳入实验背景资料,设计涵盖涉外税务、国际结算等内容的实验项目。设计的业务应接近经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从判断经济业务的实质开始,到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再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模拟中熟悉会计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熟悉SAP等软件的使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国际经济业务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师资培养方面,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国际化会计实践,如与大型涉外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参与“四大”的项目实践;参加涉外企业的培训等。此类实践有利于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国际化会计理论、实务的最新动态,能够提升教师团队的国际化视野和实验教学水平。
(3)课程讲座。课程讲座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获取行业第一手信息。针对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学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一线会计工作者,特别是“四大”的审计人员、外企的财务经理、A+H股公司的财务经理,为学生讲授会计实务,组办沙龙。校外专家、一线工作者能够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验,针对会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将业界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通过将校外专家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开展分享式、参与式的课程讲座,能够给学生提供间接接触实务工作的机会,实务专家的经历与经验也能给学生以启发。另外,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互动环节,让学生能够与专家进行即时有效的交流,就学生关心的问题或疑惑进行探讨。
2. 课外实践。
(1)暑期项目。针对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学生,学校学院各级部门可以与国外高校联系,开展暑期交流项目。对于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学生,这样的经历是非常有益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能够体验全英文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还能通过暑期项目,获得进入国外商学院暑期研修班学习的机会,体验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与一同参与项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这一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国际化”产生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又一大特色。主要形式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与老师就课题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研究性和操作性。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参加的学生大多为研究生,本科生加入的机会较小。针对这一现象,学院和学校层面应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本科生科研,加大本科生科研立项的比例。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学生应针对学习中面临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等相关问题展开相关的研究,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理论深度。
(3)案例比赛。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学院方面应有针对性地组织案例分析比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另一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的整体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参加竞赛的学生提供课后辅导。而且,竞赛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致。
3. 校外实践。
(1)外企精英计划。目前很多外企(例如宝洁、毕马威等)都面向高校非应届毕业生推出精英计划,严格筛选部分优秀学子,为其提供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会计国际化方向的学生,相对来说具有更好的语言优势,而平时的学习与比赛也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团队合作训练。据我们了解,参加精英计划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比较好的外企工作,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认同了企业具有国际性的文化,熟悉了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2)境外实习。中注协的境外实习项目,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但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而且,由于项目对语言和其他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名额有限,因此目前只有少数优秀学子参与,大部分学生无法从中受益。就这一现象,高校可以考虑与境外企业与机构合作,开展境外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业务的实习机会,实地锻炼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国际视野。
(3)实习基地实习。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对国际化实践平台有着巨大的需求。会计国际化方向实习要求学生进行真实的涉外会计业务处理。因此,在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培养单位要加强同国际化公司的合作,与其签订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协议,从而有效将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加以整合,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化实践平台。
四、总结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突破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瓶颈”的重要手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实践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一流的会计专门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环境的需要。
二是教学程序的创新。该模式摒弃以往从课堂到课堂、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教学程序,设计和采用“课堂讲授—模拟实验—专家讲座—学科竞赛—实地学习”的崭新教学程序,给传统会计课程注入了活力,使国际化专业方向会计专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阶段设计案例讨论、模拟实验和专家课程讲座三个环节,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课外实践主要包括案例大赛、学院暑期实习项目和合作研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外实践阶段通过利用建立的实习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财务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现场参观、实习,进行会计开放式教学。
【注】本文研究受四川省2013 ~ 2016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经费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卉.国外人才投入机制建设经验借鉴.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2. 陈慧英.德国“双元制”教育在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借鉴.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4
3. 陈炜华.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访国家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国际人才交流,2007;6
4. 陈忠全.英国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辽宁高职学报,2008;2
5. 苟建华,傅昌銮.会计学专业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双融合”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