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8 期
总第 684 期
财会月刊(下)
财政与税务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费用动态扣除机制研究

作  者
谷佩云(副教授)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摘  要

      【摘要】费用扣除标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和通货膨胀态势的不断扩大,费用扣除标准过低的弊病日益突出。由于收入及基本支出、物价水平等因素发生变化时,立法者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繁杂的程序才能完成费用扣除标准的修订,这种模式显得僵化,易导致“隐形征税”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试图从影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相关因素出发,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费用动态扣除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费用扣除标准   工资薪金所得   动态机制  

一、研究背景
我国自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定为月收入800元,在之后长达25年的时间内,此标准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当时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不高,经过25年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准也在不断地提高,月收入8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已与民众的收支现状严重不协调。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明确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由每月的800元调整为1 600元,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调整明确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由每月的1 600元提高到2 000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对个税法的又一次修订,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从2 000元进一步提高到3 500元,并已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此,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经历了3次上调。那么,月收入3 500元的扣除标准是否很合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这次修订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矛盾?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费用扣除制度需要怎样改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下面对此作些分析。
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及其影响因素
(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是指对个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扣除。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与获取收入和报酬及投资回报有关的经营费用;二是维持纳税人自身及家庭生活需要的费用。
具体来说,个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可分为三类:①与应税收入相匹配的必要成本和费用,也称成本扣除;②纳税人为自身生存和家庭成员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即家庭生计扣除;③为了体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鼓励的支出,即“特别费用扣除”,如慈善捐赠等。
(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动态影响因素
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包含的内容可以看出,设定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初衷是将与获取收入有关的经营费用、维持纳税人自身和家庭生活费用扣除,其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吃饭、衣着、文化、交通、医疗、居住等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绝大多数都是随着物价、消费支出、家庭人口负担呈正向动态上升的;同时,考虑到消费指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也会导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发生变化,因此,笔者建议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及城镇居民CPI指数这四个指标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建立动态扣除机制。
之所以选取上述四个指标,还考虑到以下因素:一是由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主要是城镇居民,而这些数据指标的研究对象均为城镇居民;二是税务部门对生计费的测算曾经使用过这些指标;三是这些指标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而且全国平均数据易于取得;四是这些指标知名度高,易于理解,公众说服力强。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1 ~ 2012年)提供的数据资料,对2000 ~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每一就业者需要负担人数及城镇居民CPI指数四项指标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就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随这些因素的变动趋势提出合理假设,有关数据资料分别见表1、表2、表3和表4。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所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

 

 

 

 

2.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所谓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指城镇居民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等非商品性支出。

 

 

 

 

3. 每一就业者需要负担人数。每一就业者需要负担人数即赡养系数,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家庭总人口与就业人数之比,是反映就业人口直接承担的家庭人口负担状况的统计指标。不同的人要负担的人数也不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4. 城镇居民CPI指数指标。城镇居民CPI指数指标是反映城市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根据表1、表2、表3和表4的统计数据资料,借助MATLAB软件,将各表中变量随时间的变动趋势分别绘制成图形,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由图1 ~ 图4可以看出,随着时空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城镇居民负担人数和城镇居民CPI指数有一定程度的动态起伏变化,虽不是单一正向变动趋势,但总体变动是上升的。
据此可提出如下假设:①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应该是动态变化的。②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应随着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与物价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③个人所得税费用的扣除标准除了应考虑纳税者本人的生计费用外,还应包括纳税人赡养人口的生计费用。
三、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费用动态扣除机制研究
(一)模型构建
1. 绘制费用扣除标准与各影响因素关系的散点图。本文根据上述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影响因素,借助MATLAB软件,分别绘制费用扣除标准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散点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费用扣除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费用扣除标准与家庭负担人数和城镇居民CPI指数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呈波动上升趋势。
2. 建模分析。由图5的分析可知,费用扣除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费用扣除标准则随家庭负担人数与城镇居民CPI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并且自变量自身可能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虽存在一定的偏离程度,但总体来说也近似线性关系,依此判断应建立多元相关线性拟合函数模型,来反映费用扣除标准与这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建立变量函数的拟合模型得出费用扣除标准随人均可分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每一就业者人口负担人数及城镇居民CPI指数变化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若检验成立,则证明假设是合理的;若检验不成立,则说明存在更优的拟合函数表达式。3. 模型假设及求解。本文以费用扣除标准作为因变量y、自变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均消费性支出(x2)、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x3)、城镇居民CPI指数(x4)。因变量y(即费用扣除标准)是通过多个自变量共同影响而得到的,因此,可假设线性拟合函数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
式中:β0、β1、β2、β3、β4分别为所求多元拟合曲线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为了求得各系数的估计值,在对上述四个自变量进行曲线拟合前需要对自变量统一标准,即对各自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以达到相同的量级,量级的标准为y/1 000,x1/10 000,x2/10 000,x4-100。由前表1、表2、表3、表4分别得到12组观测数据如表5所示。
经归一化处理达到统一量级后,本文对建立的函数模型进行多因素的曲线拟合,借助数学软件MATLAB对系数β0、β1、β2、β3、β4分别求解,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系数估计值β0=1.177 42,β1=20.211 4,β2=-28.532 9,β3=0.591 1,β4=-0.007 1。且β0、β1、β2、β3、β4在95%水平上的置信区间分别为:[-14.810 0,17.158 4]、[-2.789 5,43.212 3]、[-63.813 7,6.747 8]、[-8.763 0,9.945 3]、[-0.117 5,0.103 4],置信区间较窄,说明其误差较小。可决系数R2=0.924 0,接近1,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且F=21.286 1,远大于其临界值,说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与F对应的p=0.000 5<0.05,故回归模型成立。      据此,本文建立测算模型如下:
y=1.177 42+20.211 4x1-28.532 9x2+0.591 1x3-0.007 1x4
4. 残差检验及模型修正。残差即为估计值与实际观测值的差值,残差值越接近于0,说明估计值与实际值的误差越小。在regress函数结果中输入rcoplot(r,rint),即以观测组的序号为横坐标,残差为纵坐标可得到残差效果,如图6所示。从图6可看出,1-10个观测值中的残差置信区间均包含零点,说明残差置信区间较窄、残差值接近于0、误差较小。而11,12点的区间未经过零点,故产生一定的偏差,这可以看作是异常点处理。

 

 

 

 


总体看,图形具有较好的拟合数据,可以剔除异常点11,12,对动态模型进行修正,依旧采用上述MATLAB软件,得到拟合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修正结果可以看出,系数估计值β0=2.630 9,β1
=14.075 9,β2=-19.164 0,β3=-0.625 2,β4=-0.017 0,且β0、β1、β2、β3、β4的置信度在95%水平上的置信区间分别为:[-8.567 2,13.828 9]、[-2.754 0,30.905 8]、[-44.795 0,6.467 0]、[-7.135 6,5.885 3]、[-0.091 9,0.058 0],置信区间与修正前相比更窄,说明误差比修正前更小。
      表7表明,可决系数R2=0.937 1,较修正前有一定幅度增加,更加接近于1,表明模型拟合程度比修正前高,回归方程更显著;F=18.638 3,远大于F临界值,说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的显著性较强,而与F对应的p=0.003 3<0.05,故回归模型成立。据此得到动态测算修正关系式:
y=2.630 9+14.075 9x1-19.164 0x2-0.625 2x3-0.017 0x4
(二)模型的应用
为了验证动态模型的适用性,笔者利用所构建的多变量线性函数拟合模型对2012 ~ 2016年费用扣除标准进行预测,假定人均可支配收入(x1)一直保持2011年的增长速度,以后各年保持不变,由表1的数据可计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的增速为14.13%。由于收入决定支出,为简化起见,收入的增长与支出同步,因此,人均消费性支出(x2)增速也同样为14.13%。
假定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x3)和城镇居民CPI指数(x4)为2000 ~ 2011年间的均值,由表3和表4的数据可计算得出x3和x4分别为1.92和102.3;再将这些数据资料代入动态测算修正表达式中,可得到预测费用的扣除标准,其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对2012 ~ 2016年5年的预测,可得费用扣除标准额的均值为3 879.76元,大于现行规定3 500元的标准,说明多变量线性拟合的动态模型是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此模型来解决当下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固定和僵化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隐性征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税负,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提高社会公平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结语
经济在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提高,同时,因物价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将费用扣除标准固定在某一定值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本文的模型结合了多方面的动态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当下热议的家庭负担人口和CPI指数,这样考虑多因素的影响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纳税人具体情况相适应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动态调整模型,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凤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需求的分层次动态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2;5
2. 马福军.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应建立全国统一标准下的浮动机制.税务研究,2010;3
3. 陈庆海.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评价及动态测算模型的构建.当代经济管理,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