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2 期
总第 678 期
财会月刊(下)
借鉴与参考
论会计文化建设中的高校责任

作  者
周亚荣(博士)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摘  要

【摘要】 本文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对高校应在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构建中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探讨,以供业界深入研究会计文化建设参考。
【关键词】 会计文化  高校   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西方学者在对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了文化对会计的影响,认为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模式的形成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文化是一国会计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会计文化主要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那么我国崇尚儒家文化,从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都会在会计文化中有所体现。如何在我国会计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现有会计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利用;同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进行会计文化创新,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会计文化可分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会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会计行业的物质环境、会计人员使用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网络等;会计行为文化是一种外显文化,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会计组织所处的文化环境;会计制度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主要包括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规章制度等;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会计群体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是精神文化的核心。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在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构建中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在会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会计文化教育。①课程设置方面,高校本科生、硕士生的课程体系中应设置如“会计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古为镜,可知兴替”,通过会计史的学习,学生既可受到历史文化熏陶,又能较全面地了解会计学、审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中的联系与区别,拓展知识面。②教材方面,《会计史研究》值得选择,这本书纵贯古今,兼容中外,通过学习可增强学生在会计领域学习和工作的信念与兴趣。③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现行MPACC课程中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而我国高校很少在本科阶段就设置这类课程,这和高校对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有关。如武汉大学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总学分为140学分,但通识课程(包括:政治、体育、英语等)就要求67学分,占总学分的47.9%,在专业课程学分只有总学分的52.1%的情况下,很难再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所以,如果受制于学分因素,我们认为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灵活安排,通过案例或通过讨论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
2. 为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的构建发挥作用。高校传播知识的途径需要创新,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可以在本科阶段为学生配备导师,通过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会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角度,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允许学生自由发表学术观点和见解,以培养其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可通过聘请校外专家、专业人士、职业团体到学校专题讲课,还可通过课外大型文化教育活动如专家讲座这样的“第二课堂教育”,用先进的会计文化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创新教育方式的着力点应是发挥会计文化柔性约束机制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人格品质。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把会计专业教育水平从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层面提高到文化素质和职业品格层面,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将来在会计工作岗位上严格秉承职业操守,做一名优秀会计人打下基础。
高校学者还肩负着行业培训或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职责。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承担着加工会计信息的重任,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而现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只强调专业知识、会计法规的更新,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较少涉及,因此高校在培训在职人员时切不可忽视对这类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最新发生的违反职业道德事件等对他们进行训诫,以强化其职业道德。同时,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及资本市场逐渐开放,高校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还应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教化他们拓展视野,提高会计素养。
二、高校在会计制度文化构建中承担科学研究责任
1.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必然。我国财政部早在2009年就指出近两年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关键时期”。但趋同并不是等同,如何制定既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秀成果又能体现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特色的会计准则,高校学者应积极向准则制定机构建言献策。如,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较高的会计执业水平,这正是我国目前所欠缺的,研究制定适用于我国新兴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高校学者应在趋同与创新中研究最佳契合点。美国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和运用的引领者,于2006年9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即《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借鉴SAFS157的具体准则进行相关方面研究,是高校学者在进行会计制度文化构建中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
2. 高校学者应致力于会计文化的创新。从我国“十二五”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到2011年“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继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之后的又一大重要职能被正式提出,这反映出会计领域中会计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会计文化建设除了强调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还应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不断研究和解决会计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需要高校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会计文化创新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二是在包容西方先进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里以“信”为例,“信”在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可以说它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应当在继承传统“信”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信”这种无形的约束使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的行动、心理、价值观等符合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创新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因为对外而言,“信”能大大降低无形成本,提高会计系统运作效率,“信”可以为会计从业者树立良好的信誉,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内而言,只有在“信”的基础上,会计系统内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同样的,西方会计文化也有其独特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这要求我国的会计文化创新既要慎思国内,又要考量世界。例如美国在其“三权分立”、所有权力必须受到监督与管理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具有严格的审查监控环节”的会计制度文化。所以,在会计监管上,我国可以借鉴美国会计监管的长处,发挥行业监管作用,创新我国会计监管体制机制。
高校会计学者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觉坚守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善于将会计文化内核的中国元素融入国际学术交流中,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大放异彩。
三、助力企业构建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
高校除了在教学中培养会计文化,还应从服务社会角度为企业构建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这项服务可以体现在科研项目成果中,也可贯穿于社会讲学过程中。从研究顺序上讲,对会计文化的研究源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因此会计文化应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企业文化主要是其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以及行为方式,那么会计文化就应是其会计人员所认同的价值观、所遵循的行为方式。
高校对于已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如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等,因其企业文化已深入人心,应在其现有企业文化的统摄下,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会计文化,包括财务会计制度、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守则等,通过会计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助力企业经营目标、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例如,银行业注重风险管理,就应在其“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以诚信、稳健的会计文化来引导银行企业文化的会计制度建设,规范会计人员的职责,控制和预警银行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现存较多新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可能有技术、有产品、有制度,却不一定有文化,文化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灌输,使之得以传播和深入人心。会计文化根植于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多数处于生命周期的初期发展阶段,企业管理几乎全部依赖企业主的经验,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致会计文化根基薄弱,高校会计学者应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助其形成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的企业精神,以为其下一步构建企业诚信、尽责、公平、创新的会计文化打下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毛伯林.关于会计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1993;3
3. 兰凤云等.注重企业文化内涵建设 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财会月刊,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