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 1 期
总第 677 期
财会月刊(上)
参考借鉴
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有点雾里看花

作  者
程慧芳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摘  要

      【摘要】本文重点比较分析了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与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论述了两者差异的产生原因。认为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主要从内部控制要素构成方面设计指标体系,主要衡量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主要从内部控制实现控制目标程度方面设计指标体系,主要衡量的是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指数   迪博公司   厦门大学内控课题组

一、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方法评析
目前文献研究中使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 直接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相关信息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SOX法案颁布之后,美国学者开始大量从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的实证研究工作。他们以企业按照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有否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等信息作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质量的判断标准。Ashbaugh-Skaife等(2009)利用SOX法案302节和404节对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界定,以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及一般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较差的信号,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对企业风险和权益成本的影响。此外,依据美国法律,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必须公开前任审计师指出的任何内部控制问题,Jayanthi Krishnan(2005)就以变更审计师时公开披露的前任审计师是否发现有内部控制问题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实证研究了公司审计委员会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
由于我国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法规目前还未实施,各上市公司主要依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内部控制指引》披露相关内部控制信息。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否及详细程度。于海云(2011)以是否自愿聘请审计机构对企业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并提供评价意见,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界定。只要公司董事会披露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就认为是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②研究披露内容所反映内部控制要素的程度。陈丽蓉等(2010)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线索,根据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进行评分,以此反映内部控制效率的总体程度。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审计师的审核意见、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整改情况等传递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某种信号,一些学者以此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并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采用这种方法有客观标准,不受研究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且搜集数据的理论难度很小,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①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惩罚机制不健全及整体诚信水平较低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可靠性值得怀疑,这种方法衡量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实际往往有较大偏差。②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内部控制数据往往是一个0-1变量,这种二分性质的变量仅是对内部控制质量的一种极其简单粗略的衡量,并会极大地限制实证分析工具的选用。③我国目前并没有类似美国Compliance Week这样的网站,相关数据只能手工搜集,由于涉及的企业众多,因此虽然需要从每一企业搜集的数据不多,但总体工作量很大。
2.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对企业进行实际调查也是获得内部控制质量的一种途径。郑萍(2011)以某省36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对其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对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做得较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张颖等(2010)根据ERM 框架界定的内部控制四个目标,分别对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级制量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度量。张川等(2009)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程度、公司对自己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的实施频率、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三个方面的问卷调查,来考察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内部控制数据,这种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比较灵活,其缺点在于:①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等都需要很大的物力、人力投入,大范围调查时实际操作的难度很大。②这种调查往往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无法进行纵向的统计分析,不便于研究内部控制的发展变化情况。③这种方式设计的调查问卷、确定的调查对象等往往针对性太强,其数据很难被其他研究者重复利用。
3. 通过构造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通过设置指标体系构造内部控制指数综合评价内部控制质量也是实证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李育红(2011)选取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项目标的内部控制指数,认为内部控制指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并分别设计了各目标的计算公式。
张兆国等(2011)选取相关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对2008年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及商品流通业1 033家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中山大学和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组制定了一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内部环境(包括19个指标)、风险评估(包括8个指标)、控制活动(包括12个指标)、信息与沟通(包括6个指标)、监督检查(包括6个指标),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出具评价报告,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是否发表意见等七部分指标组成。杨德明等(2009)采用该评价结果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抑制作用。
林钟高等(2007)在借鉴COSO报告规定的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李斌(2009)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采用构造指数这种方法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能综合内部控制多方面的信息,获得的结果相对可靠,是一种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科学方法。但这种方法需要构建多级的指标体系、采用合理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数据搜集和处理的工作量大,过程复杂。如果能像物价指数、股价指数等一样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定期发布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将为政府监管、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理论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
二、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发布
幸运的是,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公开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并且是两套:一套是由厦门大学内部控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以下简称“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该指数已连续发布了两次,一次是“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9)”,发布在2010年6月11日的《上海证券报》上。一次是“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0)”发布在2011年9月6日的《上海证券报》上。另一套是由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以下简称“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2011年8月9日该指数第一次发布,该公司表示以后将每年发布一次。
我们自然要问:这两套同时存在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一致吗?究竟哪一套给出的评价结果更接近企业实际?为此,我们对这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
三、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比较与分析
以下我们从评价结果、受关注度、指标体系等方面对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做一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1. 评价结果。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给出的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即同一家企业在两个版本内部控制指数中的排名趋同性。为此,我们对这两套指数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里首先需要对数据做一些说明:由于从公开渠道我们能够获得迪博对沪深两市2010年1月1日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1 691家)的内部控制指数综合排名,但仅能够获得厦门大学内部控制课题组对我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内部控制百强企业,即仅能够获得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前100名的企业信息,下面的分析以这些公开数据为基础。
(1)我们首先比较了两个版本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评价结果中前10名企业的情况,见表1、表2。

 

 

 

 

 

 

 

 

 

 

 

 

由表1、表2可见,在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体系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往往在迪博版中排名比较靠后,同样,在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体系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在厦大版中的排名大都在100位以外。两个版本的内部控制指数在排名最靠前的企业上差异很大,那么整体情况如何呢?为此我们进行了整体一致性检验。
(2)为判断两个版本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整体一致性,同时考虑到数据的限制,我们的整体一致性检验是这样进行的:逐个找出厦大版内部控制百强企业在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综合排名中的名次,然后对这一百家企业在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中的排名进行统计相关性检验,下表是SPSS18.0给出的检验结果。

 

 

表3计算的是Spearman秩和相关系数。由表3可见,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给出的排名结果的相关系数仅为0.175,比较小,并且其显著性水平为0.082,统计显著性也较差。这说明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给出的排名结果相关性很差,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与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
2. 编制目的。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目的是: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助力上市公司管控水平的整体评价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便于政府监管,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指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倡导良好内部控制文化;为学界提供内部控制实证数据,提升内部控制研究水平。迪博公司编制企业内部控制指数是为了帮助上市公司管理层分析、研究、评价风险管理和内控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与内部控制能力。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指数可以作为他们的投资决策参考。对于相关监管部门,这一指数也将有借鉴意义。
两个版本的编制目的均是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此基础上,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强调了其为理论研究服务的一面,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则强调了其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一面。
3. 资助方面。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指数研究”(批准号:10JJD630003)和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获得了2010年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的资助(批准号:2010KJB008)。因此两个版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均获得了政府部门课题的研究资助,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4. 研究实力。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是由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课题组完成的,该课题组所属的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聘请了境内外一流会计专家学者,课题组由多位具有丰富科研实力的专家组成。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主要由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公司完成,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第一家在政府注册的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主要业务方向的专业技术公司,也是国内首批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软件开发的专业机构之一。
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两个版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其编制机构及人员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给出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5. 受关注度。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发布在权威财经报纸《上海证券报》及《证券时报》上,笔者于2011年9月23日9∶31分以“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为关键词在Google上搜索,共找到80 400条相关结果。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在北京发布,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搜狐网等媒体对其进行了专门报道,笔者2011年9月23日9∶31分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为关键词在Google上搜索,共找到104 000条相关结果。由此可见,这两个版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 样本来源与选取。厦大版:主要通过手工收集的方式,收集截至2011年4月30日的上市公司公开资料。依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中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网站以及公司主页。对于手工难以找到的数据,辅助查看WIND数据库、CSMAR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课题组最终收集了1 671家样本公司数据。迪博版:研究中衡量的内部控制水平都是基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信息。其中,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公司治理”、“重要事项”一节或者单独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因此两个版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在样本来源与选取方面基本一致,均是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相关信息,并辅助查看Wind、CSMAR等专业财经数据库。
7. 指标体系。厦大版:采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确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整个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逻辑框架。确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每一评价指标又由一系列细分的评价指标构成。最终的评价体系由四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43个、四级指标144个。迪博版:在相关制度基础和方法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基于内部控制合规、报告、资产安全、经营、战略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设计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同时将内部控制缺陷作为修正变量对内部控制基本指数进行修正,构建了内控目标、要素与经济效果、财务数据有机结合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基础指数与修正指数有机结合的指数体系,最终形成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内部控制指数。
可见,两个版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在指标体系设置方面思路不一致,厦大版侧重于从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衡量内部控制的质量,重点考察内部控制相关要素的存在性;迪博版则侧重于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方面衡量内部控制的质量,重点考察内部控制相关目标的实现情况。
8. 小结。由上述对两个版本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版本指数的编制均获得了国家政府部门科研课题的支持,都是由专业实力雄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指数编制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开资料及相关专业数据库。在编制目的方面,虽然厦大版更突出为理论研究服务,迪博版更突出为企业管理服务,但主要编制目的均是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政府监管提供支持,并没有实质性区别。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指标体系方面,这恐怕也是造成最终结果完全不一致的关键所在。
在指标体系的确定方面,虽然两个版本的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均主要依据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国内外其他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但两者的设计思路是不一致的。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体系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然后设计相应的次级指标来衡量其是否存在,最后对各项指标加权平均获得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指数。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体系主要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各项目标的实现情况,然后设计相应的次级指标来衡量其实现程度,最后对各项指标综合评价获得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指数。因此,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主要衡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主要衡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造成这种不一致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机构是学术研究机构,人员是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因此侧重于企业内部控制在理论上的完备性和可靠性;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机构(迪博公司)是专业从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咨询服务的公司,人员是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服务的实践人员,因此侧重于内部控制在管理实践上的价值和作用。
四、结论
本文综述了实证研究中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分析了每一类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着重介绍了获得广泛关注的两套企业内部控制指数,比较了两个版本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结果的一致性。比较结果显示两者之间不存在一致性,然后重点分析了造成这种不一致性的原因。那就是厦大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主要从内部控制要素构成方面设计指标体系,主要衡量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迪博版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编制主要从内部控制实现控制目标程度方面设计指标体系,主要衡量的是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因此企业在关注本企业内部控制指数时应区别对待,考虑本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问题还是运行的有效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相关监管机构也可以根据两套内部控制指数注意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注】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208)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BJJ058)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海云.内部控制质量、信用模式与企业价值——基于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
2.张敏,朱小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与审计定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经济管理,2010;32
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审计研究,2010;1
4.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审计研究,2009;6
5.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南开管理评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