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18 期
总第 670 期
财会月刊(下)
业务与技术
电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作  者
谢文丹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632)

摘  要

      【摘要】本文以国家电网为例,分析其2005 ~ 2012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指出国家电网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中的进步与不足,并由此引申探讨日后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电网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会计信息披露   电力企业

国家电网作为全球前500强的企业,于2006年发布了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我国第一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央企,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好评。迄今为止,国家电网已经发布了8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5 ~ 2012年)。在2012年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排名中,国家电网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远洋。国家电网走在电力行业的前头,率先采用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值得其他同类企业学习。
一、国家电网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背景
1. 国际环境。1999年英国社会责任研究机构(AA)发布AA1000框架;联合国在2000年发布了《联合国契约的十项原则》,倡导全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继ISO9000和ISO14000后,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制定了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并于2010年正式出台该标准,着眼于推动组织及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推动全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1999年首次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的草案,2000年正式发布了第一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随后于2002年修订,称为G2指引,2006年发布G3指引,2011年升级为G3.1,并于2013年启用G4。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跨国公司另一种竞争的方式。早在2006年,美国《财富》杂志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纳入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评判标准之一。
2. 国内环境。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国资委于2008 年颁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年4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2009年,上交所发布2008年年报工作备忘录《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09年编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1.0),2011年3月发布CASS-CSR2.0及报告编写软件系统。
3. 企业环境。国家电网企业规模大、盈利高。沈洪涛(2006)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规模越大、长期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国家电网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承担着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使命。国家电网在国民经济中承担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的代表性企业,国网有责任带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内为各个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责任观做出榜样,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外建立开放、积极的企业形象,向国际社会证实我国企业积极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企业在不断做大做强,经济在迅速发展。
二、国家电网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进步与不足
1. 内容逐渐丰富,报告更加完整。国家电网2005年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有50页,2006年的有77页,随后几年页数逐渐稳定增长,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增加至108页,显然,企业在不断丰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各方面内容的披露。相关披露内容的增加情况见表1。
2.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步成熟。2005年国家电网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时,对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并不十分明晰。国家电网2006年初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细致划分。2007年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12个方面的表达,并进行了分块披露,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了一些表述。随后两年,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进入成熟阶段。2009年的报告里确定了共同责任和特定责任;2010年阐述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完整逻辑,包括理念、战略、制度安排和绩效衡量;2011年在探索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过程中提出认识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四”,分别为:认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四大维度”、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不是”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是”。而2012年国家电网更是创造性地融入了社会责任管理创新成果,对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型进行首次系统的披露,包括管理目标、管理机制、管理内容、管理动力4大模块、21个要素,阐述了公司推进社会责任“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的路径和模式。3. 报告趋于国际化,增强了报表的可比性。原来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清晰的参照标准,报告的可读性和可比性比较弱,报告使用者不易获取具体需要的信息。从2007年起,国家电网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按照国际G3的标准来编制,参考AA1000系列标准。随后的几份报告中在坚持G3和AA1000标准的基础上,还增加了《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2010)》作为其编制的参照依据,逐渐增加联合国“全球契约”行动绩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索引,清晰明了地体现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国际标准对比情况,同时增加了第三方鉴证,邀请挪威船级社(DNV)对其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验,增强可信度,这表明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报告逐渐与国际接轨,报告的国际可比性加强,国际认可度提高。
4. 绩效指标披露不充分。从2007年起,国家电网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增加GRI索引,笔者根据GRI索引作了相关统计,详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公司整体上并没有充分披露相关指标,尤其是2007年,表2显示未披露指标数量高达24个,占全部指标的27.2%。虽然随后几年情况稍有改进,但是一些重要核心指标依然没有披露。经济绩效指标中的“政府给予的重大资助”一直未做披露,处于“暂未统计”的状态。作为国家骨干企业,国家电网应对环境保护承担更大的责任,但实际上其对环境指标的披露尤为不足。

 

 

 

 

 

 

 

 

 

 

此外,国家电网并没有对绩效指标波动的原因进行披露和解释:一些指标一直未披露;另一些指标先未披露,后又进行披露;还有一些指标在有的年份未披露,随后年份披露,接下来的年份里又没有披露。公司对于整体指标披露数量上的增减以及个别指标在披露与未披露之间变化的原因没有进行说明解释。
5. 信息披露“报喜不报忧”。综观国家电网的8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报道的负面消息寥寥无几。报告披露了对环境、社会、股东、伙伴、用户和员工6个方面的社会责任践行情况,给社会展现了一个非常好的企业形象。但是这样的社会责任报告更像是“广告”,利益相关方看到的全都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方面却看不到,这不利于利益相关人员对报告信息进行客观的评判和使用,使报告的信息披露价值大打折扣。
三、对电力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些建议
1. 建立具体的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会计准则。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的重点行业,因此承担的社会责任比较大。但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一直是以自愿性为原则。虽然电力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说,大部分都有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但是除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几个龙头电企,其他电力企业尤其是电厂,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并不积极。出于行业的特殊性,我国亟须制定电力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将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使更多电力行业企业参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2. 建立统一的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标准,提高报告可比性。单从国家电网8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结构框架一直在变化。虽然南方电网还有华能集团等连续几年也都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同类企业相互间的责任报告框架和内容也都并不相同。我国电力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还未成熟,部分电力企业依然采用非会计基础形式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较随意,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提高整个电力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应该以优秀的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范本,建立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标准,鼓励电力企业采用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信息,加强电力行业之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3. 建立信息披露的定量分析模型、增加定量分析,提高信息披露指标数量。电力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大量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许多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一些文字性的描述,环境指标披露不足。为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读性,电力企业应减少空洞的文字性叙述,增加定量描述,尽量避免选择性披露指标的状况发生,提高指标信息的可靠性,以便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
4. 提高电力企业披露社会责任负面消息的意识,增强报告的平衡性和可信度。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电力企业的意识,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时候应该客观中立,“喜忧参半”,披露企业好的方面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负面信息的披露,包括不利的影响、应承担而未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机构应将平衡性作为一项重要肯定的指标,引导企业编制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1.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3
2. 何丽梅,李哲,朱红等.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30
3. 郭惠.《国家电网公司2010社会责任报告》解读.国家电网,2011;5
4. 宋永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商业会计,2011;35
5. 花双莲,姜玲.我国上市电力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来自2006年深市、沪市上市电力公司的数据分析.2008年国际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