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12 期
总第 664 期
财会月刊(下)
财政与税务
我国区域、地区宏观税负比较研究

作  者
谭光荣(博士生导师) 尹 宇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长沙 410079)

摘  要

      【摘要】宏观税负问题是税收政策制定和设计的核心问题,适度的低税负有利于经济增长。本文比较了我国2007 ~ 2011年区域宏观税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状况,发现除2008年之外我国GDP增速一直较高,而随着税收增速超过GDP增速,宏观税负在逐渐升高,税收弹性系数普遍超过1。本文还具体分析了2011年各地区宏观税负,发现差异主要是地区长期发展不同所致,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税收征管水平及国家和地区政策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宏观税负   税收弹性系数   产业结构   税收征管水平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税负,即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从相对额考察,税负是指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占计税依据应缴纳税额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宏观税负,即宏观税收负担,是指宏观层次纳税人承受税收的状况。
      宏观税负问题是税收政策制定和设计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宏观税负既影响着国家的财政状况和宏观调控能力,又影响着企业和居民负担纳税的水平,从而影响微观经济动力,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区域角度来说,我国不同区域的财政收入、宏观税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证明,适度的低税负有利于经济增长。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社会(纳税人)承受税负的能力越强,宏观税负的上限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正是由于宏观税负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区域宏观税负进行比较研究,并对我国地区税负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主要是比较2007 ~ 2011年这5年间区域宏观税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状况及区域宏观税负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2011年的地区宏观税负状况,同时分析地区宏观税负出现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经济发展方面考虑,我国对区域的研究一般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在本文的研究中,东部区域指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区域指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西部区域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和广西12个省、区、市。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全国宏观税负、区域宏观税负和地区宏观税负。宏观税负一般分为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衡量宏观税负的指标主要有国民收入负担率、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等。我国一般把国际公认的宏观税负指标——税收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衡量总税负的标尺。本文定义宏观税负为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据此,有如下计算式:
      全国宏观税负=全国税收收入总额/全国GDP
      区域宏观税负=区域税收收入总额/区域GDP
      地区宏观税负=地区税收收入总额/地区GDP
二、2007 ~ 2011年区域宏观税负与经济发展状况
1. 2007 ~ 2011年5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7 ~ 2011年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除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GDP增速有所放缓以外,其他年度的GDP增速均保持在17%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20%。从各区域的具体表现来看,以GDP总量而言,东部区域的GDP在全国的占比保持在62%左右,中部区域的GDP在全国的占比保持在25%左右,西部区域的GDP在全国的占比保持在13%左右。这一差异明显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这是由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受制于国家政策、地理位置、环境和人才流动等因素。对于GDP增速而言,西部区域的增速在2007 ~ 2009年最高,在2010 ~ 2011年稍次于中部区域,东部区域在2007 ~ 2011年的增速都是最低的,但差距并不大。我国从2000年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6年开始中部崛起战略,使得近几年西部与中部区域的经济开始迈上较快的发展轨道,长期将会有利于我国三大区域趋于平衡性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 2007 ~ 2011年5年间我国区域宏观税负程度总体状况(以百分比表示)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我国的区域宏观税负在2007 ~ 2009年保持在18.5%左右,2010 ~ 2011年则逐年升高。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税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质量和税收征管质量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二是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变。2007 ~ 2011年期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冶金、石化、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煤炭、电力等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因为第二产业税负在宏观税负中占比较大,这使得税收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全国宏观税负水平在2010 ~ 2011年有所升高。而在经济发展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经济运行的质量越高,企业缴纳的税收就越多,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集约型、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从而也推高了全国各区域的宏观税负水平。

 

 

 


      税收征管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近几年,随着税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税收征管机制不断完善,征管手段也逐步现代化,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自然也会提高全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当然,税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税制结构,如2007 ~ 2011年间比较重要的税制改革为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增值税转型等就是如此。
从区域上看,东部区域的宏观税负最高,保持在20%以上,高于全国的宏观税负,西部的次之,中部的最低。一般来说,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承受税负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低。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宏观税负也最高,但是中部区域的宏观税负却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西部区域,这与理论不太一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第一是中部区域的税收总量不高,而税收总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二是中部区域的第二产业规模偏小,产生的规模效益不高,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不高,需要进一步地发展;第三是中部区域的投资相比其他区域稍显不足。

 

 

 

 

上图所示为全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进一步说明全国及区域宏观税负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弹性系数是指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映程度,常用来反映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发展程度。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税收弹性系数的对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各区域之间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均衡协调。计算公式为:税收弹性系数=(税收收入增量÷税收收入总量)÷(GDP增量÷GDP)×100%。按照经济学理论,税收增长比例应该和经济增长比例大致相同,即当税收弹性系数为1时,是比较完美和协调的增长态势。但税收增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国民收入结构和分配结构的调整及变化会导致税源结构和税收收入质量的改变,同时税制改革及统计口径等原因,都会造成税收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经济学界一般认为,弹性系数在0.8 ~ 1.2间为合理区间。合理的税收比例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表3反映了2007 ~ 2011年我国区域税收弹性系数。其中,2007年我国的税收弹性系数为1.3,考虑到前期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而且税收征管手段也不断增强,弹性系数在1.0 ~ 2.0间均可认为属于合理范围;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税收增速和GDP增速都放缓,且税收增速小于GDP增速,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2009 ~ 2011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税收增速大于GDP增速,税收弹性系数逐渐增大,大于1。从区域上看,西部区域的税收弹性系数最大,中部与东部的次之。由区域税收弹性可以看出,西部区域的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协调,宏观税负最重,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税制的不完善和征管水平的差异等。
三、2011年地区宏观税负现状
通过对2007 ~ 2011年区域宏观税负比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宏观税负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每一区域的宏观税负、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弹性系数都有差异,而形成差异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数和潜力、地区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征管水平、国家和地区政策等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宏观税负,有必要对各区域、各地区的宏观税负进行细化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2011年东部区域的11个省、市中,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宏观税负最高,也是全国最高,河北的最低。上海、北京和天津都是我国的直辖市,属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且国企都集中于此,按照我国目前的税制,税收也都集中于此,必然导致其宏观税负最高。相比于东部区域22.11%的宏观税负,河北、山东、福建、辽宁、江苏和浙江省都低于这一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其在东部区域中GDP最低,税收收入也最低,但税负却高于区域水平。
中部区域的8个省中,山西的宏观税负最高,河南的最低。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前文已提到,在2007 ~ 2011年期间,煤炭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其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快于GDP增速,使得税收的增速快于GDP的增速,以致山西的税负水平高于中部区域的税负水平。相比于中部区域12.03%的宏观税负,河南、湖南和湖北都低于这一水平。
西部区域的12个省、区、市中,云南和新疆的宏观税负最高,广西的最低。云南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占比较大,新疆的旅游业占比也较高,而且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发展速度较快,而第三产业和矿产资源对税收的贡献较大,因此这两地的税收增速快于GDP增速,导致这两地的税负水平高于西部区域的税负水平。相比于西部区域15.44%的宏观税负,广西、四川、内蒙古、重庆、甘肃、青海和宁夏都低于这一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的各地区税负是有很大差异的。就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宏观税负最高,河南和湖南的宏观税负最低,而且宏观税负最高的上海为49.99%,最低的河南为8.80%,相差达到5.68倍。初步分析地区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产生了地理优势与劣势;②产业结构各有偏重,对经济和税收的贡献率不同;③税收征管水平不一致,尤其是税收征管现代化程度不同;④在统一的国家财税政策下,国家或地区为了不同目的而给予了不同的鼓励或扶持政策。以上因素造成了各地区的发展长期存在差别,尤其是这些因素对各地区的税负差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四、小结
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2007 ~ 2011年期间,除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外,我国的GDP增速一直较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稳步增长,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随着我国的税收增速超过GDP增速,宏观税负在逐渐升高,税收弹性系数也普遍超过1。这种情况引起了学术界的热切关注,既有关于我国税收收入超常增长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又有关于我国宏观税负过高的争议。笔者认为,我国税收收入并不是超常增长,只是增长速度较快而已,而税收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也是建立在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预期的基础上的。
      随着税制深化改革,我国税收征管手段不断加强,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这对于税收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税收与GDP的统计口径缩小差异、国家与地区政策的激励、经济环境的改变和人才流动等对税收的增长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宏观税负的合理确定,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经验,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情。
【注】本文系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央税收收入征管政策执行效果联网审计预警分析研究及审计应用”(课题编号:2012BAH08B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高旺,李里.我国税收负担:现状与优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2
2. 郭健.我国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4
3. 于洪.我国税负区域性分布的归宿分析.税务与经济,2007;3
4. 孙玉栋.税收竞争、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
5. 匡小平,肖建华.区域税负再认识.税务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