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10 期
总第 662 期
财会月刊(下)
借鉴与参考
我国会计工作应急机制建设构想

作  者
黄 宁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财务处 南京 210098)

摘  要

      【摘要】 应急机制是一种常态工作机制,其建设也是一个行业成熟完善的标志。会计工作是基础性管理工作,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更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我国应尽早开展会计工作应急机制的研究和建设。本文拟从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和法规体系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工作应急机制建设进行初步构想。
【关键词】 会计工作应急机制   组织体系   技术体系   法规体系

      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单位针对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制定了一些简易的事故应对措施,如某单位关于会计档案烧毁后的补救措施、某银行关于电脑瘫痪时的应急处理办法等。但这些管理办法的制定级别较低,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也不适合推广。
      那么,怎样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开展会计工作应急机制建设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从组织、技术、法规三大体系的构架进行设计。
一、会计应急工作的组织体系
财政部是我国会计应急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负责应急指挥。财政部内设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各地方机构的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会计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会计事故的应对工作,地方办事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各单位的信息传达、方案审批、工作协调、检查等。
会计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各地方财政部门负责人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会计工作应急机制建设。单位行政负责人负责本单位会计工作应急机制建设。
各单位根据行业性质、业务特点,开展会计应急工作机制建设。具体应急方案由单位会计机构依据相关行政法规制定实施,单位领导和其他部门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地区财政部门负责会计应急队伍组建和管理。确保在本辖区发生重大灾害和事故时,能有合适足量的会计专业人员进驻受灾单位开展会计工作。
二、会计应急工作的技术体系
1. 应急工作程序划分为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环节。预防环节包括识别危险、制定和实施各种有效降低、减缓或消除危害发生的措施。准备环节主要完成对突发情况的各项人财物以及程序的安排落实。响应环节注重对突发情况的迅捷有效反应,包括报警、紧急处置以及启动特殊会计工作程序等。恢复环节包括消除影响、恢复正常会计工作秩序、总结经验教训等工作。
2. 预警信息的分级分项设计和响应。一是根据突发情况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设计,如常见的颜色分级法,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分别表示情况特别严重、严重、较严重和一般。也可以用序号法分级,通常用“一级”代表情况最严重,依次减弱。级别划分的内在标准是事故修复难易程度,可量化为修复时间、人财物的耗费等具体指标。每一具体级别的定性描述应具有普适性,以准确地指导具体事故的分级应对。
二是可根据各行业会计工作特点,用列举法分项设计突发情况内容,并制定应对办法。从起因看,会计工作突发事件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大类。内源型突发事件是由于会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管理过程松懈等原因引起的,如平时岗位备份不足,相关工作人员“病、残、故”情况时无人替补,违规用电造成失火、上网不慎致使办公网络瘫痪、会计人员工作疏忽丢失重要印章票证等。外源型突发事件是由于会计机构外部的冲击、袭扰、破坏、侵蚀等原因造成,如非可抗力引起办公场所毁损、外部人员寻衅滋事等。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事故预警信息的响应行动都必须指向“解决问题,恢复秩序”这唯一目标。响应行动设计应有针对性和预防性,做到有组织有保障、有程序有方法。要进行必要的事故情境心理模拟和解救方法科学论证,从而能做到“心中有底,遇事不慌”。
3.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突发情况的预测、辨识、评价;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行动中的指挥;人财物等资源调配;对应不同紧急事故应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鉴于目前有大量的应急预案可参考,本文不再赘述相关内容。应重点关注会计工作突发事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区别,主要有:①有多个时点概念。如事故突发时点、工作重续时点、特殊会计工作程序启动时点等,这些时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状态记录至关重要,关系到损失计量和恢复重建能否顺利进行。②可实现渐进恢复。如果应急机制到位,可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就开始简易会计记录,同时,本着“相近时间、相邻区域、相关渠道”的原则逐步恢复历史会计资料,即依靠近期的主管部门留存资料、业务往来单位会计信息、有关人员书面证明来恢复历史数据。③可发生长期影响。如关键会计资料丢失,有可能影响重大事件的判断和重要工作进展,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需要重点评估和预防。④常与其他公共事件并发。如人员骚乱造成会计部门失火遭抢,既是公共安全事件,又是会计工作突发事件。⑤修复需要外力支持。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突发事件是会计机构自身无法完成修复的,必须有机构外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如对计算机和公共网络的修复,必须得到其他技术部门的帮助,对水淹火烧后的资料残片的修复辨认,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等。
应急预案的落实要以提高心理重视程度和临机反应能力为主,讲求预防警示效用。具体安排上,落实相关责任人、进行宣讲与演练、定期检查更新预案内容等,都是很有效的措施。
三、会计应急工作的法规体系
1. 由财政部制定《会计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阐明建设原则、建设方法、建设重点,指导全国会计工作应急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其中包括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制定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框架,提供应急预案的文本样式,确定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发布权限等。
2. 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辖区内的会计工作机制建设规章,出台具体工作细则,指导并定期检查辖区内各单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演练以及更新。
3. 各单位依据相关法规,制定本单位会计应急工作办法或应急工作预案。要注重与会计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制度相结合。注重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考虑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联,强调在突发情况下,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合作。如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的执行、资金支付监控、办公场所防火、防盗、防袭扰安全措施等。
4. 增订《非经常损益具体会计准则》、《应急会计工作业务指南》等技术法规。一是针对特殊期间的会计核算执行标准问题。因会计主体消亡、持续经营中断、会计分期不能合理保证等原因,使得现有准则依赖的会计假设不成立,必须有新的执行标准来保证非常时期的会计信息不失真。准则应明确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界定,对非经常损益的会计确认和披露,不仅要反映灾害带来的损失,而且要反映因灾害带来的收益剧增现象。二是通过恢复重建工作保证会计工作正常开展。这部分工作包括人员安排、账簿重建、资产盘点、评估、债权债务的清理等,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影响期较长,政策制定上应更加细化,适宜出台更具操作性的业务指南。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继湘,赵淑华,郑秀君.人民银行会计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华北金融,2009;4
2. 孙丹.试论建立会计体系应急机制的必要性及路径.金融发展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