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 10 期
总第 662 期
财会月刊(下)
金融与理财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开展

作  者
许黎惠 徐晓然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 430070)

摘  要

      【摘要】 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了我国银行业在执行绿色信贷领域的政策法规方面取得了进展,且实际业务规模品种获得了增长。不过,官方和民间环保机构的评价报告显示,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水平仍比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环保项目风险较高、客户尚未将环保建设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之银行对绿色信贷的认识不足造成了绿色信贷供求障碍,压制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扩张。因此,要促进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必须双管齐下,着力做好绿色信贷供求两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供求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执行现状
1. 利用社会责任报告解读绿色信贷执行。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上市银行已基本上形成了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机制。在环境责任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各自履行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时取得的成绩。中国银行业协会从2009年开始发布《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汇总了各家商业银行提交的信息,银行业协会的报告一定程度揭示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的执行状况。尤其是报告中“银行撤出两高项目”与“环保类项目贷款”的两个指标直接反映了绿色信贷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报告指出在绿色信贷政策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通过采用“名单式”管理方法,以及差别化风险定价、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调整、专项拨备等方法,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大幅压缩了对火力发电、焦炭等行业的贷款。2010年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炭、化工、电力、石化和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比2009年下降了0.37%,“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清理、退出力度显现。
另外,我国各银行“绿色信贷”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下图显示了2008 ~ 2011年间我国银行在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绿色贷款增长情况。

 

 

 

 


《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期公布反映了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意图和决心,也反映了银行界绿色金融的进步。但是各家银行报告多是显示成绩,而对银行业是否普遍接受绿色金融模式、绿色信贷是否被视为主流常规业务则显示不足。报告中的数据分析也有局限性,因为目前我国银行界对绿色贷款、环保项目贷款等概念在统计口径上没有明确的规范,而且有些银行绿色信贷项目还包含了所在地区或者国际上引起生态环境争议的项目贷款。
2. 环保研究部门对我国银行绿色信贷执行的评价。2012年6月环保部政研中心公布《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1》,对2010年市值排名前50位银行的绿色信贷进行排名。从绿色信贷战略、绿色信贷管理、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开发、组织能力建设五个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参评的50家银行只有12%的银行达到较好等级(其中仅兴业银行获评A级),一半以上银行评分不佳。《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1》总体评价我国银行业绿色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发展面临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环保等社会责任的矛盾。具体体现是:“两高一剩”项目贷款余额占比依然较高,这在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尤为突出;绿色信贷项目或节能环保贷款项目的贷款总量不断增加,但占比较低;银行环保信息披露不够透明,监管部门信息交流有待完善。
2012年绿色流域等10家民间机构发布的《中资上市银行绿色信贷表现排名(2008 ~ 2011)》报告综合评价了中资上市银行近四年来的绿色信贷表现。排名选用十项指标,即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政策、环境措施、绿色信贷专责机构、采纳国际银行业环境准则、退出“两高一剩”贷款、进入环保或绿色产业贷款、社会舆论、内部环保活动以及在同行和客户中绿色信贷(倡导)环境营造活动。
二、绿色信贷的供需分析
如何激励商业银行自主性地开发绿色信贷业务,有必要从绿色信贷业务的需求和供应层面进行分析。
1. 绿色信贷的需求面分析。一般各国环境立法和监管大多从大型重点企业开始,社会舆论和市场力量必然促使这些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建设、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从理性经济人思维的角度看,企业和个人都有遵循原有业务模式的惯性,尤其是中小企业和贫困人口,他们极少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影响,公共利益在个体投资决策中占非常微小的地位。所以仅仅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是难以激发这些客户做出改变生产设备、能源结构、住房出行方式等投资决定的。只有在严格法规的强制下,或者有清晰明确的财务收益,这种投资才会发生。对潜在投资者而言,很多节能环保项目信息不充分、技术不成熟,新的节能减排产品替代原有模式存在较大的交易转换成本,这些都可能抑制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从时间范畴看,投资者一般对短期投资和近期能产生回报的投资有强烈的偏好,而节能减排或可再生能源项目通常回收期限比较长,因此对很多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也必然导致企业对银行绿色信贷融资的需求较低。
2. 绿色信贷的供应面分析。
(1)银行提供绿色信贷的动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动机首先是基于环境风险的管理和规避,其次是市场潜力的吸引和维护商誉的需要。随着国家对企业环境责任管理的法规力度加强,银行信贷中面临的环境风险加大,环境问题将影响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抵押资产价值,借款企业现金净流入减少,影响其偿债能力。如果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投资项目失败,会给银行财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银行甚至可能承担环境污染清洁的连带责任。所以规避信贷业务中的环境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最直接的原因。而且,作为国家经济转型战略方向的低碳经济模式,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并吸引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探索绿色信贷业务。
(2)我国银行绿色信贷供应不足的原因。金融机构认为绿色信贷业务回报率不够高,或者是绿色信贷所面临的风险没有适当的工具或更高的回报来充分抵补,由此导致绿色信贷业务的供应不足。
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在缓慢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严格市场准入限制的保护下,我国银行企业面对着足够的其他选择机会去获得更高的回报,银行会认为执行绿色信贷意味着必须承担较高的机会成本。所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对银行信贷旺盛的需求缺口,银行必然会选择熟悉的传统对象或者其他更高速发展的产业项目,而对进入环保领域缺乏积极性。比如上述排名中,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排列最末,除了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有一定行政影响力外,还因为对我国银行企业而言,政府扶植的项目通常就是可靠而又有高收益的贷款对象,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地方政府扶植的重点通常不是环保型的项目。
绿色信贷业务属于银行业新开发产品,面临新产业和项目及客户评估导致的成本增加。因为新能源、能效技术项目多处在开发阶段,市场成熟度不高,开展此业务的银行面临潜在的高风险,银行需要提高贷款利率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匹配,但是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不能超过贷款管制上限来发放绿色信贷,这也阻碍了银行实际开发绿色信贷业务的动力。
银行在具体绿色信贷产品的供应方面还存在差距。知识不足、信贷人员能力提升有限都导致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有限。在增加绿色信贷规模后,可能会耗竭借款企业在银行的借款额度,或者给银行带来再融资的压力,所以绿色信贷的额度一般都有限。从银行可供绿色信贷产品的期限看,银行通常倾向中短期的放贷,而很多环境性投资需求是中长期限,在期限结构上商业银行的放贷供应和市场的需求存在期限的不匹配。
三、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供求层面分析可以看出,如何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实质性发展,关键是如何使绿色信贷行为对借款方和金融机构都有吸引力,从而创造出企业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社会“三赢”的局面。
为此,管理部门应有效地利用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渠道,通过提供补贴、贴息等方式,降低银行执行绿色信贷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贷款收益;对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担保,分担新技术开发和市场化过程中的损失,降低绿色投资的风险。
金融监管当局在强化和规范细化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责任要求的同时,对银行提供技术帮助和人员培训,激励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提高市场竞争氛围,并给银行提供更大的利率自主范围,以促进绿色信贷业务的创新。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执行绿色信贷业务,并不是必然意味着承担更高风险,因为银行有效地利用新信贷业务可以实现多样化分散经营,间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而且可以加强和原有客户的联系,更能拓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交叉销售,增加业务规模,从而提高银行利润。
【注】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YJA79007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2-IB-067)资助。
主要参考资料
1. Peter Lindlein,Mainsteaming Environmental Finance into Financial Markets -Relevance,Potential and Obstacles,Greening the Financial Sector:How to Maintream Environmental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12
2. 于晓刚.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2009NGO报告.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3. 王小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