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 32 期
总第 636 期
财会月刊(中)
改革与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分析

作  者
崔华林 刘 晖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5 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大连 116025)

摘  要

      【摘要】本文以我国2001 ~ 2007年32家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实证分析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总体绩效有所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显著扩大,但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规模效益,总体上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在降低。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   绩效分析   规模效益   盈利能力

一、引言
管理层收购属于杠杆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筹或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自筹资金成立的民办企业一般都注册为集体企业,属于戴“红帽子”的假集体企业,这些民办集体企业在“摘帽子”的过程中广泛地采用管理层收购这种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进程中,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进一步推行。但是直到1997年我国才出现第一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大众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联合对上市公司浦东大众实施管理层收购。此后,大型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如海螺水泥、张裕A等开始频繁出现管理层收购的运作。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在我国产生并逐步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以及拓宽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在解决企业委托代理成本、健全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和监督机制并不完善且实施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只有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的经营绩效得到显著提升以及股东财富得到增加,才能证明这种方式具有实施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