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 35 期
总第 603 期
财会月刊(中)
审计与CPA
非营利组织审计导向问题思考

作  者
程 博1 熊 婷1 王 菁2

作者单位
(1.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浙江临安 311300 2.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

      【摘要】本文首先从非营利组织产权界定、审计导向和逻辑推演方面探讨了非营利组织的审计导向问题;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双导向、三审、内外同治的非营利组织审计导向图,进而推演了组织治理、组织使命、审计导向和审计功能的逻辑关系,以期指导非营利组织审计,提高社会捐助的热情和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审计导向   公共问责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由政府和市场组成,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失灵将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和市场秩序紊乱,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会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为了弥补政府和市场双双失灵所造成的损失,经济社会便产生了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配送,与政府和市场一起构筑起现代三元经济社会结构。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使得我国的慈善捐助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是,这种蓬勃发展之势喜忧参半,喜在非营利组织在转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忧在非营利组织治理与发展相脱节。2001年胡曼莉事件和2011年郭美美事件,使非营利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而具有“免疫系统”功能的审计,责无旁贷要为公众揭开非营利组织“运作之谜”,助推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审计已由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2006 年财政部发布了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这标志着审计理论与实践正迈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非营利组织是为了满足公众需要而成立的慈善和人道救助救援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那么,企业执行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是否适合对非营利组织的审计呢?本文以此问题为逻辑起点,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提出以风险和公共问责为双导向的非营利组织审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