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导航
理论
2011年 第 12 期
总第 580 期
财会月刊(下)
理论
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会计目标的必然选择吗

作  者
袁奋强 焦跃华(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武汉 430223

摘  要

      【摘要】本文回顾了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历程,并对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争议进行了讨论,认为公允价值仍然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不二选择。同时指出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体现了一种计量思想,它是一种次优的会计计量手段,是一种亟待改进的计量方式。
      【关键词】市场价值   市场价格   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
  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将市价计量(或以市价为基础进行账面价值调整)算作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持续近30年的通货紧缩时期(任世驰等,2010)。公允价值的正式出现是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APB)第43号研究报告中(郑慧,2010),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会计准则中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谢诗芬等,2010)。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定活动正式展开的标志则是1990年9月时任SEC主席的理查德·布雷登在美国议会上发表的一段讲话,他提出历史成本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代替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恰当的(任世驰等,2010)。自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FASB分别于2004年 6月、2005年10月、2006年3月发布了三次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FASB于2006年9月15日正式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157)。该公告定义了公允价值,为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计量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扩展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谢诗芬等,2010)。